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散记——莫高窟 ![]()
我走中国从玉门来到敦煌。 戈壁寻玉人周成没有到火车站接我,他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在我跟周成联系要到敦煌的时候他说他生病了,问题不大,一点小病。 当我在敦煌的公交车站见到周成的时候,他的样子把我吓了一跳。只见他脸上贴了一块大大的纱布,整个右脸都蒙在纱布下面。 “怎么啦老弟?打架了?” 周总不好意思地说:“中风了,贴的是膏药,你看嘴都歪了。”他讲话的声音带着吱吱的风声。 我的心猛地像被电触了一样:“怎么样?不严重把吧?” 他笑着说:“没事没事,这已经是第二次中风了,就是走路有点飘。” 嘴歪了,走路打飘,还口口声声说没事,真是铁打的汉子! 我与戈壁寻玉人周成相识在黄山脚下,他是旅行画家吴大千的朋友,我们是一见如故。在黄山的两天里,我们形影不离,他跟我讲课很多戈壁滩捡玉的见闻。什么被狼围困了,摩托车打不着火了,遇到大风沙弹尽粮绝了,什么水喝干了把尿装在矿泉水瓶里准备实在不行喝下去了…… ![]()
他这些戈壁捡玉的故事对我来说新鲜有刺激,我们约定等我走中国来到敦煌的时候,我们一起骑着摩托车深入茫茫大漠,去戈壁滩捡玉去。然而这一切都将因为他这一场病成为泡影。 他到公交车站接我是刚刚从医院吊完水的。虽然他很乐观,但是我知道,中风不是小病,没有三两个月是恢复不过来。 虽然周老弟在病重中,还是为了安排了接风宴,他的两个同在油田长大的大小陪我。 周成端起酒杯说:非常欢迎杨老师走中国来到敦煌,因为身体原因这接风酒我就不喝了,由我的两个好朋友肖哥、鈄哥陪您喝几杯。 肖总笑着说:你还喝啥,你这一生的酒已经被你喝完了。 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
虽然周成不能陪我走敦煌,不能陪我去戈壁捡玉了,到但他还是给我规划好了在敦煌这几日的路线。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享誉世界,是千千万万艺术家朝拜的圣地:敦煌的玉门关、阳关更是唐诗地图上靓丽的节点;还有那大漠里的那弯新月,让人魂牵梦绕…… ![]()
敦煌,这座戈壁中的城市,曾经是羌戎族的游牧之地,战国、秦时这里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在汉武帝和北方的匈奴交战正酣时,派汉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国等合作伙伴共同对敌,这样敦煌逐渐走进了大汉民族的视野。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他最大的贡献不是寻找到了共同对敌的盟国,而是开拓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而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鹿麓分南北两线。南线经楼兰到安息,向西至古罗马;北线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至大宛。唐朝又沿天山北麓开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至东罗马帝国。 所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到达敦煌是一条线,从敦煌出发通往西域变成了三条线,这三条线的起点都在敦煌,因此造就了当时敦煌国际贸易大都会的地位。 ![]()
沿着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先进的技术不断传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也传播到了中原。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臣、将士、商贾、僧侣络绎不绝,敦煌成了这条路上的“咽喉钥锁匙”,成为了中西贸易的中心。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中西亚文化不断传到敦煌,他们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而成就了莫高窟这样世界艺术宝库壁画。 莫高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最早在前秦就开始建设,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它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前人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开窟造佛像呢?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位僧人乐尊路经此处,忽见山上金光闪耀,金光中现佛祖身影,便断定是菩萨点化此地为如来圣地,便凿开了第一个洞窟,在洞窟里立了第一尊佛像。 后来不断有禅师在此建洞修禅,因这些禅洞在沙漠的高处,故叫“漠高窟”,因“漠”与“莫”通用,又因为莫为不可能、没有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在这里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就把“漠高窟”改成“莫高窟”了。 ![]()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信众的增加和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唐朝等王公贵族们的推动,莫高窟发展很快,到武则天时期就出现洞窟千余个。到宋元以后,莫高窟停止修建,到明朝封闭嘉峪关,断绝丝绸之路,莫高窟也逐渐冷落荒废,埋藏在了茫茫大漠之中了。 冷落荒废的莫高窟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还缘于一个道士,这位道士叫王圆箓,大家记住这个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小人物,是他在清光绪年间来到莫高窟,改佛窟为道观时发现了莫高窟的藏经洞而震惊了世界。 在藏经洞里出现大量藏书,其中的以佛教经卷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词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等等,数不胜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这些遗书,除大量的汉文外,还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栗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可以说是世界文字、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它既具有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文化意义。 然而历史的耻辱从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开始了。 ![]()
英国人斯坦因,两次到莫高窟,采取不正当手段从王道士手中“买”走了24箱经书、五箱绘画和大量丝织品,现在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买走6500卷写本和大量画卷。 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买走了400多卷文书和两尊佛像。 1914年,斯坦因再带走600余卷经文。 1912年,俄国人鄂登堡至莫高窟,盗走经卷一起。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来到敦煌,再也见不到经文图书了。但是他不甘心白来一趟,就用带来的化学胶布粘走了26幅壁画,劫走了数尊彩塑。 一直到民国初期,敦煌莫高窟已经是千疮百孔了。这时,一位远在法国学习绘画的中国年轻的艺术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一本敦煌壁画的图录,毫不犹豫地返回祖国,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他的名字叫作常书鸿,一位莫高窟的守护神,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这片土地,献给了莫高窟,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骨灰也埋在了敦煌的土地上。 他从民国时期申请成立敦煌研究院,到抗战时期研究院撤销,抗日战争结束后再次申请成立敦煌石窟研究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敦煌研究院正式纳入国家行为,一直到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得到世界的认可,常书鸿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 把一生同样献给敦煌、献给莫高窟的第二代人是被称为大漠隐士的段文杰,他是常书鸿的学生,抗战时期追随常书鸿来到敦煌,后来接替老师成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也是一生从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
第三代人的代表就是现在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的名字叫樊锦诗,新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放弃大城市良好的待遇,坚持扎根敦煌,守护敦煌,被称为敦煌的女儿。 我是怀着对莫高窟崇敬的心情来到敦煌的,我随着游客深入大漠来到莫高窟。莫高窟只对游客开放四个洞窟,96窟,100窟,148窟和138窟,但足以让我领略莫高窟的魅力。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不仅是中国人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 从莫高窟出来,我回到敦煌市区,我漫步走在敦煌的街道上,这座曾经的国际贸易大都会今天还留着它曾经的影子。敦煌的街道宽广,建筑也是千姿百态,彰显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风格,就连人行道的石板都雕刻着敦煌历史景观的图案,抬着头走路看到的是今天的敦煌,低下头来看到的是敦煌的历史,历史和现实就在抬头低头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