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慈禧行宫—我在保定二中的学习生涯】

 唯我英才 2022-11-22 发布于河北

【行走在慈禧行宫—我在保定二中的学习生涯】

慈禧行宫那地方的前身是北宋始建的南大寺,1900年被英法德意四国联军焚毁。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迎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谒西陵后来保定,专门修建了此行宫。据说慈老佛爷的确在此下榻过,但它是一座独立的三套大院的行宫,除行宫后花园水榭的水是从古莲花池引入外,其它与其並无任何关联。这一点也是被史学家们论证过的。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日伪时期到保定解放,慈禧行宫曾一直被军队或政府机构占用,也数度为各种办学机构所拥有。

1950年,经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保定第二中学正式挂牌成立,校址就在慈禧行宫。

1971至1975年我在二中上学时,慈禧行宫还算整体完好。解放后只是拆了前门楼处,在九十此处并排了东西两栋二层教学楼。西边的叫“团结楼”,东边的叫“战斗楼”。这两栋楼完全是苏式建筑,楼的阴面是上楼下廊式,教室阳面是窗外操场,阴面是开放式走廊,颇有点南方骑楼的意思。楼很长,中间有门洞将楼一分为二。

“战斗楼”中间的门洞正冲着行宫的中轴线,刚好在昔日行宫正门的位置。它应该是从东到西横跨了整个行宫的宽度,它门洞后边就是行宫前院,座北朝南的正厅是议事厅,(那时叫“反修厅”)门前有汉白玉石栏围起一座一米多高的月台。东西两则是带台阶、廊沿的厢房。

“团结楼”的位置很蹊跷,它建在战斗楼的西边,同样尺寸,同样大小,要按行宫的位置图上说等于它伸出一只脚跨出了行宫的地界,一直向西延伸。

“战斗楼”和“团结楼”前边是条甬道,我们上体育课测试百米就把它当跑道用,从“战斗楼”的门洞到“团结楼”的门洞正好一百米。

听学长们说,五,六十年代二中也没有操场,城墙根空地置上篮球架就算是有运动场了。我们上二中时,城墙早拆了,对面的空地直到府河边上都是砖窑,石灰窑,那些是“深挖洞”的衍生产品,原来二中的运动场被挤没了。后来那片窑坑又被机床厂和市里开发盖了宿舍楼,二中的疆界又被推过战备路,在路北圈起围墙,还是没有正规运动场。

那时“战斗楼”前的空地靠围墙根有几个水泥乒乓球台,几个单双杠,再前边点挖了两个沙坑,上休育课练跳高用。校办工厂厂房的西山墙前立了个足球门框,足球队的小子们平常就照着那堵墙轰击。

“战斗楼”前面东部对着的是校办工厂,中间那块空地被辟为打排球场的场地。

“战斗楼”阴面西半部对着的一排平房是体育教研室和器材室;西边南北走向的一溜平房是学生宿舍;楼东半部对着的一排平房也是学生宿舍。

蓝球场建在“团结楼”前面,就在我们教室窗下。那蓝球场是三合土压的,开始只有两个,再往西一大片都是废墟、大坑。我们那几年在校内的劳动课就是拉土垫那一片废墟,垫平一块就增加个蓝球场,直到毕业离开也没垫完。

那个时候一到大课间做广播操时的景象颇为壮观:楼前楼后,院里院外,只要有块地就有同学做操的身影。

“团结楼”的阴面冲着学校围墙,墙那边就是校外,什么大安市,小梁山胡同那一带了。

整个学校的活动中枢当然是议事厅前院了,那是开全校大会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烈日严寒,一概照开无阻。一到开大会时,以班为单位,每个同学扛着自己的椅子,议事厅前列队坐下听报告。月台上边就是主席台。上高中那两年条件有所改善,再开大会,演个节目什么的都借用邻居的新华礼堂了。那过去叫曹棍戏楼。

议事厅大堂一部被用作图书馆,余下是阅览室。记得很清楚,经历过前几年的洗礼,图书馆己无书可藏,原来的藏书几年前都被“处理”了,只有寥寥几本刚出版的新书,像什么“金光大道”,“艳阳天”,“新来的小石柱”之类,再有就是报刊杂志了。

前院西厢房是教导处,东厢房是办公室,

旁边的小房是校团委,议事厅两边是月亮门通往后边的院子。东西长廊连接起后面的中院、后院两个院子,一直通到后花园。

前院东西两边是套院。东边的院子是医务室,食堂,单身宿舍之类;西边的院子也是办公室和单身宿舍。

中院的正房原来是皇上和皇后的寝宫,后来都当了教室,东厢房是外语教研室;西厢房是语文,史地教研室;东套院南屋是数理化教研室,其它房子都是教室;西套院也是教室。

后院正房,东、西厢房都是教室;西套院是教室;东套院南屋分别是物理和化学实验室;东厢房是阶梯教室,上大课和音乐课的地方;正房和西厢房是教室。

那个时候后花园早己不复存在了。五十年代在原址盖起几排平房教室,每排三个教室。我们初三直到高中毕业都在那上课。最里边边是一大排教工宿舍。因为过去是花园,院子够大,除了砖辅甬路都是土地操场,有单双杠,有沙坑,我们课间就在这龙腾虎跃......

