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硬化症--临床、病理、HRCT表现

 马辉onwqo4ky4t 2022-11-23 发布于湖北

图片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临床、病理、HRCT
吕亚楠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又称耳海绵化症,是一种以骨迷路囊(耳囊)海绵样变性或硬化改变为特征的原发性耳病。

耳硬化症的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两期:海绵化期和硬化期 。

海绵化期(活动期):骨迷路骨质吸收、髓腔扩大,血管增生,破骨细胞增生较明显,骨小梁疏松紊乱,骨密度减低,致密骨被血管丰富的海绵状新生骨取代,海绵状组织是耳硬化症病变的本质。在CT上表现为耳囊内的透亮或低密度灶,有时会出现耳蜗周围环状低密度改变(双环征)。破骨、成骨现象可同时存在,此时沿骨小梁虽有成骨细胞增生,但不占优势。

硬化期(成熟期):血管增生及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或消失,海绵状新生骨血供减少、出现钙化,骨质逐渐致密,形成不规则致密隆起的骨结构,产生致密硬化斑,硬化期病灶与周围骨质密度接近,CT 图像上常不能显示。

病变逐渐累及前庭窗、镫骨底板及其环状韧带,导致前庭窗狭小甚至封闭,镫骨活动度降低、镫骨底板增厚。

解剖

骨迷路囊在组织学上可分为三层:

内层与膜迷路直接相邻,称为骨内膜层,

外层为骨外膜层,借此与岩锥骨松质分界,

中层居内、外层之间称为内生软骨层,板层状致密骨,为耳囊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耳硬化症病变主要的累及部位。

内生软骨层在迷路的不同部位厚度差别很大,

鼓岬部最薄,密度明显高于颞骨岩部骨松质;

骨内膜层环绕迷路腔,密度明显高于内生软骨层。

HRCT 可以明确区分耳囊内生软骨层和骨内膜层,骨外膜层菲薄,与内生软骨层不易区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朱记超,张方璟,胡卫东,等.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病理基础[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2):1987-1990.

吴权洋,郑瑞宾,王嘉奇,等.耳硬化症的临床与影像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30(5):309-312.

江晨雨,赵鹏飞,王振常,等.耳硬化症影像学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9,34(10):1148-1151.

由于水平有限,不妥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文章来于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