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千年的广州江湖行话,全猜对的人没几个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1-22 发布于广东

广州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顶硬上”。

它出自旧社会搬运行业里流行的一首《咕喱歌》。

为生活出卖劳动力的搬运工们,头顶重物,一步一颤地唱着:“嗨呀嗨哟,顶硬上啰,鬼叫你穷啊……”

图片

▲广东本土情景喜剧《七十二家房客》就有此词

时移世易,它又在今天成为广州人遇突发事件时,表达自己“不要怕,上就行”的积极心理。

这种源于各行各业,又在时间的洗礼中演变为日常用语的词语,在广州并不少见。

如果时间再往前推一点,回到过去的老广州,你甚至会发现每个行业的人讲话都像在打哑谜。

放到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

图片

行话,即各行各业的专用语。

有的像开头的顶硬上一样,是日常工作中的惯用语;也有的是为了守住机密,专门创于内部使用的暗语。不论是哪种,行外人都听得云里雾里,行内人则不言而喻。

先来道入门级的考你一下👇

以下选项中,哪个是“执笠”的真实含义?

A

拿草帽

B

立即执行

C

倒闭

D

以上都对

(👆戳选项看答案)

执:拿着;笠:竹编的帽子/器皿,这个词其实源自广府地区的趁墟民俗

趁墟就是北方的赶集,每到墟日,各地的摊贩就会将货物装满笠(箩筐),挑到墟场去卖。

要是生意不好,散墟时还没卖完,就会把货物装回笠(箩筐)中,所以「执笠」=「收摊」,后来,又演变为倒闭、清盘的意思。

图片

如果执笠还能用字面意思去延申和解释,那么数字暗语就完全是在考验我们的脑力

比如,下面这首理发行业的数字诗,

你能猜出几个数字?👇

图片

百万军中无白旗,夫子无人问仲尼

霸王失去擎天柱,骂到将军无马骑

吾今不用多开口,滚滚江河脱水衣

皂子常时挂了白,分瓜不用把刀持

丸中失去灵丹药,千里送君终一离

它其实就是一个拆字游戏

“百万军中无白旗”,把「百」字里的「白」去掉,就是数字「一」简称「百万」

“夫子无人问仲尼”,把「夫」字里的「人」去掉,就是数字「二」简称「夫子」......

以此类推,逐个拆解,就会发现每半句是一个中文数字,分别是1-10。旧时商业竞争激烈,商家不愿将收支数目被外人所知,就会用上这些数字暗语。

图片

在行话盛行的商区里,最热闹的大概是茶楼了,因为他们的行话是唱出来的

小二帮顾客点单,通过唱隐语来告诉掌勺菜式,上菜时,又继续靠唱来告知送菜人具体位置,下面是书中记录的一段原话:

炒碟斋粉咯喂,仲(还)有四匀半卖啦——

滑鸡个碗面啦喂,卖比(给)堂一台啦——

牛肉炒,仲有四匀,过西一台啦——

鱼河两匀白底啵,又有一匀叉烧河——

脑补一下,若茶楼当日宾客满盈,顾客一边点单,小二一边唱歌,歌声此起彼伏,热闹程度大概不逊色于音乐茶座。

图片

旧时广州的行话还有许多,如果有台能回到过去的时光机,经过商区时,就会听到行话声交织成片,或欢乐,或迷惑,或流传百年,或就像昨天。

毕竟,「千年商都」一直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

图片

以千年商都著称的广州,商贸文化的种子,在秦朝就已经埋下。

秦始皇一统中原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下的番禺县,便以广州城为中心。

那时的广州还是北方人眼里的蛮夷之地,直到公元前204年,赵佗率数十万大军进驻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广州

图片

❀南越国疆域图

一同南下的还有中原先进的经济与文化,这为本就物产丰饶的广州打劳了商贸的根基,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唐朝的广州已经堪比一个国际大都市了。

因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那时的广州已有世界著名贸易大港之称,还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

据记载,来广州贸易的外商有12万,而广州全城的人口不过才22万左右

图片

❀外商都居住在“蕃坊”,即光塔路一带

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住宅与商区严格分离。

到了夜里还实行“宵禁”,商区不开市,百姓不出门,夜幕中的城内一片森严寂静,广是个例外。

唐代诗人张籍在《送郑尚书出镇南海》里,就描述过广州城的夜晚——“蛮声(乐声)喧夜市”,言简意赅,热闹扑面而来。

图片

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街头巷尾开始冒出各种商铺,但官方规定,商铺必须分“行”经营。

于是,城内便出现了专业街

象牙一条街、玳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街内商铺林立,竞争激烈,为此,还出现了比暗语更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暗动作——

商人举起货物,喊一声价目,有意的客人就握住他的手,然后,两人在长衫袖筒里靠捏手指进行讨价还价,像演一场默剧,交易成功就是结局。

图片

明清时的广州已经是举世闻名的通商口岸,十三行码头樯桅毗连、商船云集。

浓郁的商业气息让周边发展出一种叫做“栏”的商区,也就是今天的批发市场

售卖船桨的浆栏路,买卖杉木的衫木栏路,还有聚集着豆类批发市场的豆栏上街,以及西关农户的集散地鸡栏街......

图片

民末清初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记载:“广州凡食物所聚皆曰栏,贩者从栏中买取,乃以鬻yù~卖诸城内外。”

此时的广州早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贸易之都

一面是万商云集的十三行,叱诧风云,一面是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市井风情,过去的一帧一频,都在今天有迹可循。

图片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座城市的商贸气息却从未改变。

1822年,十三行被一场大火烧毁,但100年后的今天,这一带仍旧活色生香。

上下九以南,沿江路以北,西起康王南,东至人民南,有十三行路的服装城,一德路的海味干货,一德东的日用品,海珠南路的玩具行......

无数市场在这扎堆,光是十三行的服装城,每年销售额就已经超过1500亿

图片
图片

民国以后,民族资本商业快速发展,近代大中型饮食、服务企业先后创立。

历史上形成的专业一条街,也随着马路的修建和行业的兴衰变化,有了新的调整。

除了分布于街巷内与手工业密切联系的古老行业外,广州又出现了新的专业街区:

泰康路的竹编一条街、文德路的字画一条街、天成路的纸业一条街、大南路的灯饰一条街......物美价廉,延续至今,承包了无数广州人淘宝的快乐。

图片

今天的行话不再复杂,还成为广泛流传的省钱密码

如果在网上搜索批发市场购物攻略,热度最高的回答往往是叫你学会讲行话,比如,看中哪个摊位的商品,不要问老板「这货怎么卖」,而是问「这货怎么拿」。

然后,你就能收获行内人才能拥有的隐藏低价,一字之差,学问很大。

图片

时代在变,新店上台,老店谢幕,包罗万象的行话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只要你深入街巷里的市井烟火,就会发现广州的繁华仍似从前。

千年商都,是这座城市最长盛不衰的名片。

图片

资料参考:

《俗话广州》-曾应枫

《广州,为什么总能“先富起来”?》-地道风物

《广州商贸习俗探释》-韩伯泉

《广州的烟火气,藏在这些地名里》-

编辑 / 醒醒

设计 / 盛华 统筹 / 冷佳 

图源 / HUNK&Evflame&Willhoo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