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故事从一块玉石讲起吧!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11-23 发布于新疆

在《韩非子》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山中砍柴时发现一块石包玉,这个卞和识货就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找玉匠一看,石头。大怒之下以欺君为名砍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把这块石头拿去献,楚武王找玉匠鉴别,石头。于是楚武王大怒,再次以欺君为名砍了卞和的右脚。到了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石包玉在楚山下痛哭,楚文王得知命人问其原因。卞和说:”我哭的不是我的脚,而是哭这块玉,忠贞不二的人被当做欺君贪婪受处罚,而愚昧奸邪之徒被当做治世良臣受宠幸,这世道黑白颠倒呀!”。于是,楚文王命人切开这块石头,举世无双的美玉现世,这块楚玉被命名为“和氏璧”。

楚文王继位时间是公元前689年。

“和氏璧”并没有被雕琢而是深藏楚宫356年,经历了十八代楚王,到楚怀王时代(公元前323年),楚国发兵魏国,一举拿下襄陵等八个邑,史称“襄陵之役”,楚国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表彰有功的大司马昭阳,楚怀王将“和氏壁”赏给了昭阳。

昭阳得了和氏璧,很是得意,于是大宴宾客,席间难免将“和氏壁”拿出炫耀一番。酒足饭饱,宾客散去,“和氏壁”没了。昭阳命人挨次盘查,最终怀疑是贫穷落魄靠嘴吃饭的张仪所为。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早年被楚相怀疑盗走了“和氏壁”被暴打之后装死,然后被扔进了茅坑,逃出后,直奔秦国,在师兄苏秦的暗助下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后成为秦国国相。

大约40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宦者令缪贤在集市上花五百金购得一块玉,经玉工鉴定,确认这就是失踪已久的和氏壁。缪贤将此玉献给了赵惠文王。

秦昭襄王获知,致信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和氏璧”又“完璧归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将“和氏璧”让玉匠雕刻成“传国玉玺”,玺方四寸,上纽交五龙,由李斯篆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期间还演绎了一出“失而复得”的传说故事,以告知世人,“君权神授”的正统性,但“和氏璧”并未给秦国带来好运。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献出这枚“传国玉玺”,自此成为汉朝的皇帝权力的向征。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玉玺,老太后大怒将玉玺摔在地上,崩掉一个角,王莽让匠人用黄金补角,成为了“金镶玉”。这也成了后世鉴别“传国玉玺”的依据。

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更始帝刘玄得到传国玉玺。后来更始军被赤眉军打败,玉玺又到了赤眉军所立皇帝刘盆子手中,再之后,赤眉军投降,刘秀得到了这枚“传国玉玺”。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进宫诛杀宦官,“十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劫持汉少帝出逃,也许就是这次出逃中,掌玺宦官将“传国玉玺”扔进了一口井中。因“十常侍”被杀,所以无人知道玉玺去了哪里。

讨伐董卓时,孙坚驻军洛阳城东南,附近甄官井口,每晨有五彩云气浮动。孙坚命人下井,打捞出了这块“传国玉玺”。几年后,孙坚攻击荆州的刘表,中埋伏,战死,袁术就得到了“传国玉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夺了玉玺献给了曹操,曹丞相交归汉献帝,后来汉献帝禅让皇帝位给了魏王曹丕。

司马氏取代曹魏后,玉玺成为西晋的国宝。之后,“八王之乱”“五胡进中原”,门阀割据政权形成。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前赵皇帝刘聪俘获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了前赵。公元320年,后赵的石勒灭前赵,得到了“传国玉玺”。石勒为了证明他的合法性,又在玉玺的一侧刻上了“天命石氏”四个字。时间只过了十来年,后赵亡国,传到了大魏冉闵手中。史称“冉魏”。冉魏将领谋划着用“传国玉玺”向东晋借兵,结果被东晋将领骗走,交给了安西将军谢尚,谢尚连夜派三百精骑将“传国玉玺”送往建康(今南京)交给了小皇帝晋穆帝司马聃

