分享

修道养德,要善于纳气、养气、蓄气(连载133)

 悟不出道 2022-11-22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文章图片2

《道德经》第55章暨开放月祝福连载09

原文:“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牝”指雌;“牡”指雄;“脧”指赤子阴,即生殖器,代表精气之源。

这句话表示,赤子不懂情欲之事,因为精气纯粹,只是自然而然地顺时而起、顺时而落,所以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文章图片3

“朘作”自古以来被视为精气充盈的表现,赤子朘作不是被贪欲所惑,而是无念自举,这代表体内处于精满气足神丰的健康状态,只有道行深厚的修行者和纯真婴儿才能做到。

所谓“精”并不单指生殖之精,人体五脏都有先天之精——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虽形态各异,但能量走势却一一对应。

五脏各安其道,各得其气,自然运转,这就是精气充盈之态。


文章图片4

初生婴儿双拳紧握,人至临终撒手而去,这是自然给我们上的生死大课。

从手的形态上,即可知两者对生机的把握,谁强谁弱?

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为的就是修出赤子的“骨弱筋柔而握固”。

一旦修到婴儿态,就掌握了“道冲而用之不盈”的源头活水,也就把握了“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勃勃生机。


文章图片5

原文:“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号”指号哭;“嗄”指破声。

这句话表示,赤子终日哭嚎,却不见声哑,这是和气纯粹之故。这一点,别说成年人做不到,稍大一点的孩童也做不到,所以说“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文章图片6

“和气”是阴阳均衡的道气。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虽永恒存在,但道从来不是静止的,道一动就产生“一”,即阴阳平衡的冲和之气。

万物得一则生,失一必亡。赤子虽哭嚎,但没有欲望,只是生理需求,所以始终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体内和气最盛,因此大声号哭而声音不哑。


文章图片7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后天意识越来越多,就从“抱一”变成了二元对立。

所以,不能顺天应人,不能尊道贵德,阴阳无法守恒,和气就会流失。

气是主宰生命运动的源动力:

  • 气不足就运化无力;

  • 气失衡就不能天下为公,兼顾脏腑。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疾病。


文章图片8

修养道德:

  • 首先要善于纳气,即慈爱行善;

  • 其次要善于养气,即清心寡欲;

  • 第三要善于蓄气,即谦虚柔和。

生命与生活、生意一样,都要走稳定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修出精满气足神丰。

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精满等于兵源充足,气足等于信息通畅,神丰等于指挥得当。

这种情况下,内可固守,外可御敌,生命才能健康长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