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刘伯温、蒯祥、都不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建造总指挥!|西城地名典故19

 北京的骑士 2022-11-22 发布于北京
总撰稿 / 张世强(小强)    说书人/徐德亮    
责编 / 老白   审阅 / 王世玲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1750篇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西四北七条,全长430米。明代称为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及其后裔传了9代14人,均为侯爷居此而得名。清代为避讳宣宗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的“宁”字,改称泰安侯胡同,当然,泰山的泰也有写作一个大一个点的太庙太学的那个太的。说到这位陈珪,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对北京城可是有着大贡献的,因为,他是当年朱棣修建明朝北京城的总指挥。

西四北七条,形成于明代,明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的“鸣玉坊·三牌十四铺”,以及嘉靖年间《宛署杂记》中的“河漕坊·二牌三铺”中都记有“泰宁侯胡同”,前面咱们说了,这就是西四北七条的前身。而据专家考证,胡同名称和曾经居住在胡同内的泰宁侯陈珪及其后人有关。那这位泰宁侯陈珪到底有什么功绩,会让明成祖朱棣这么信任,委以营造北京城和皇宫的重任呢?

图片

泰州人陈珪是朱棣麾下的“老黄忠”?




公元1335年,陈珪出生在江苏泰州,后参加朱元璋的队伍,隶属大将军徐达麾下。《明史》中对陈珪的记载并不多,也没什么突出事迹可描述,但陈珪勇猛善战则毫无疑问。陈珪擅于骑射,被授予骁骑右卫骑兵总旗,专打头阵。

作战勇猛,但陈珪的职务却很低,在多如牛毛的明朝名将阵营中并不显眼。1368年,徐达率兵攻克元大都,陈珪也追随北伐,因战功被授予“百户”。此时,陈珪已经33岁,而作为统帅的大将军徐达也不过才35岁,他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攻克元大都后,有关陈珪的记载很少,一直到1392年才留下笔墨。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朱元璋册封十几位诸侯王,让他们镇守疆域,与蒙古骑兵交战。陈珪隶属燕王朱棣麾下,两次出兵漠北,在大宁之战、彻彻儿山之战中立下战功,因擒获元太尉乃儿不花,晋升副千户。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陈珪以“千户”身份追随,还充当前锋,与朱能、谭渊等人冲杀在前面,着实不简单。要知道,朱能才是二十来岁,陈珪已经64岁高龄了;理应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建功立业的梦想依旧存在。

后来,陈珪又辅助世子朱高炽居守北平,官职累迁为都督佥事。“都督佥事”在明朝是从三品的官职名称,也就是中央军事长官的助理、助手,通常协助都督分管军纪、训练等事务。

1402年,朱允炆逃离南京,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明成祖。同年九月,67岁的陈珪,被封为“泰宁侯”。当时参与靖难的众多将士,都得到了封赏。其中,靖难功臣二十四人,其中封侯者十三人。在这个“靖难功臣”序列中,陈珪排行第六,前五位分别是丘福、朱能、张玉、陈亨、张武。其中,陈珪参加靖难时年纪最大,已经64岁还冲锋陷阵。靖难胜利后,陈珪不仅被封“泰宁侯”,还授予免死铁券,侯爵世袭罔替此后,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朝灭亡。堪称人生赢家。因此,我们称陈珪为朱棣麾下的“老黄忠”! 

陈珪以“千户”身份参与靖难,以“泰宁侯”爵位收官。这和陈珪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很有关系,只要能活下来,总能建功立业,拜将封侯。抛开其他因素不谈,陈珪的乐观人生,老当益壮,及其对梦想不懈追求的风格,值得后人学习。

图片

他才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建造总指挥!




随着“轰隆”一声,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开,寂静了整晚的故宫又热闹了起来。曾经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帝王之所,即使已经卸下神秘的外衣,褪去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压迫感,但却依然壮观。你可能想不到,这座存在了600余年的宫殿建设群,当年的“建筑总指挥官”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住西四北七条的泰宁侯陈珪。

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从而明确北京为大明王朝“陪都”的地位,深得朱棣信任的陈珪成为陪都北京最高军事长官,继续协助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

明永乐四年(1406年),皇帝朱棣下令建造紫禁城,负责建造这座宫殿群的总指挥是泰州人陈珪。因在战时屡建功勋,他被朱棣封为“泰宁侯”,去世后,又追封为靖国公,谥忠襄。他在故乡泰州还留下了“青蒲角上曹皇后,淤溪湖里泰宁侯”的民谣。

拜将封侯并不是“终点”,陈珪还要继续发挥余热。1406年,永乐皇帝朱棣打算营造北京,建造紫禁城,为迁都做准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面对草原上的劲敌,朱棣没有躲避,而是迁都北京,靠近边境,由皇帝来守卫边陲。

金国、元朝,都是以北京作为都城,朱棣在此基础上,扩建北京。那么,由谁来主持这项工程呢?答案是陈珪。史载:“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命泰宁侯陈珪、行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造砖瓦。”陈珪是总指挥,安远侯柳生、成山侯王通都要协助。

陈珪征战沙场数十年,何曾学过建筑,为何能担任总指挥呢?根据我们之前的讲述,陈珪有建功立业的梦想,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营造北京城,特别是建造皇宫紫禁城,阻力很大,尤其是淮西旧臣,他们不愿意离开南京,去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居住。

阻力大,意味着“总指挥”要面对雪片般的参劾,压力可想而知。陈珪从行伍出身,七十岁高龄还在厮杀,的意志力可想而知。也许是看中了陈珪的这种“不服输,不妥协”的“老黄忠”精神,朱棣才让他担任总指挥,营造北京城,为迁都做准备。

营造北京城和紫禁城,是明朝一代最为浩大、最为重要的建设工程。身在北京71岁的泰宁侯陈珪被任命为北京宫殿建设总负责人和总策划师。朱棣没有看错,陈珪确实给力,“及营建北京,置缮工,命珪总其事。珪经画有条理,甚见奖重。”这期间,陈珪知恩图报,殚精竭虑。督查造砖制瓦,招募能工巧匠,挑选官员民工,规划营建紫禁城……井井有条,朱棣极为满意。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命令文武群臣集中讨论营建北京之事,紫禁城的建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朱棣再次下诏,明确陈珪统揽整个北京城的建设。据《明史成祖本纪》载:“(十五年春正月)壬申,泰宁侯陈珪董建北京,柳升、王通副之。”接受这个任命时,陈珪已是83岁的迟暮老人。朱棣特地让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担任陈珪的副手。

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可以说,征战沙场,陈珪冲锋在前,是一员悍将;营造北京,陈珪成了“总指挥官”“总建筑师”,完满完成任务。

1419年,陈珪病逝,享年85岁。1421年,永乐大帝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以北京作为京师;南京依然保留一套治国机构,作为明朝的留都。明朝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陈珪功不可没。

陈珪病逝,朱棣很伤心,辍朝3天,委派使者代表自己前往灵前祭祀吊唁,并追封靖国公,赐谥忠襄,这在当时算是倍极哀荣。。前面咱们说了,陈珪的“泰宁侯”爵位,由儿子陈瑜继承,总共9代14人 。那在后世泰宁侯中,1449年,第五代泰宁侯陈瀛战死在土木堡,史上留名。而其余子孙并没有太多建树。1628年,陈延祚承袭爵位,效力崇祯皇帝,这也成了末代泰宁侯。

图片

参考资料
《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
《闾巷塔影 新街口街道街巷胡同史话》
《皇城遗韵》 陈溥 陈晴 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