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瘿病有气血两虚、阴虚火旺、心肝阴虚型,它们有何区别?

 圣狮风云 2022-11-22 发布于广东

瘿病的类型有很多,但今天仅仅就瘿病的气血两虚、阴虚火旺、心肝阴虚型,进行一个鉴别:

首先从症状和表现上进行鉴别:

1、气血两虚型瘿病:

瘿肿日久,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或结块,伴有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呼吸不利、喉部有紧缩感、声音嘶哑等,苔薄腻,脉细而弦。

2、阴虚火旺型瘿病:

颈部漫肿,性情急躁,五心烦热,心悸多汗,头晕目眩,眼干手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心肝阴虚型瘿病: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其次从证候分析上进行鉴别:

1、气血两虚型瘿病:

病邪久羁,痰气瘀互结,则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或结块。痰气瘀互结,阻滞气机,肺气不降,故胸闷气短、呼吸不利。结于喉间,则局部有紧缩感、声音嘶哑。肝郁脾弱,气血耗伤,故见神疲乏力。苔薄腻、脉细而弦,为邪盛正虚之象。

2、阴虚火旺型瘿病:

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或久病不愈,痰气郁结化火伤阴,阴虚火旺。肝肾经脉循行于咽喉,经脉阻滞日久,故气滞痰凝结于颈部而见颈部漫肿。肝开窍于目,阴虚肝旺,则见性情急躁、头晕目眩眼干。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颤抖。虚热内蒸,则见五心烦热而多汗。虚火扰心,故心悸。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3、心肝阴虚型瘿病:

气火内结日久,心肝之阴耗伤:痰气郁结颈前,故渐起瘿肿。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放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肝阴亏虚,筋脉失养,则倦怠乏力。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则眼干目眩。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及舌体颤抖。舌质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最后从疗法上进行鉴别:

1、气血两虚型瘿病:

益气养血,理气化痰。

选穴:以任脉、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水突、天突、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膻中、瘿肿局部。

随证配穴:伴声音嘶哑、喉部紧缩感者,加扶突、廉泉。若气阴两虚、气短自汗、脉虚细者,加关元、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或加灸。

方义:近部取穴以泻其实,取天突疏通任脉经气,以降气化痰;水突能疏通阳明经气;瘿肿局部围刺加灸,以疏通局部壅滞。远部选穴以治本,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均施平补平泻法,以健脾益胃,助气血之化生。膻中为气会,以理气化痰。

2、阴虚火旺型瘿病:

滋阴降火。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冲、太溪、三阴交、臑会、间使、瘿肿局部。

随证配穴:伴突眼者,加天柱、风池。易饥消瘦者,加足三里。盗汗者,加复溜、阴郄。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泻肝经原穴太冲,平肝降火而熄风。三阴交、太溪针用补法,滋阴降火,滋水涵木。近取瘿肿局部用围刺法,以疏通局部气血。臑会用泻法,能宣通三焦之经气,疏导壅滞。间使为手厥阴经穴,用平补平泻法以清热除烦,养心安神。

3、心肝阴虚型瘿病:

滋养阴精,宁心柔肝;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者,可仿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楝子养肝疏肝。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风。

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痠膝软者,酌加龟版、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

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萎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