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在图书馆里42:唐鸿胪井刻石馆讲解,处女秀

 木兰良朝 2022-11-24 发布于吉林

住在图书馆里,可以经常到一楼唐鸿胪井刻石馆和各楼层书库学习,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是不珍惜这些资源,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所以我只觉在图书馆里的时间不够,深入的程度同样也是不够。

昨天的图书馆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同走校园红色之旅,我第一次做唐鸿胪井刻石研究馆藏室讲解。现场十二人,线上二十余人,有老师,有学生。这次讲解是我的处女秀。

天气晴朗,没有风,天空蓝得使人想把那干净的颜色大口大口吞下去。这么好的初冬天气,的确适合走一走校园红色景点。

因为有前期准备和多次练习,以及王仁富先生线上指导,讲解效果还算不错。事后得到小马老师和数学学院常老师夸奖,说心里不美,那一定是装假。

做讲解,我是认真的。一是讲解刻石诞生过程、历史价值和被掠经过;二是综述白城师范学院有关刻石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和国宝追讨历程;三是就不同学术观点做简要介绍。

如果学习再深入一些,可以就学界目前研究现状做更全面综述,但现在的学习还不够系统,所以难免捉襟见肘。

关于学术争议,一是崔訢还是崔忻;二是忻井两口,忻不是人名而是作动词,还是井两口,井字作动词;三是靺鞨使还是靺羯使;四是崔訢最后到达的是敦化还是图们磨盘山。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我本人不站队,在此仅作介绍。而且我相信越是有不同观点,越是能激发学术研究的精进。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图书馆,馆员的一个职业特点就是爱学习,爱钻研,动不动就引经据典,查文献,摆数字……他们每个人都知识面极为广博,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经常问老朱,咱们图书馆面积是多少平米?座位多少个?他永远张口就来,数字一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所以随后馆员们对学术观点的不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有一位老师针对王仁富在《文物》上发表的刻石二十九字碑文断句新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古代人讲究名字避讳,崔訢不可能不避讳。为什么那么多动词他不用,凿啊,打啊,开啊都不用,非要用一个和自己名字为异体字而且字形特别相近的“忻”字代替凿井的凿呢?异体字今天我们有些人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也常常用啊。

仔细想想,他们说得似乎也有道理。问题抛出来了,接下去就是探索各种解决的路径与得出结论了。

而傅斯年《东北史纲》和杨军、宁波《东北亚古代民族史》等馆内藏书,都是非常好的学习参考资料,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电子资源。书山有路,勤也不能穷尽。学海无涯,读书怎么会苦?那不是苦,那是幸福。

很多馆员是第一次进入唐鸿胪井刻石馆,我很高兴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引发馆员的研究探讨兴趣。刻石研究没有止境,我只是一个门外汉而已,也因无知而无畏,斗胆讲解,脸皮厚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当然知道下的工夫还远远不够,与一个学者的讲解有天渊之别。但我做到了简明扼要和充满激情。


简明扼要来自于学习和反复练习,激情则源于热爱。能够告诉大家刻石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引发好奇的同时,又引发痛惜之情。

日俄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战争,中国的刻石被日本作为战利品掠走,国宝流失一百多年,旅顺黄金山下空空荡荡。对流失海外的文物,哪个中国人不日日夜夜翘首以盼?只有明示和激励后来者,才能不忘国耻,才能有效推进国宝回归进程。惟愿完璧归赵,不再有流血牺牲,而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迎接刻石回家,告慰崔訢,以及一切为研究和保护刻石做出努力的先辈。

“生活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星辰大海。”住在图书馆里,眼里有光,头脑问学,就没有了柴米油盐,而只有星辰大海了。讲解是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为了星辰大海,咱不妨走快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