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读书的六大方法论:向有学问人请教,从无字句处读书!

 鬼谷道 2022-11-23 发布于江苏

你会读书吗?你知道怎么读书吗?你掌握读书方法了吗?
或许你会觉得,读书就是拿着书念字。这话本没错,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国学文化里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书籍浩如烟海,不掌握方法,根本无法开启国学的学习之旅。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两种人:会读书的和不会读书的,前者能把书读透,而后者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下死功夫,动死脑筋,最终恐怕真的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怎么办?阿信建议向一个人学习,他就是毛主席。虽然他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国学大师,但是他的学识丝毫不弱于任何一位国学大师。又或者说,如果国学大师们仅限于理论研究,那他就是一个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的大师。
毛主席读书的方法主要有六个,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选书是门学问。
如果你一年读100本书,那么一生也不过读几千本书。面对着广博的国学典籍,毛主席也发出了感慨“穷年竭智,莫殚几何,不向若而叹也”,书太多了,大多数时候也只能望书兴叹了,所以怎么办呢?
聪明人懂得向高人学习,毛主席的选择是向曾国藩学习,他非常推崇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认为这本书已经把从古时到清代的经、史、子、集几方面的精华都囊括其中了,国学精华书籍都在其中了。
曾国藩编撰的这部书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文集,更确切的说是书单,是书目,也就是“树干”,把握住了核心,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阅读,那么整体方向就把握住了。
很多人爱读书,但最终把自己读成了杂家,这也略知一些,那也略懂一点,最终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吹吹牛还行,但是一到实践就举足无措了。
实则,无论你是想学国学,还是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选书很重要,但选书并不是自己瞎选,最好能参考权威的选择,建立书目,这样大方向就不会错。
二、有常识才能有知识。
毛主席在学习国学时说过这么一句话“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
这里的常识可理解为中心思想。很多人读书想快速学习知识,结果又走错了路。掌握精深知识的大前提是掌握常识,即中心思想,在常识的指导下进行阅读。
所以如何掌握常识呢?毛主席的方法是“演绎法”:察其曲以知其全者,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又或者“中心统筹法”:守其中而得其大者也,施于内而遍于外者也。窃以为,这是对“不求甚解”的最佳解释,因为读书只要抓住了中心思想,就很容易把握住全书的精髓。
具体怎么做呢?他在读《史记》时,先选出一篇《伯夷列传》进行阅读,再去阅读其他跟其相关的若干章节,便能见《史记》的全貌了。提一携百,推及它篇,便能见其大略。
譬如,阿信从孟子评价张仪的“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便可知儒家是承认纵横家才能和智慧的,但是否定纵横家的人品。于是,任何儒生都逃不过这一条中心思想,比如,宋代苏洵说的“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明代王阳明说的“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
那么“以顺为正”就是常识,就是主心骨。这种由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其实跟鬼谷子的“以类知之”、“见微知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读书如此,读人也是如此。
三、温故求真知,常读才能常新。
很多人以为读书就是把书读一遍就行了。毛主席认为这是不对的,至少一本好书最好能够多次阅读。比如,一部《资治通鉴》,他读了十七遍。每次他把书读一遍的时候,他就在书的封面上画个圈当作记号,称之为“常读常新”。
读得多,不如读得透。读得广,不如读得精。
阿信原本是个没耐心的人,本以为图书只要阅读一遍就完成了使命。当第一次听说书要粗读和精读时,大为诧异,随即就是焦虑。诧异是因为,原来读书真是件辛苦活。焦虑是因为,那厚厚的一本书,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后果,作为一个不是读书人,却必须要读书的人,看起了电子书。因为电子书看不到厚度,便少了一份焦虑。
更为讽刺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居然把《鬼谷子》读了几百遍。更为有趣的是,这种不断的重复,除了让我“常读常新”,对纵横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外。我还从纵横家视角去阅读其他古籍,用纵横家思维去与其他学派思维进行碰撞,知道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套路与招式。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需要常读、细读、精读,然后方能从字里行间里读到智慧。这种行为就叫功夫。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主席读书时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他经常会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所得。这种与古人跨时空对话的方式实在棒极了。
做笔记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划重点,把书里精彩、有用的知识点标注出来,这样以后在温习的时候就有学习的重点。第二是做备忘。很多人读书,尤其是在读大部头书籍时,读了后面往前面,读了前面忘后面。因此提前做好标记,就能化繁为简,提升阅读效率。
前不久,阿信就吃了一个大亏,因为懒付出了很大的时间成本。我在读一本8000多页的书,书里有个知识点解决了我困惑12年的问题:为什么胥吏们在酒桌上喜欢讲荤段子?而且车开的贼溜?
十二年前,我觉得可能就是某些胥吏的人品问题,可又觉得没那么简单。那本书里给了答案,当时看到时,恍然大悟。但是因为没及时标注,导致几天后我忘记了。结果再想去找答案时,我蒙了,因为我已经读2000多页,这就意味着我要至少翻阅2000多次才能找到答案。终于我咬着牙找到了,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胥吏们讲荤段子是必要的。在饭桌上谈工作,太严肃又单调。可是胥吏这种基层人员与领导又没有友谊,谈不了什么私人话题,所以,大家都讲黄色笑话,很容易引起共鸣。”
多说一句题外话:男人在外面混,你可以不喜欢抽烟,但是你口袋里要有香烟。你可以讨厌荤段子,但是你要会讲荤段子。这跟人的思想品德无关,跟调节气氛,拉近关系有关。
五、读书要争分夺秒、点滴积累。
很多成年人其实已经不学习了,如果问及原因就是“没时间”。毛主席说:“大家总推忙的很,学习不可能。我自己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
你再忙,你能比主席还忙吗?读书要发挥“钻”和“挤”的精神,越是忙,越是要钻,越是要挤时间学习。正所谓“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也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阿信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吃饭和读书才是真正为自己的,吃饭是为了饱腹,但不要求快,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读书是为了明理,但不要求急,不可能三天成为智者。
这个世界恐怖的事情莫过于,比你厉害的人,比你更勤奋地学习。如此一来,人与人的差距也就出来了。
六、向有学问人请教,从无字句中读书。
毛主席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虚心好问的人。这个观点正好对应了儒家的“学问思辨行”原则。很多人以为学是结束,其实学只是开始。想精进也是有独特法门的,就是向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人们都以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是天赋异禀,其实他去龙场前,特意去请教了大儒娄谅,有了名师的点拨才有了后来的顿悟。
读书需要有名师指路,其的目的更是为了实践,诚如古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毛主席将“行万里路”,通过游历考察以增长见识和智慧的学习方式称为“读无字书”。
即,书本上的知识是有字书,社会上的知识是无字书,二者合二为一才算真正的读书,否则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书呆子”。
当年毛主席,正是在饱读书籍以后,在游历考察中体察了国情,读懂了“无字书”,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真可谓:读万卷书,须有名师指路,更要行万里路。
以上就是毛主席读书的六个方法论,希望能对你的阅读有所启迪。阿信做了首打油诗,与诸位共勉:
选书是门大学问,领会常识方求真。
温故需下傻功夫,笔墨纵横如有神。
百丈高台平地起,积累自有大才能。
学问还需高人教,无字句中成真圣。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