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多年不见的朋友,互微了,不用交流,就有了了解;从未见过的同好,加了微,从不说话,也开始介入彼此的生活。而朋友圈,更成为了时尚潮流的发源地,年龄不重要,地域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2017年的最后一周,所有人都回到了十八岁那年。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发黄的背景,都证明了青春的易逝。 我知道,很多人也想晒出自己的十八岁,却因为种种原因而羞于露面。找不到相片,是最好的理由,也是最拙劣的借口,那年十八正毕业,合影总是有的。 于是,不必晒出十八岁的相片,和十八岁那年的同学一起度过2017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种对十八岁的怀念吧。 早上八点半,西北风吹来了北方的雾霾,冒着重度污染的空气,向崇明出发,去赴一场十八岁那年定下的约会。地铁换公交,长江隧桥联通了崇明岛与浦东大陆,也让人开始期盼地铁的开通。十年前的聚会,长江隧桥正在建设,我记得我们在桥下拍了照片,感慨三十年前的车船渡轮,时间漫长,从开始的晕船,到后来的习惯,久远的记忆,仿佛发黄的照片,贴进了脑海的相框中。 历时四个钟,晚点一小时,终于赶到了南门天鹤,同学们还等着我开席,真是羞愧。可是没有责怪,只有体谅,一杯杯的红酒,敬向了在座的“四大美女”(因为只有四人,只能勉强凑个数)。 当年班上一共十三位男生,今天到了九位,加上四位女生,正好凑成了一桌《最后的晚餐》,谁是犹大?(偷笑) 心急的同学们,居然要把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提前一年举行,此次聚会一则庆祝龚辉获得“最美崇明人”的称号,一则商量明年的三十周年庆怎么搞。我提出疑问,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过虚岁。我禁不住大笑。 有关聚会的商议,只是聚会的引子,老班长的高效率,很快成立了两个三人小组,分别负责策划、财务等方方面面事务。节目组也是现成的,男女主持、音乐指导、综艺游戏一一有人落实。都是多年教师已成精,说学逗唱、吹拉弹跳,简直没难度。服装、道具、赞助都不是事。这节奏,感觉聚会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毕业三十年,母校已不存在,但同学们仍聚在一起,人心没有散。十年前的二十年聚,全班全员到齐,应当四十二,实到四十二,没有一个掉队,我相信等到三十年聚,依然会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