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雷:在写作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学会运用长镜头|凯风新书沙龙 Part·1

 投沙斋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田雷教授的专著:《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该书凝聚了田雷教授过去十多年来对于中国宪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研究与思考,一经推出就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凯风基金会、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和《法律书评》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田雷教授的新书沙龙于2022年8月19日顺利举行。共有来自京内外的十余位法学与政治学学者,通过线上或线下(北大法学院会议室)方式与会。在会上,不仅作者田雷教授表达了自我反思与期许,与会学者也就田雷教授新著,以及中国宪法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等等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与讨论。特将沙龙发言记录整理,“雅理读书”近期将陆续选编推出。

YALIPUB
图片
凯风青年学者新书沙龙


田雷教授新著《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


发言人:田雷

田雷,江苏丰县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此后曾执教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宪制理论与历史变迁,并主理“雅理”品牌下多个出版系列。

01

《继往以为序章》在印刷前的最后一处改动,是序言中的一句话,那句话我还记得,大意是,“如果说写作本书的过程如同'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出版的历程,就属于'杀出一条血路’了。”当然,到最后,我们决定还是不逞一时口舌之快。从这个开始讲,我不是要诉苦或吐槽,而是首先摆出这本书最大的一个问题,先作自我反思,“抛砖引玉”,诚意邀请并期待各位同道的狠狠批评,态度上放开,学理上谨慎,两者并不矛盾。

是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这本书在出版时,它就已经落后了,不仅是落后于我现在的思考、研究和写作,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所要观察的研究对象本身,书里的不少论断也迟滞了一个历史阶段。

主要原因在我,整本书的写作从一开始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规划。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的主线在美国宪法领域,关于中国宪法问题的写作,大多是写了上篇没下篇,所以这本书里的文章写作周期其实非常长。如果说我一开始就有清楚的理论自觉、结构框架,要写这么一本书,这不是实话。编书时,我有时感觉到它的成书略神奇地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步调,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书的出版确实也颇费周折,延迟了几年。以“八二宪法”的制度展开这个主题而言,从我作为作者写作具体篇目的时间,到现在读者阅读的时间,可以说是彼一时,此一时,宪法史没有终结在我写作的阶段,反而一错身就是时代的更迭。而且回头去看,我并不认为自己在写作本书时有历史的自觉,更没有写历史的意识。构成本书核心力量的三五篇,我的问题意识和方法仍是要捕捉到某种凝聚为恒常做法的宪制,但问题在于“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

打个比方,在写作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学会运用长镜头,每次写作类似端起相机拍照,就是柯达的广告词,“定格这一刻”;个别时候,我可能也尝试过对某个事件或某个文本进行某种“深描”,但事实上帧数很低,分辨率模糊。这种写作,类似于小红书上的笔记或抖音上刷的短视频。现在回头读比如2012年写的反定型化那篇文章,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感觉。所以,我期待自己接下来的写作能像一位电影工作者,希望我能有这个能力、精力和心力,搞点叙事的长篇出来。

既然是这样,既然我摆出了自己此前写作的局限,接下来就请大家狠狠批,不要客气,最好让我今天晚上不用跳刘畊宏也能满身大汗。

图片

02

这本书有一点是非常讨巧的,就是在等待出版的漫长周期内,我想到了一个远比书内容本身更高明的书名——“继往以为序章”。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知道有读者把这本书读深了。我其实是一个理论化能力严重不足的人,在纯粹法理学上的思考是非常浅薄的,甚至都不想特别花精力去追求学理的深刻,所以这本书以现在的版本而论,并没有提出一种新理论然后以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完成对它的论证,至少我没有这个自觉,也欠缺这个能力,甚至积极性都不高。

“继往以为序章”,灵感当然来自“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仔细琢磨,又不太一样。“凡是”的表述,是一个陈述,包含着一个判断,而书名改造了这个表述,实际上转化为一个动作或动态,所以当时翻译英文书名时,我用的是Using Past as Prologue,就此而言,这个表述就内在包含着一种进行时态的不断生成,每时每刻,如我在书的后记里所写,“过去舒展为现在,现在延伸到未来”。这么说,抽空历史的语境,这个书名可以一直用下去,十年后,等到2032年,我还可以写一版新的《继往以为序章》,以此类推……当然,我现在没这个打算,学术和宪制不同,宪制的根本在稳,学者要不断地自我折腾。