那时戏楼还在,但是毁坏严重,原来戏楼前的水榭早填埋了。从学长们发表的老照片和文章上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楼曾被改为音乐教室,有四壁和门窗。然而到七十年代初我们上学时,戏楼门窗,四壁皆无,只剩框架支撑着屋顶,但莲叶托着的大桃还在房顶上熠熠生辉。记得我们最后一次登戏楼是1973年上初三,那年学校举办歌咏比赛,我们以班为单位粉墨登场。

1975年春天,戏楼被彻㡳拆除,莲叶托桃就此魂飞烟灭。拆下的珍贵木料无数。后来东边的几排小院和农村分校的校舍都是用这些木料建的。上高中那两年,我们在戏楼废墟的青石板地上划上羽毛球场地,支上球网,训练打羽毛球。

1971年我上二中时,我们初一年级人数最多,按照部队番号编成三个连,十二个排(班),我们占据了整栋“团结楼”。我们年级的生源主要来自裕华路,县学街,南大街.南关小学及保师一附小等学校。到1975年我们高中毕业时,全年级原来的十二个班只剩下四个了。有2/3的同学提前结束学业,顶替父母上班了。

1971年我们刚入学时,学校真是有点劫后余生生,百废待兴的样子。整栋楼教室的窗户没玻璃,是用塑料薄膜糊上的。有2/3的班级没桌椅,课桌竟然是用砖垒的。直到开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新桌椅终于到了,全年级同学齐出动,去三丰路南货场搬课桌,两个人抬一张桌子,楞是走回来的。

应该说从1971年下学期至1973年我们初中毕业,这一史称“回潮期”阶段我们的确好好学习来着。那时教室门窗都重新安上了玻璃,还装上了日光灯。晚上的教学楼也是灯火通明,一片朗朗读书声。我们这代人共同的感受是那两年半的确是学了些文化,识了些字。

后来升入高中后,学习虽受到了一定的干扰,但总体我们还是念书学习了。无论是学校课堂理论学习,还是在农村分校生产劳动实践学习,可以说中学这是五年学习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我们的中学生涯能够在二中这样的学校度过,应该是幸运的。我们幸运是它有厚重的传承和优久的历史,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教过我们的那些老师们都是保定市的名师。我的课任老师先后有马世光老师,贺瑞国老师,曾玉华老师,冯云鹏老师,李树尤老师,刘烨老师,刘风祥老师,郭平凡老师,李烈涛老师,李杏桃老师,朱树之老师,程长生老师,邱在珏老师,沈文鑫老师,刘淑文老师。

在这长长的一队二中名师中,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三位恩师是刘烨,刘淑文,邱在珏老师。前两位分别是我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其中刘烨老师把我一个后进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初三毕业时我的化学课竟然考了满分;而高中时期我也一直是刘淑文老师班上的积极分子,生活委员;从初二到高二我一直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那时邱在珏老师亲自写稿,组织我们每天早晨在校园广播站用英语广播。

1978年高考前夕,我和邱老师的儿子邱晨成了他收的第一批学生,他亲自给我俩辅导。那年我俩都以知青的身份一举考入河大外文系。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我想每一个二中的校友都能列出长长一串他心目中的恩师的名字,师恩浩荡,川流不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忘母校,师恩永念!

文章图片1

1980年代的二中,那时还有“团结楼”(左)和“战斗楼”(右)

文章图片2

陈伯涛老先生绘的慈禧行宫示意图

文章图片3

早年的行宫戏楼

文章图片4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戏楼曾是音乐教室

文章图片5

早年的议事厅前的汉白玉月台

文章图片6

曾经风华正茂的恩师们

文章图片7

1973年与同学合影(右是笔者)

文章图片8

1973年初中毕业与好友留念

文章图片9

我们在课堂上亲手制作的太阳能晒饭箱(1975年)

文章图片10

在戏楼废墟遗址上练羽毛球,后边是初中曾上过课的教室(1975年)

文章图片11

恰同学少年(1975年高中毕业时,当时我们都下乡插队了,右一是笔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