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女孩子的嫁妆

 恶猪王520 2022-11-23 发布于新疆

图片

我们来看看宋人嫁妆的构成与数目,便可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做“厚嫁”。

宋代文献中涉及嫁资数目的记载很丰富,但因材料零碎而分散,我们无法得到精确的统计数据,不过这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生动例子。北宋后期,福建路盛行厚嫁之风,“其费无艺”,知福州孙觉决定移民易俗,“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100贯钱当是福州人的嫁资中位数。南宋前期,盐官县黄天荡有个叫余三乙的屠户,世代以屠狗为业,“因娶妻得资装数十千” ,生活在城市下层的小市民,嫁妆也有几十贯钱。南宋中期,庆元府设有资助贫困士人家庭的公益组织——乡曲义庄,“孤女之不能嫁者,给五十缗” ,50贯钱应该就是当时士人家庭嫁女资装的最低标准了。可见宋朝下层家庭嫁女,嫁妆少说也得掏几十贯钱。而两宋时期,下层小民日收入为100文钱上下,一年不吃不喝攒起来也才30多贯。若扣除吃穿开支,恐怕需要十几年积蓄,才能攒下女儿的嫁妆,难道宋人有诗云:“十年辛苦寸粒积,倒箧倾囊资女适。” 

上层社会的嫁妆显然就更加丰厚了。北宋后期,京师富户“榜下捉婿”,出手的嫁妆非常诱人,“一婿至千余缗” ;南宋初,宰相赵鼎以立遗嘱的方式给他最疼爱的小女儿预拨嫁妆:“三十六娘,吾所钟爱,他日吾百年之后,于绍兴府租课内拨米二百石充嫁资,仍经县投状,改立户名。” 二百石的租课收入至少得有200亩田;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娶富户女为妻,“得奁具五百万” ,五百万钱即5000贯,比晚唐时娶士族女儿要支付的一百万钱聘财还要高,即使以会子(南宋纸币)计算,这笔嫁妆也是非常可观了,因为淳熙年间会子是比较坚挺的;南宋末,平江府昆山县的郑姓官宦之家嫁长女庆一娘,嫁妆包括: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十七界会子),缔姻五千贯(十七界会子),以及开合销金缬一疋,开书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天孙绵一疋,等等 。十七界会子虽然贬值严重,但即使按贬值80%计算,货币形式的嫁资也高达3万贯,何况还有500亩田的不动产。如此之高的嫁资,是唐朝的同一阶层之女性难以望其项背的。

由于厚嫁之风盛行,宋朝人办婚事,嫁资往往要高于聘财。本来,按唐朝与宋初的立法,嫁资“减男聘财之半”,但这一法律条款在厚嫁风的吹刷下,很快就成了具文。宋朝皇室带头厚嫁公主,赐给驸马都尉的嫁妆“倍于亲王聘礼” 。北宋范仲淹成立范氏家族公益基金——范氏义庄,资助族人婚嫁,嫁女支钱三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对嫁妆的赞助多于对聘财的赞助。南宋吕祖谦订立吕氏家规,规定子孙婚嫁,嫁女费用为一百贯,娶妇费用为五十贯——这样的婚嫁开支在宋代是相当节俭的了,所以吕祖谦也不反对各房根据自己的财力多添置一些嫁妆,不管怎么说,吕祖谦显然认为嫁女费用可以比娶妇费用多一倍。这里的嫁女费用、娶妇费用不仅仅指嫁妆与聘财,还包括办酒席之类的开销。如果单纯比较嫁妆与聘财的数目,相差肯定不止一倍了,因为我们未闻宋人聘财有不动产,但在宋人嫁妆中却常常可见到田地、宅子之类的不动产。

图片

按宋朝婚俗,男女两家在议亲过程中,要交换婚帖,第一次交换的婚帖叫“草帖”,第二次交换的婚帖为正式婚书,叫“定帖”。其中女家给予男家的婚帖,不管是草帖还是定帖,都一定会写明嫁妆的内容与数目,“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 。让司马光非常看不惯的“立契约云'某物若干,某物若干’,以求售其女”,便是指女方所拟草帖、定帖上的嫁妆名单。“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为动产,宋人称之为“细数”;“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则是宋人嫁妆名单中常见的不动产,属于“大数”。

如此“充满铜臭味”的婚帖是到了商业气息浓厚的宋代才出现的。研究家庭史的邢铁先生认为唐代已出现草帖与定帖:“在唐代婚俗中,女方给男方的'草帖式’和'定帖式’开列三代之后,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随嫁奁产的种类和数目,其中'草帖式’有'奁田房卧若干’一项。” 不知邢先生所据是何史料,我们在唐代文献中找不到相关记载。按理说,唐人对婚姻财产的关注点在聘财,而非在嫁妆,不大可能在婚帖中列明“奁田房卧若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