如果要给这本书所观测的“八二宪制”找一个时态,英文语法意义上的时态,琢磨来琢磨去,我觉得比较恰当的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我百度确认了下,这个结构就是has/have been 动词的现在分词。按照词条说明,这个时态用以表示一个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仍在进行的动作,或者表示一个从过去开始延续到现在,可以包括现在在内的一个阶段内,重复发生的行动。

我想就是这个时态了,现在完成进行时,就是八二宪制的存续状态。当我们作为宪法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的意义上去观察描述八二宪制时,这就是我们同宪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个时态听起来有些复杂,我在这里略作展开,比较便捷的是先说这个时态不是什么。

首先,特别要强调这个首先,它不是现在进行时。

现在研究八二宪法/宪制,首先要自觉意识到,这部宪法是有历史的,四十年了,你怎么能说没有历史呢?!最近流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觉得就是写作者一定要有一个支点,在时态的层次上,这个支点不是别的,就是你写作时的那个当下——凡我身处,就是中国,在时间的长河内,学者不可能抽刀断流。研究八二宪法,历史的自觉就要求我们以自己所处的当下作为支点,画出一道延长线,另一端就在八二宪法诞生之时。不是现在进行时,指的是八二宪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我们现在研究这部宪法,不是彭真在1982年11月26日对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修宪报告,也不是张友渔在1983年1月出版《学习新宪法》小册子,也不是肖蔚云在1986年出版《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我们的支点已经到了2022年,这部宪法不“新”了,已经长出了四十年的年轮。

八二宪法一旦不再是“新宪法”了,它就有了自己的历史,围绕着它,已经形成了诸多的传世文献,甚至每个研究者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去发掘出各自不同的“出土文献”。以“传世文献”为经,“出土文献”为史,我们对八二宪制的研究就能打开别有生面的格局。

其次,它也不是一般过去时。

“建国以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连续性的历史尺度,所以只要这种历史叙事是成立的,那么过去就没有真正过去,时间轴不断向前延展,当未来替换了当下,当下也就成为过往,如此生生不息。宪制研究,在我看来,最难的地方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未来会变,必定会变,且说时迟那时快,必定会以我们当下不可知的方式而降临。简言之,“八二宪法”的历史,于我们观察者来说,始终拖着一个活的“长尾”。研究这部活宪法,就不同于前些年章永乐老师他们围绕着清帝逊位诏书的讨论,也区别于苏力在《大国宪制》中的研究。八二宪法已经有了自己的历史,但它并未成为历史,在我看来,学者同所研究的历史阶段要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崔健有一首歌唱过:“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现在才似乎清楚什么是未来”,有的时候,研究之所以不成立,也未必是研究者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

归纳一下,不是现在进行时,因为八二宪制有了“现在完成”的历史,同时又不是一般过去时,是八二宪法还在现行中,历史仍在继续。这种现在完成进行时,给八二宪制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挑战,我在这里所指的不完全是谈现行宪法会被认为敏感,是包括但绝不仅限于。

在我自己的脑回路里——这是完全沉浸在我个人学术路径中的自我审视,我感觉这非常类似阿克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研究美国的罗斯福宪法/新政宪制。一方面,催生这一秩序诞生的政治斗争硝烟早已散去,历史已经水落石出,安全距离于研究者来说已经拉开,但另一方面,这一秩序还未完结,至少在阿克曼构思《我们人民》写作的体系时,至少在他看来,还没完结——真彻底完结了,他也不写了。所以客观讲,阿克曼当年一番理论操作,不过他在自己框架内对写作当时的里根革命所做的即时判断,基本上是错的。也不是阿克曼不明白,毕竟时代要告别时,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句。且归根到底,学者不需要为历史进程负责。

