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高血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黄之中 2022-11-24 发布于上海

01

图片

防治高血压意义重大

图片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估计我国有2.45亿高血压病人。高血压本身的症状并不很严重,但是它会损害血管,导致心、脑、肾的重要并发症。而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脑、肾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则是我国民众的最大健康威胁,因此防治高血压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图片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本是一个生理学研究的指标,自从发现它与许多重要疾病相关以后,血压成了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标志,“量血压”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形象代表。

血压本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血压高些本是好事,问题在于持久的血压增高必定对血管造成损伤,慢性的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损害心、脑、肾的功能,急性的损伤可以导致动脉夹层、脑溢血之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血压多少算是“过高”?也就成了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

图片

02

图片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图片

这个标准是有变化的,比如许多年以前,一般都以为老年人都有动脉硬化,血压的收缩压似乎可以高些无妨。便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收缩压90加年龄、舒张压90毫米汞柱,等于或大于此值为高血压。但近几十年来,循证医学兴起,凡医疗处置皆需有确凿的证据。大量的医疗实践显示:无论年龄多大,凡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心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俱增。因此便将大于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定为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不考虑高龄的因素。

5年前美国学术界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改为大于或等于130/80毫米汞柱,并将130~139/80~89毫米汞柱称为1期高血压,主张要求这些患者改变生活行为,如采用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以求改善,希望他们的血压别再进一步增高。不过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未跟进,我国考虑到国情,亦仍然采用原诊断标准。不过,近日我国部分学术团体依据一定的循证医学资料发布临床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亦改为大于或等于130/80毫米汞柱,认为这样可以对这部分病人“提前介入”高血压病的防控,有利于减少日后的心、脑、肾并发症。但另一部分学术团体却表示这样做的证据似乎还不够充分,不主张改变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是否应作改变?留待专家们进一步讨论。主张降低诊断标准以提前防控高血压的意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据估计我国成人中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者也约有2.45亿人,若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改为大于或等于130/80毫米汞柱,则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将近5亿,亦即1/3以上的人口皆患有高血压病,相信读者们关心的是:我国的医疗服务能否应付?不过不用担心,浅见以为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按我国处理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问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有1/3以上的人口需要服用某几种药物以保障生命健康的话,是一定会去努力付诸实现的。

图片

03

图片

更应该关注现有的高血压病人

图片

在我国现行诊断标准140/90毫米汞柱的前提下,在2.45亿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尚不及一半,治疗率、达标率更低,再增加2.45亿“血压较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医疗服务大概也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挤兑。不过将视野集中于这些“血压较低”的高血压病患者,似乎还不如将视野集中于血压较高的那一些高血压患者,去努力提高他们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因为他们的血压引发心、脑、肾并发症的危机更大。

当然,“提前介入”是一个很好的愿望。在肿瘤防治的领域里,一些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筛查“提前介入”了诊断的程序,获得了早诊、早治的机会,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甚至于治愈的效果。“提前介入”的效果因恶性肿瘤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而体现。那么高血压病是不是也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呢?

高血压对于血管的伤害相信是会积累的,即时间持续越久伤害越大,血压的高度与对血管的伤害相信是正相关的,即血压越高伤害越大,所以对于较高的高血压应该尽早控制,“尽早控制”的迫切性应该高于较低的高血压。

图片

04

图片

似乎还缺少了些流行病学的研究

图片

那么高血压的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病呢?即今年是130/80毫米汞柱、明年是135/85毫米汞柱、后年是140/90毫米汞柱、再后年就更高了呢?相信这样不断发展的病人可能也是有的,那么占多少比例呢?哪一些病人会这样的发展,而另一些不会呢?发展的速率(即每年会增高多少)又是怎样的呢?看来都需要加以精细化的研究。假设会这样增长的病人比例很低、或者增长的速率甚缓,那么对于这种“较低血压的高血压”者,提前介入的作用就相对较小了。或者是研究出有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胖瘦或有某种生化代谢的指标等等)的病人其血压会进行性发展,或者会有较高的增长速率,那么我们只需要对这些病人提前介入加以控制即可,而不是对此类病人一律“提前介入”。

图片

高血压标准的变动是一个涉及到数亿民众的健康问题,确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应当慎之又慎。对于高血压这样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不仅仅是降低诊断标准这一件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摘自公众号: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作者:杨秉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