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红军长征

 翔山 2022-11-23 发布于山西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损失惨重,为保存力量,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转战1年,行程二万五千公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央红军长征

七律 长征

红六军团,先遣西征

由于“左”倾领导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处在失败的边缘。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6 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向湖南中部转移,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西征初期,红6军团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下辖第17师、第18师。8月12日,到达湖南省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长征

萧克

8月7日晚,红6军团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从井冈山地区突围,目的是到湖南中部与川黔湘边境的红3军取得联系。

经过数日转战,红6军团连续突破敌3道封锁线,11日进至湖南省桂东以南的寨前圩,并于次日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23日,进抵湘江,准备西渡。此时,国民党军急调重兵实行追堵,红6军团决定放弃渡江,以打圈子的战术与敌人周旋,甩掉了追击之敌,9月3日,在广西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此后,又突破敌军20多个团的重围。

中央红军长征

红6军团西征路线

10月24日,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3军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红2、红6两个军团行动。

红6军团经近80天艰苦转战,行程2500余千米,打破湘、粤、桂、黔四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中央突围,突破封锁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第1、第 3、第5、第8、第9军团以及机关人员、直属队组成的第1、第2野战纵队共8.6万人,由江西瑞金等地突围,开始战略转移。

行军部署为:红 1、红9军团在左,红3、红8军团在右,军委第1、第2野战纵队居中,红5军团殿后,形成甬道式阵势。

中央红军长征

甬道式行军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最初目标,是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创建新苏区。这时,“左”倾领导者,又由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消极避战。红军携带大批辎重,行军缓慢,在国民党军重兵追剿下,十分被动。

为围堵红军,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由广东军阀陈济棠扼守;第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国民党军分南北两路,北路为中央军,薛岳率领吴奇伟、周浑元2个纵队,共4个师追击,南路是粤军,由余汉谋率领李振球、叶肇、李汉魂三个师堵截。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郴州到宜章之间。

中央红军长征

三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向敌军第一道封锁线发起总攻,实施突围,迅速占领了王母渡、韩坊、古陂、新田等地,23日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自南康、大庚间横渡漳水。

11月1日至8日,中央红军占领汝城以东的连珠岩、土桥、东冈岭、苏仙镇等地,进到汝城、城口、沙田一线,突破了由湖南军阀何键部防守的从广东仁化至湖南汝城地区,沿赣粤湘边向湖南前进。

中央红军长征

突破封锁线

11月11日至15日,粤军邓龙光部放弃防地,红军没有遭到国民党军大规模围追堵截,顺利越过第三道封锁线,转入湖南零陵。

此时,毛泽东建议,乘敌“追剿”军正在调动尚未靠拢之际,集中兵力,歼灭一路或一部敌军,以摆脱被动。但是,“左”倾领导者不敢与敌再战,致使红军失去歼敌之机。

血战湘江,损失惨重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后,继续向广西北进,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国民党军16个师30余万人,日夜兼程赶往湘江两岸围追堵截红军,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中央红军长征

第四道封锁线

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27日,先头红1军团第2师一部渡过湘江,控制了湘江两岸渡口,并架设了浮桥。次日,红3军团第4师先头第10团也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红5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掩护后续部队。

此时,军委纵队离湘江渡河点80余公里,但由于辎重过多,行进缓慢,未能及时赶到渡口。敌5路“追剿”军陆续赶到,向红军发起攻击。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军团渡过湘江,红1、红3军团奉命在湘江两岸,构筑工事,阻击敌军。

28日,桂军第44师在炮火掩护下,从灌阳向新圩地区的红3军团第5师前沿阵地发起进攻,同时,湘军3个师从全州南下,企图控制湘江各渡口,将红军拦腰截断。第5师利用有利地形奋勇抗击,终因力量悬殊,于30日被迫撤出战斗,红6师第18团接防。红1军团打退湘军数次进攻,但遭严重损失,部分阵地被占。

