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茶|闵红工夫-政和工夫 坦洋工夫 白琳工夫

 acerbookstore 2022-11-22 发布于天津

闵红工夫

闽红属福建红茶,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红茶的历史

政和工夫红茶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久负盛名。当年的福州茶行凡是“遂应场仙岩工夫”(政和工夫红茶的前身)标号者,便优先开盘,售价倍高。清光绪初年(1875),政和工夫红茶也由原来的当地菜茶改为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品质进一步提高。

政和工夫红茶的产区

政和工夫红茶产于闽北,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 江的庆元地区所产红毛茶,亦集中政和加工。政和县全县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 均气温为18.5℃,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茶园多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微酸性,茶树生长繁茂。

政和工夫红茶的分类

政和工夫红茶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

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条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

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

政和工夫红茶的历史

政和工夫红茶外形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呈金黄色,极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颇似紫罗兰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宜于清饮,又适于掺加砂糖、牛奶等调饮。现产品主要销往俄、美、英、法、伊朗、科威特等国,蜚声海内外。

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的历史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 至民国二十五年(1880-1936)的50余年, 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

50年代中期,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时期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坦洋工夫的产区

主产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

坦洋工夫的特征

坦洋工夫以当地有性群体种为原料,外形紧结圆直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气清鲜高爽,汤鲜艳呈金黄色,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白琳工夫红茶

白琳工夫的历史

白琳工夫茶系小叶种红茶,当地种植的小叶群 体种具有茸毛多、萌芽早、产量高的特点,当地早在唐代就开始种茶,16世纪茶叶已成为福鼎对外贸易的大宗产品。清朝出产“白琳功夫茶”,是福建全省“三大功夫茶”之一。

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蹯溪、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

白琳工夫的产区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 芽毫雪白晶莹。

白琳工夫的特征

白琳工夫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色泽黄黑,内质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取名为“桔 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