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只有当你心存善意,努力积极的帮助他人,周围的人才能感受到你美好的内心,然后回馈与相同的回报。 如此看来,善良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善良的人却总是得不到他人的认真对待呢,反而你对别人越好,他人就越不尊重你。相反,那些恶毒的人明明态度恶劣,可别人却偏偏毕恭毕敬。 善良,老实等词汇常常与愚蠢相挂钩,如果你夸一个人善良,对方未必会高兴,因为他会觉得你在影射他愚蠢。 心理学指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因果报应,越是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命越差。 被灌输的文化理念,好人有好报。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好人有好报,很多做好事的人都是冲着这一点采取事施行善举的,然而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能遇到好事或坏事的概率从来都是随机的,个人的行为只会对事情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后果往往没有规律,所以做好事和碰见坏事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为什么人们一直被灌输着好人有好报的思想观念呢?其实是出于情感上的祝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理安慰。 由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很复杂,身处的境遇也毫无规律,所以我们做好事的回报率只有50%,甚至毫无回报,而做坏事也是这样,有些人作恶一辈子仍逍遥法外。 遇到好事或坏事的概率是随机的,换句话来说,你持续遇见的好事并不会增加与坏事的概率,哪怕你一直倒霉也不一定就能遇到好事。 判断一个人是否命好从来不归结于你是否善良或是为了善良做出了多少牺牲,因为有些人注定是命运的宠儿,无论他做了什么事,都将得到上苍的眷顾。 毫无底线的善良是灾难从行为学的视角来看,心甘情愿为了他人而付出,以至于牺牲自己的人终归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这么选择的人都出于无奈。 他们担心自己拒绝了别人就会遭到他人的讨厌,在帮别人的时候,他们往往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认真,哪怕某个任务已经超出了其能力范围,可他们还是不主动求助,因为他担心被别人拒绝。 正是由于其心态太过于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所以他丝毫不敢忤逆他人的意见,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称之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是真的想善良,他们只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喜欢,进而迎合对方,即便内心极度厌恶,也会毫不犹豫地退让,以此获得他人的高评价。 这种行为看似无私奉献,可实际上却忽略了自我感受,以至于个体变得敏感谨慎。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敢提出真实的想法,他无意间把自己放在了最卑微的位置,就算受到伤害也只会隐忍,他们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他们就如何做,一切行为全受他人的控制。 不少遭遇家暴的受害者都是讨好型人格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所以只能降低存在感,尽可能事事都顺着加害者的心意。 登门槛效应指出,假如个体接受了别人小小的要求,为避免出现认知不协调或是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形象,很有可能接受对方过分的索取。 对于某些心善的人而言,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已经成为了日常的一部分,尽管其内心无比煎熬,但在得寸进尺效应的影响下,他们很有可能为维持善良的一面而不停的付出,直至情绪崩溃。 一部分心地善良的人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就算违心地付出了再多,也得不到任何的回馈。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真正的善良难能可贵,但如果善良毫无锋芒,那就是软弱的象征,正所谓人善被人欺,你需要表现的强硬一些,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才不会轻易的控制你,进而无限索取你的善良。 我们无需为维护自身形象就对别人一一顺从,针对那些无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果断拒绝,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应该仔细甄别被帮助的对象,只选择值得帮助的人。 善良从来都不是百依百顺,更不是无条件满足对方的一切要求,只有在维护了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用余力去帮别人,你的善良才更有价值,也更加长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