中央红军长征

强渡湘江

12月1日凌晨,中革军委命令红1军团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阵地,以开辟西进的道路。拂晓,湘军在飞机掩护下,采取正面攻击与迂回包围的战术发动猛烈进攻。红1、红2师奋力拼杀, 17时,中央红军主力在掩护下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

此间,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牺牲。同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敌第3路的追击,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该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余部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激战至弹尽粮绝后,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绝大多数指战员牺牲。

中央红军长征

陈树湘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 “左”倾错误路线在长征初期产生了严重恶果。

黎平会议,决心西进

12月10日,中央红军到达广西通道县境。此时,国民党军已判明中央红军北上与红2、红6军团会师的意图,在前方张网以待红军。如果继续北出湘西,势必与敌20万重兵展开决战,十分危险的。

中央红军长征

17日,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黎平县城,次日,由周恩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进军路线问题,博古、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陈云、刘少奇等参加,李德因病没有出席。

毛泽东根据敌情,力主放弃进入湘北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提出挺进遵义,继续西进,到川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议。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建议被通过,最后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

中央红军长征

黎平会议旧址

改变博古和李德的错误领导,从根本上纠正党的错误军事战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做了重要的准备。

兵分三路,强渡乌江

1935年1月1日,六届中央政治局在黔北的瓮安县猴场召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决定,批评了博古、李德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巩固了黎平会议的成果。同时决定,兵分三路,在敌军未完成合围之前,迅速抢渡乌江。

中央红军长征

兵分三路

具体任务:红一军团第2师加强军委工兵两个连,进至江界河渡口,掩护2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5军团渡江;红1师进至回龙场渡口,掩护红1军团主力渡江,红9军团在红1军团侧后;红3军团第4师进至茶山关渡口,掩护军团主力渡江。

红2师师长陈光率领4团为前卫,到达江界河渡口。江界河渡口有一条直通大道,是敌军防御重点,渡口上游500米处,有一条横的小路与大道相通,勉强可以通行,戒备相对松散。4团团长耿魔、政委杨成武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渡口大道,主力强攻渡口上游的小道。当晚,3连长毛振华等乘竹筏偷渡至对岸,潜伏在石崖下。2日9时,突击队员乘坐竹筏,在炮火的掩护下,奋勇前进,在接近对岸时,毛振华等突然冲入敌战壕,压制住敌前方火力,保证了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工兵部队迅速架起浮桥,至3日,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

红1军团第1师第1团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渡口及周边村庄无船无桨。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到处寻找,最终,决定用竹子制成竹筏。在火力掩护下,突击队利用竹筏过江,消灭对岸守军,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1月4日,红1军团主力及红9军团全面渡江。

中央红军长征

强渡乌江路线图

5日,左路纵队红3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茶山关,明代称河渡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关下渡口名为茶山渡,江流满急,切谷穿峡,守在此处的国民党军听闻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失守,不战而逃。6日,红3军团顺利渡过乌江。至此,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

遵义会议,重要转折

红军渡过乌江后,1月7日晨,先头部队进占遵义。尾追的敌薛岳兵团弄不清红军的去向,转为在乌江以南地区休整。

中央红军长征

贵州省地图

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抓住这个时机,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中央红军长征

参会人员

军事问题上,会议和会后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经验教训,严肃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的指挥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提出的红军作战一系列原则。组织问题上,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张闻天接替博古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3月,又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形成。

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进至川西或川西北创建苏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调集40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

四渡赤水,转危为安

面对国民党的大军进逼,中共中央决定向北开进,从泸州至宜宾地段北渡长江。

中央红军长征

赤水河位置图

1月19日,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月29日,红军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中央红军长征

一渡赤水

川军立即以12个旅分路追截,并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向贵州省毕节和云南省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

2月2日,右纵队红1军团第2师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在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

7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长江意图,集中云南扎西地区。

红军进入川滇边境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将湘军改为第1路军,何键为总司令,以其主力在湘西“围剿”红2、红6军团;薛岳兵团和滇黔两省军队组成第2路军,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辖4个纵队:以薛岳兵团的8个师组成第1、第2纵队,滇军4个旅为第3纵队,黔军5个师为第4纵队,在川军及第1路军一部的协同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