“传国玉玺”重归东晋司马氏手中。

公元420年,功高盖主的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中国历史形成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到了梁武帝时期,侯景作乱,攻入皇宫得到了这枚“传国玉玺”,不久死了,手下一个叫侯子鉴的部将,得到了传国玉玺。他拿着玉玺心想,所有的战乱都是由这一块石头引发,于是,将这枚惹祸的“石头”随手扔进了栖霞寺的一口井中,寺中一位老和尚,淘井的时候发现了这枚“传国玉玺”,此时已是陈朝了,老和尚就命小和尚将此物献给了陈武帝陈霸先手中。

公元589年,隋文帝大军南下灭陈,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公元618年,江都政变,身在行宫的隋炀帝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等人所杀。隋亡。萧皇后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突厥传国玺又被萧皇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大将军李靖北上讨伐突厥,萧皇后重回中原。将“传国玉玺”交给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907年,唐末,朱温为建新朝在滑州白马驿残暴的滥杀以裴枢为首的朝臣,酿成“白马驿之祸”,逼迫唐哀帝禅位。夺“传国玉玺”,称后梁。

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南击后梁、北取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击败后梁时,夺取了“传国玉玺”于公元923年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带着母亲、妻儿登玄武楼自焚,从此,真的“传国玺”玉石俱焚……

“和氏壁”是什么?不过是一种结构复杂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大、密度高的石头而已,只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成为国之重器,代表着皇权神授的光芒,两千多年的王朝更替,帝王将相你刚唱霸我登场,将一块“石头”的传说不断的演绎。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代表其“气数已尽”。

为什么?只是想通过一块石头来证明权力获得的正统性、合法性、公正性,“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正”的意思在于“真”,除此之外皆是“伪”,“统”的意思就是,承天之合,一统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因为怕天下人不认可,于是有了“正统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正统”思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将“正统”思想与“神学”进行了捆绑。君权神授,加深了“皇权”即“正统”的思想。

于是,“正统”说自曹丕篡汉开始不断被强调,后代王朝为了证明合法性也不断寻求“正统”的依据,以至“和氏璧雕琢的传国玉玺”到清代都传说藏于皇宫中,以彰显正统。皇太极从元朝后裔林丹汗手中得到的那枚“传国玉玺”,在乾隆皇帝眼中只是赝品,有可能是宋朝仿制。而朱元璋的遗憾就是没有从元朝皇帝手中夺回“传国玉玺”。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王朝更替,入主中原的不管是什么民族成份,首先要得到中原百姓的认可,就必须强调“正统”,必须要融入提倡“正统论”的文化之中,两千多年来。“正统论”将一个个草原民族融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我们的文化是水,无形且无所不入。《礼记》中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但是我们的文化使五方之民皆可推移。

子贡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备足粮秣、满足军备、百姓支持。子贡又问:如果三选二,去除哪一个?孔子说:军队。子贡又问:再二选一呢?去除哪一个?孔子说:去掉粮秣,人都会死,如果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国将不存。

对一个王朝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政权!政权就是天下,那么天下来自哪里?军队,军队就是盾矛,那么盾矛来自哪里?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子贡问政”的核心思想!所谓“天命”,一在民心,二在实力。得民心就有实力,有实力才能争夺天下。光有一块“传国玉玺”又有何用呢?

国不富,民不强,兵则弱,特别是再遇到一位高高在上,百姓饿殍千里,还要问,“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不亡国是没道理的。

我们要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与西域的故事,中原军阀割据,西域这块沃土,得之又失,失之又得……

为什么王朝更替频繁,究其原因,中央王朝缺少能恢复“大一统”能力的君主,门阀思维,失去了民心,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故事将从极力强调“正统”的魏文帝曹丕开始,一代政治家、文学家为了彰显政权的合法性,在那方神传的石头上刻上了:“魏受汉传国玉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