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桨声灯影中的朱自清

 简慢人生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太匆匆,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已离开我们将近70年了;可他那些散文带给我们的记忆却隽永难忘。

如果说谁是我心目中最喜爱的散文家,非朱自清先生莫属。先生从小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游历欧洲十余国,见识经历丰富,思想敏锐细腻,无愧于中国现代散文家的代表,引领着散文前进的脚步。仰慕先生的才情、文笔,更佩服先生的人品与胸怀,虽然那时还不懂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好的散文。只是从课本上学到了三两篇先生的散文,就爱上了语文,朗读或是背诵那些文章是多么快乐的事,简单朴实的语言,轻快明亮的节奏,每每在朗诵中故作深情,总能博得一片的掌声,为此,我把发音练习的极准,多年以后还受此恩惠。

先生的散文,文风朴实,语句平淡,没有繁复难认的生僻字,小学生都可以朗朗上口。当年我特别喜欢《匆匆》,反反复复的抄写,在作文中引用、改写,跟同学拽文、显摆,真是乐趣无穷。这样的情景,我想同时代的小伙伴们都应该不陌生吧?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时间它有脚呀,读着匆匆,我忽然也感悟到时间的宝贵,十多岁的小屁孩也开始了思考人生,日子每一天每一天的过去,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那拟人的修辞手法,排比的语句,简洁的短句,仿若闲谈,却隐着深深的哲理,像当头棒喝,让混沌度日的小人打开了哲学的天窗。

1922年的3月,五四运动落潮,新青年们苦闷着未来的方向,前途何在,迷茫一片,先生即是在那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他没有迷茫、没有徘徊,虽然前途未卜,却信心坚定地认为每一个时刻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

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通篇轻快、富有韵律,没有沉重压抑之感,没有无病呻吟,于黑暗中寻求光明,带着满满的希望,带着深深的思索。

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 掠过“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 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 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 从审美意蕴层读《匆匆》, 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丰富的意象。这是一篇耐人导味的佳作。——曾玉

先生的每一篇散文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为我们展开一幅生动的水墨丹青工笔画。

《梅雨潭的绿》让我们惊诧于色彩还能这么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那醉人的绿呀,我从此沉醉于一种叫做“女儿绿”的色彩中。这一篇游记,从此让温州人有了朱自清情节。

内心颇有些不平静的先生,傍晚在荷塘边散步,走着走着,堪称经典的《荷塘月色》便产生了,在田田的荷叶中,让心灵寻得片刻宁静。

而与友人俞伯平同游南京,两人各写了一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则达到了“五四散文”的最高成就,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词藻华丽明艳,却又天然无痕。秦淮河的灯光与月影,历史与现实,水声与人声交汇,夜色迷迷蒙蒙,思虑百转千回,如戏剧之高潮迭起,华美的篇章徐徐展开。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11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篇被誉为白话文中的工笔画,结构的精巧,语言的精心打磨,笔致的细腻,描写的从容不迫,突显了先生老辣成熟的行文风格和对文字运用的轻松自如。

先生写人的风格与写景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他的景是华丽的篇章,那么他的人物就是素描,只是淡淡的笔墨勾画,却蕴藏着无限深情。

1925年,先生看着父亲笨拙地跳下月台,买来橘子,又爬上月台,交与儿子,转身落寞离去的《背影》,不禁黯然神伤,淡淡的忧伤自笔下流出,父子之情,在日常琐碎中牵绊至深,对父亲的思念只汇聚成一句:唉,我不知何时才能再与他相见!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是顽皮的孩子,带着新生的希望,开启了一年的画卷;1933年的先生,春风得意马蹄疾,旅欧归来,娶娇妻得贵子,仕途顺畅(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家虽仍动荡不安,未来却可期许,正是为国出力、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春”便是先生的理想国,心灵安宁的新世界,生机勃发、百花争艳、春雨滋润,一切都是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生活在历史变革的时期,旧的体制已覆灭,新的体制还未建立,内忧外患国难当头,朱自清先生却一直秉持仁心,坚守信念,对生活严肃思考,以“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直面残酷人生。其所写的散文,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爱先生的散文,更仰慕先生的为人坦荡、清白淡泊。在黑暗中不失信仰,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的颠沛流离。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先生短短的一生,人如其名,文如其人。在桨声灯影中,先生之背影,在我们心中越发高大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个人公众号:简慢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