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这时,第2路军各纵队分向扎西迫近。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夹击,毛泽东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

中央红军长征

二渡赤水

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4日,红1军团先头部队第1团进占桐梓,桐梓守军退守娄山关。

25日,红5、红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红1、红3军团进攻娄山关及其以南地区的黔军,相机夺取遵义。当晚,红3军团攻占娄山关,并在红1军团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

接着,红1、红3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27日,在遵义以北的董公寺、飞来石地区击溃黔军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占遵义城,并控制了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高地。

这时,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1纵队第93师进至遵义以南的忠庄铺地区,第59师已进至新站,正向忠庄铺开进。毛泽东等当即决定,乘援军孤军冒进之机,集中兵力,求歼其于遵义城以南地区。

为此,红军以一部兵力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第59师的进攻,主力从左翼向忠庄铺突击,直插第1纵队的指挥部。第1纵队指挥部经红军突然打击,丢下部队,慌忙夺路南逃,红军乘胜发起攻击,迅速将其2个师大部歼灭于忠庄铺、遵义西南及乌江北岸地区。遵义战役从24~28日,历时5天,红军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策划新的围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敌军逼近时,中央红军将计就计,3月16日,由茅台附近向西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吸引敌人。

中央红军长征

三渡赤水

蒋介石果然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重兵沿江防堵,并大筑碉堡。当大批国民党军进入川南时,红军以秘密神速的动作,3月21日晚至22日,从二郎滩等地向东四渡赤水,并以红9军团向北吸引敌人,主力分路从敌重兵集团之间穿过向南急进,折回黔北。

中央红军长征

四渡赤水

3月3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直逼防守空虚的贵阳。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状,急令位于黔西南的滇军驰援“保驾”,其余各路敌军也纷纷回援。

中央红军抓住滇东北敌人兵力空虚之机,绕过贵阳,4月24日,进入云南,前锋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己东调,云南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红军主力在昆明虚晃一枪,即转向西北,5月9日,由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担负牵制敌军任务的红9军团,经过转战,也顺利北渡长江,与主力会合。

中央红军长征

巧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将尾追之敌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

昼夜急行,通渡天堑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实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苏区计划,沿四川省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进。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天险大渡河,以南攻北堵,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中央红军长征

大渡河位置

5月中旬,红军进入冕宁彝族居住区,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纪律,总参谋长刘伯承与沽基家族首领歃血为盟,团结了少数民族群众,顺利通过彝民区。

中央红军长征

歃血为盟

24日,红军走出彝民区,向大渡河前进。担任红军先遣任务的是红1军团1师1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为加强领导,军委将工兵连、炮兵连配属1团,并特派刘伯承、聂荣臻任先遣司令和政委。

中央红军长征

时任团长 杨得志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右岸有川军2个连驻守,对岸有川军第24军第5旅7团1个营驻守,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24日晚,先头部队红1军团1师1团急行120多公里,到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附近。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驻守的川军,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1营营长孙继先从2连挑选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乘船强渡大渡河。

中央红军长征

时任营长 孙继先

突破安顺场后,刘伯承立即命令工兵连架设浮桥。但渡口水深流急,几次架桥都失败了。部队想方设法又找到了3只渡船,可都需修补,虽严密组织,加紧渡河,直到26日上午红1团才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中央红军长征

勇夺安顺场

红军数万人马要靠4只渡船迅速渡河,根本没有可能。此刻,国民党军薛岳部“追剿”军已经到达礼州,正向安顺场昼夜赶进;北岸的川军杨森部第二十军先头部队则到达峨边以西的金口河,离安顺场只有几天的路程。如果红军不能迅速渡河,就将处于背水作战、两面受敌的险恶境地,很可能会重蹈石达开太平军的覆辙。

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到达安顺场。在听取了刘伯承的汇报后,当即决定:改向西北,控制距安顺场120公里的泸定桥渡河点,从2路渡河。

