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读旧书楼考

 苏迷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11月21日 B04版

  济白水

  “补读旧书楼”在苏州耦园之东园。1939年,钱穆先生入住,于照顾母亲之暇,一边学英语,一边完成《史记地名考》。所以,写这“考”有点心虚。

  耦园之“耦”谐“偶”。当初沈秉成罢官又复丧妻失子;心里的荒凉,绝对是超过他买下的在姑苏娄门的祝氏旧宅。幸得才女严永华为其治身宅、去心草,遂打点精神整修旧涉园的山水亭台,再往东扩展出一个东园。

  如果游园跨进耦园门槛,迎面就是“平泉小隐”的门楼;往北是小天井、轿厅;再往北,就是载酒堂。这些建筑都是在耦园中轴线上。

  叶圣陶先生说我国的建筑讲究对称,“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如耦园之有中轴,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但也体现了造园者的匠心:园分东西曰偶;东园寄情、西园藏书曰偶;东池(受月池)西井曰偶。

  东园黄石雄浑质朴属阳,西园太湖石阴柔玲珑为阴;筠廊新竹个个,樨廊桂香隐隐——春去秋来的,还是那个偶。

  沿着中轴载酒堂楼上的通道,可直达东园“补读旧书楼”。

  这补读,好多人以为是平时一直忙,未能把大家都在读的流行的书读了;现在有了时间,终于可以“补读回来”了。这个解释对现代人来说是很自然的,对耦园来说,这则是错误的。

  首先,什么是旧书?“诸子百家”是旧书还是新书;《莎士比亚全集》是新书还是旧书?我去书店买了本《论语》。这《论语》如我以前读过的,那就是复读;没有读过就是“补读”?推之于金庸梁羽生张三李四那些写书的,我都没有读过他们,如果我读,那是新读还是补读?他们的书对我,是旧书还是新书?没有法子确定啊,对不对。

  照我们现在来说,衣服是流行衣服,歌是流行歌曲;读书自然也讲流行:大家读琼瑶啊,读张爱玲啊,读三毛啊,读外国文学啊。不对不对,都在读国学了。我们像掐了头的苍蝇:“读三毛啦。我琼瑶还没有读,快点补读快点补读。”——给你说,就没有补读。只有读和再读再三读,把八字横过来的“无穷读”。“补读”是我们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词汇。以为沈秉成和他家那口子是我们现代人呀!“挥笔漫写深情帖,泼墨常开称意花。”你从这诗看人家两口子的生活。“清閟云林题阁,英光米老名斋。”这是“补读旧书楼”之对联。把倪瓒的清閟阁和米芾的英光斋相提并论;尤其中间的画“松亭观瀑”。想想人家那生活,就是现在“朝九晚五”那九五之尊的生活也不能比的,用不着我们那种语境下的“补读”。

  旧书是有的。不过不是我们那种流行过了还没有读之“旧”。

  沈三白《浮生六记》写到芸娘对残缺不全的书和字画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统名之曰“继简残编”。古代不同于现代。于古人言,书是珍贵的,旧书是应该补的。

  补书之术,起于春秋而盛于宋。《齐民要术》中就有古籍修复的最早记载,“书有毁裂,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韭叶以补织,微相人,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裂若屈曲者,还须于正纸上,逐屈曲形势裂取而补之。若不先正元理,随宜裂斜纸者,则令书拳缩。”

  我忽然想起我工作后看的第一本书,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书脊就是线重新订过的,外面再以牛皮纸包之。不久前还有人在补书。

  姑苏的园林,窗是极其重要的借景手段。这借,不光是借山水林泉,还包括光和影那些比较虚的景。画似的美。关窗是很遗憾的。虽如此,我们还是选铁定要关窗的冬天吧。我们再把唐诗里的那只红泥小火炉借给沈秉成夫妇用一下。话说他们夫妇吃好夜饭,携手从载酒堂小道,笃悠悠地来到这“补读旧书楼”,在放着一堆旧书的桌前坐好,开始补书。沈秉成先是看他老婆有一搭没一搭地补书,一边随手翻书到破页处,再递给他老婆。外面北风呼呼,雪落无声。那只小火炉则澌澌有声地发着光和热。这时有快递打着马从宝带桥过;有火车正从欧罗巴洲出发,在时空隧道里爬过来。楼外面封闭了的窗外,有一树红梅绽雪。再外面是假山,是园林的围墙,是一条条狭的巷,是城墙、城门,是田野和河流,是远处的地平线上天开始向上穹起,是天上冬云和云上星斗,它们一起护卫着沈秉成夫妇的岁月静好。

  随父在耦园住了几年的毕明迩老师,在他的《苏州耦园诗话》中说到“鲽砚庐”,沈氏夫妇的书斋名。说是他以前得到一块鱼形的砚石,切开来很像比目鱼的形状,正是夫妇和睦的吉兆。

  毕老师说现在到耦园,可以找到'补读旧书楼’,寻不到“鲽砚斋”。关于耦园的一些文字资料,也同样找不到'鲽砚庐’。或曰这鲽砚庐是补读旧书楼的另名。

  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苏州文库 耦园》一书这样说:“据传,沈氏补读旧书楼又名为鲽砚庐。”我们可以比较:耦园、筠廊、樨廊、鲽砚这些谐音象征固然是好,但用多了也让人有审美疲劳。和它们相比,“补读旧书楼”更是如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把两人琴瑟相和的伉俪生活写出来了,散文似的让人耳目一新。会不会沈氏夫妇自己想到,或者别人提议,他们就把这“鲽砚庐”改名为“补读旧书楼”了?

  唉,这欧罗巴出发的列车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快的节奏。人们为应对生活,把“补书”之类的慢生活都忘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