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小囡的上海记忆

 简慢人生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文/闲人小樱。

家在上海,幸乎,不幸乎?

有人说,二十几岁在哪个城市生活,意义重大,城市的气质会渗入你的身体,跟随你成长。

那么,上海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变幻莫测,扑朔迷离,我们已不喊它申城,而是魔都,魔幻之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一种魔性,你感觉到了吗?

对于城市的记忆,总是离不开建筑。外地人想起上海的就是那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8层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中山东一路2号:东风饭店有"东洋伦敦"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因其外貌既效法英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得此名。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仍在正常运转。

中山东一路4号:有利银行大楼,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高大的落地专窗,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中山东一路5号:建于1925年,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楼高6层,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第三、四层有小尖塔。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

中山东一路7号:"电报大楼"1908年建成,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山东一路10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中山东一路12号:海关大楼,建于1927年。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二楼大厅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

中山东一路19号:建于1906年是和平饭店南楼,清水白砖墙,红砖为腰线,美国式风格六层楼房,原名中央饭店。和平饭店南北两楼临街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上海老年爵士乐队是一绝,置身其中,俨然回到二三十年代的远东第一城。

......

外滩的建筑是一道风景,却不是我心中的风景,长长的中山东一路,留下的是二三十年代西洋建筑的瑰宝,也是见证上海惨遭殖民的历史证据。黄埔公园门口曾经立过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终将留在史册,提醒国人曾被外人欺凌的历史。反倒是黄浦江对岸的现代建筑群,它标志着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如今的东方明珠,簇拥着一众摩天高楼,已成为上海新的地标。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三座大楼“美食三件宝”,成螺旋形上升,围绕在黄浦江三角洲,与外滩呼应,展现着现代与古典的建筑之美。

比起这些高大上的建筑,其实我更喜欢上海里弄的小而俗。穿梭在旧时弄堂七拐八弯的小路里,楼上是各家各户晒衣晒被的竹竿,脚边是各式各样的杂物,弄堂的每一个方向都通向不同的马路,有的通,有的不通,熟悉而自如的穿行,不走冤枉路,不走回头路,比沿着四四方方马路走的同学更快的到家,才是老底子里的上海小囡。

上海的特色民居好像就是石库门了,江南民居的变形,围合式建筑,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故名石库门,然石库门的代表并不是只剩下外壳的“新天地”。

老式石库门住宅,进门是天井,两侧是厢房,正面是落地窗的客堂间。客堂两侧为次间,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有老虎天窗,一般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整座住宅前后都有出入口,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是高墙深院、闹中取静。

新式石库门在内部结构上的最大变动是后面的附屋改坡顶为平顶,上面搭建一间小卧室,即亭子间。还因此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许多文化人住在石库门亭子间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等。嗯,我从小也是在亭子间长大的,哈哈哈。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还有大楼公寓式民居,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

如淮海中路雁荡路拐角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圆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

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法国文艺复兴时风格,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等都曾经入住;

如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现代派风格加装置艺术饰面,外立面为灰色水泥拉毛外墙,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框间有几何图案装饰。外墙顶部北端有卷涡装饰,巴洛克装饰风格图案。曲线山墙及卷涡,使得公寓楼的建筑外形与大象的形体相似;

如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所写的故居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装饰艺术风格,平面凹形,两翼向后,妃色外墙,门前是一排梧桐树。

......

花园洋房也是上海民居的特色,有着宽阔的草坪、绿树环绕的浪漫迷人的宅邸,有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国乡村别墅式等。如武康路的巴金故居、陈毅市长住过的湖南别墅、陕西路的童话城堡马勒公寓、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等等。

上海的民居变迁也体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难怪有人说要看近一百年的历史,请来上海。没有历史的上海,在那些凝固的建筑时光中,也有了沧桑和厚度。百年租界,遗留下一堆的中西合璧,法国梧桐,西班牙小楼,民国文人......

漫步徐汇、静安、黄浦、虹口安静的小路,仿佛可以听到金嗓子周璇还在唱着《天涯歌女》,《十字街头》赵丹内心彷徨前路茫茫,山阴路走出的鲁迅正前往内山书店,张爱玲在爱林登公寓收到了胡兰成的小纸条,从此开始了一场孽缘......

历史的记忆就这样通过建筑凝结,喜欢民国时代的我,常常会徘徊流连在海格路(华山路)、福开森路(武康路)、马斯南路(思南路)等地,读一读《家》、《春》、《秋》,看一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那些故居的主人早已离去,花开花谢,物是人非,但路边的梧桐树依旧挺拔。斑驳的外墙、吱呀的楼梯、幽深的庭院,莫名的感染就在此刻。也许,这就是魔都的魔性吧,悄无声息,浸润你的灵魂。

长大后,背井离乡,走得再远,家乡依然是心心念念的热爱。旁人爱得是现代感极强、节奏极快的魔都生活,东方明珠风起云涌,时尚之都、梦幻之城。而我最爱的还是那梧桐树边安静的小马路,捧一本闲书,呷一口咖啡,云淡风轻,独享寂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