具体部署:右纵队为红1师和军委干部团,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从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北岸前进;以红1军团军团部、左纵队为红2师和红5军团,由林彪指挥,从泸定桥渡河,沿大渡河南岸前进。两路纵队同时溯河而上。军委纵队和红3、红9军团及红5团随左纵队后跟进。左路纵队先头部队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杨成武。

中央红军长征

时任团长 杨成武

28日,红4团接到命令后,昼夜奔袭120公里,于29日凌晨到达了泸定桥西岸,并攻占泸定桥的西桥头。此时,铁索桥木板已全被拆除,只剩下数根铁索悬在空中,东岸桥头有川军约1个团的兵力,依托坚固工事抵抗。

当日16时第4团发起夺桥战斗,4团2连2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击溃守军,攻占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长征

飞夺泸定桥

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天险大渡河,取得了长征中又一次重大胜利。

会师懋功,合击松潘

1935年 6月,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继续北进。此时,红四方面军从岷江地区继续西进,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红30军第25师已攻占懋功县城(现小金县),9日,第25师74团进占懋功县东南的达维镇。

中央红军长征

懋功县(现小金县)地图

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4团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进至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顺利会师。

17日,红军主力到达达维镇,次日,两大主力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此时,中央红军只剩下1万余人,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总兵力达10余万人。

中央红军长征

懋功会师纪念碑

为统一战略想想,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根据形势,提出以运动战迅速攻打松潘的胡宗南部,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张国焘则认为,北面胡宗南部系蒋介石嫡系部队,有近20个团的兵力,还有其他中央军增援,恐怕打不过。向西要过草地,当时的条件一定会有巨大减员,而向南主要面对川军,似乎不难应对。毛泽东针对张国焘的发言,直指要害,分析继续北上与南下的利弊。周恩来的建议得到多数人的同意,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陕甘的路线方针。

中央红军长征

两河口会议纪念馆

两河口会议确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29日,召开常委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委员,并制定下达《松潘战役计划》,准备兵分3路,沿岷江西岸合击松潘,消灭松潘地区的胡宗南军,为我军向北发展创造条件。

中央红军长征

进军路线

其中,右路军由红4方面军11个团,总指挥红4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沿芦花、毛儿盖向松潘攻击;中路军由红4方面军的10个团组成,总指挥红4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沿马塘、墨洼等地,从松潘西北的黄胜关,居高临下,绕攻松潘;左路军由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30军一部共16个团组成,总指挥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经阿坝、壤口,在两河口与中路军会合,从黄胜关进攻松潘。同时成立岷江支队、懋功支队,机动牵制胡宗南部。各路军于7月3日前到达集结地点。

6月30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张国焘在边抚分手,回到两河口,率队向松潘进军,张国焘则返回理县。此时,左路军先遣部队红1军团2师6团经过草地,绕至松潘以北,到达壤口地区的龙日坝附近,与阿坝土官杨俊扎西所率100余土骑兵遭遇,由长途跋涉,饥疲交加,损失400余人,被迫退回,改由红4团为先头部队。

绕攻松潘行动失利后,松潘以西的毛儿盖地区成为红军进攻松潘和北出甘南的必经途径,毛儿盖方圆1000余平方公里,红军必须控制这个通道。

中央红军长征

转攻毛儿盖

7月3日,中革军委根据左路军总指挥林彪的建议,调整了松潘战役部署,命令左、中两路取道黑水,经毛儿盖,直趋松潘。

7月10日,中革军委翻雪山后,到达芦花(今黑水县),朱德、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张国焘,催促他立刻率部北上,并要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迅速到芦花集中指挥。张国焘数次向中央电报,要求调整红军总司令部人选,并以部队行动不统一为由,延误了红4方面军主力的行动,无法与红1方面军形成配合,导致预期计划无法完成。

中央红军长征

张国焘

此时,先头部队红4团到达毛儿盖,与胡宗南部发生激战。因毛儿盖守军为敌中央军精锐,火力炽盛,红军缺乏攻坚武器,与守军苦战,于7月16日攻占毛儿盖。

7月16日,张国焘到达芦花,18日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组织问题。为团结张国焘共同北上,会议同意将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21日,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决定继续攻占松潘,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兼参谋长。

中央红军长征

芦花会议旧址

24日,前敌指挥部到达毛儿盖,但由于张国焘一再拖延,战机已被贻误,使胡宗南部得以集中兵力扼守松潘,红军已难经松潘沿大道进入甘南。7月31日,鉴于红军与胡宗南作战的最佳机会已经丧失,红军作出了撤销《松潘战役计划》的决定,决定改道松潘以北荒凉的草地北上。

拥兵自重,草地分兵

1935年8月,红1方面军到达松潘县的毛儿盖地区。

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夏洮战役计划》,决定迅速北进夏河流域,突击敌军封锁线的右侧,向东压迫敌人,以期在洮河流域消灭敌军部分主力,并把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其中,右路军由红1方面军的第1、3军,红4方面军的第4、30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经草地到班佑;左路军以红1方面军第5、32军和红4方面军第9、31、33军组成,朱德任总指挥,张国焘任总政委,经草地到阿坝,再到班佑与右路军会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随右路军行动。

中央红军长征

分兵北上

此时,张国焘提议在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检讨党的全盘工作和当前军事问题,企图挟兵自重,压迫中央,谋求中央领导权。

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以南的沙窝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指出继续北上的可靠性,否决了张国焘南下川康的提议,但在组织问题上作出了让步,让红4方面军的陈昌浩、周纯全进入政治局,同时增补徐向前、陈昌浩、周纯全为中央委员。

中央红军长征

沙窝会议旧址

张国焘未完全达到目的,回到卓克基驻地后按兵不动,中央屡次电报催促,始终稳如泰山。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再次召开扩大会议,重申夏洮战役计划,命令各部按计划北上。

8月21日,中央带领右路军离开毛儿盖,越进松潘大草地,8月27日,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此时,左路军也到达阿坝地区。

中央红军长征

红军过草地

8月31日,右路军红4方面军的第4军、30军攻占了达班附近的包座,消灭了胡宗南部第49师,为红军全军北上打开了通道。

9月1日,毛泽东等联名致电张国焘,要求左路军迅速东进,向右路军靠拢,共同北上。可是张国焘再次变卦,强令已进至墨洼附近的左路军先头部队返回阿坝,并下令左路军全部停止北上。

9月9日,张国焘密电陈昌浩,要求他率领右路军要挟党中央南下,参谋长叶剑英得知此事,立即向毛泽东报告,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在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果断率右路军中红1方面军第1、3军团主力共7000余人迅速转移,先行北上。

中央红军长征

陈昌浩

9月11日北进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为克服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所造成的危局,12日,党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一致同意中央已实施的战略步骤和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号召红4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

中央红军长征

甘肃省迭部县俄界旧址

张国焘率领红4方面军继续南下,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38年叛逃到了国民党,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

挺进陕北,落脚吴起

为避免红军内部发生冲突,中共中央果断率红1方面军主力北上,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1方面军主力共70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的五人团,领导红军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

继续北上路线

红军离开俄界继续北上,16 日,攻克天险腊子口,打开了进入甘南的门户,18日,乘胜攻占哈达铺。

在哈达铺,根据俄界会议决定,红军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下辖1、2、3纵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部,叶剑英任参谋长。

9月下旬,红军陕甘支队冲破敌人的渭河封锁线,27日占领通渭榜罗镇。

在榜罗镇,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决定,决定率红军继续北上,将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会合当地的红25、26军,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

中央红军长征

榜罗镇会议旧址

9月2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10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离开通渭县,踏上奔赴陕北的征程。

会后,陕甘支队分3 路北上,通过回族居住区,闯过敌人两道封锁线,翻越高耸的六盘山, 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

中央红军长征

北上路线

10月22日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张闻天主持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报告,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红军落脚陕北的决策,明确提出了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以西北根据地来领导全国革命,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结束语

中央红军长征

长征路线

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这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胜利前进的强大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