这么说来,必须要意识到八二宪法有了自己的历史,四十年不可能一言蔽之,于我们来说不可能视而不见,或者压缩折叠,但同时也要承认,八二宪法仍在进行时,后事如何,要听下回分解,所以在对其进行历史方法的研究时,就存在着一个阿克曼陷阱。阿克曼为什么错了,就在于他从心理上抗拒里根革命,对于新政秩序,他的态度是“周监于二代”,“吾从周”,在历史尚未水落石出之际,他非常自然且自觉地从学理上镇压正在发生的保守主义宪法运动,所以在阿克曼写作的当下,他有他的古今之争,且旗帜鲜明。对我们来说,只要用历史的方法去处理八二宪法的历史,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每个学者都要以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必强求一致。就我个人而言,我现在的选择是,不回避进行时,但把研究集中在属于“完成时”的阶段,同当下/现实保持一个史学研究意义上的安全距离——说人话,就是先研究八二宪法的头两个十年,莫谈国事,回归历史,或者也可以说,历史才是最大的现实。类似于要给一个四十岁的人写传记,至少我现在,先从他小时候写起,写到他的青少年时代,十八岁之后怎么了,先不写,也没法写。

图片

03

我先带个头,对自己的书做一个自我批评。

面对这本书,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要是搁在现在写,我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假设,因为没有如果,所以实际上就没有答案。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自我批评,这本书从头到尾,对“八二宪法”作为文本的存在忽略了,没怎么当回事,甚至个别篇目还反以为荣,振振有词。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认为当前教义学研究方式是对的,我只是在我自己的路径中进行自我反思。

八二宪法当然是一个文本的存在,甚至首先是,要加上书名号,但它以什么方式存在,并不能规定我们对它的研究方法。无论何种教义学,或是否教义学,我们长期以来都是以现代人自居,我们站在所处的当下,而八二宪法则是写在小册子里的既成历史事实,它摆在我们面前,可以为我们所翻阅——与历史做正面的相逢,然后擦身而过。故而,历史是简史,理论是概论。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思考,以及在写作中尝试着做什么,打个比方,就是绕到文本的背面去看一看,横看成岭,那我们就换个姿势,从侧面看一下。

有了这么一个研究上的选择后,我自己现在也在尝试,在摸索,下面就简单说三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历史”的材料远比我们认为的要丰富。我前面说了,不仅有我们共享的“传世文献”,还有大家各自发掘的“出土文献”。很多种子埋藏在土里,现在是时候是回到现场,回到田野,发掘出这些种子了。在这方面,复旦大学的刘忠教授早就先我们一步,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和示范。

第二,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意识的觉醒,把一段历史本身作为一个秩序的整体来看待。回到我们自己的文献和史料中去,我们才发现自己对于“建国以来……”的法制建设历史是多么陌生,一种整体性的陌生。在这个问题,我不批评别人,因为自己也只是摆脱了无畏,远远没有摆脱无知。就在这个问题上,包括苏力及其追随者在发掘本土资源以来,也极少以自觉的方式去求诸于历史,去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发掘历史。不过苏力那一代曾与历史本身共行,历史于他们而言,都是曾经的见闻——早晨来到办公室,打开当日的报纸,于我们而言的“历史”,就存在于他们所经历的生活中,且一部分学者也因此有了历史感。但对我们来说,历史要从前辈学者所见闻的经验,变成可以通过历史的方式进行研究和书写的题目。

第三,历史中有什么,又有什么功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我向来缺少言简意赅的能力,现在也不是时候。一句话,我认为历史对理论来说构成了一种解放的力量。打个比方,同样是本草纲目,本来提到它,我们想到的是李时珍,曾经提到它,我们想到的是周杰伦,现在提到它,我们想到的是刘畊宏以及那些腰酸腿痛。

很多朋友知道,我最近主要精力在研究彭真,八面树敌式地研究这位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在方法上类似前几年,研究林肯或麦迪逊,读其书,其史,我也自不量力,沉浸在历史可见的所述和所为中,想象其为人。彭真喜欢说,提出问题本身就包括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彭真还常说:我说话也算数也不算数,对的算数,不对的不算。彭真这么说,是为了鼓励大家发言,今天发言不需要我鼓励,对于各位接下来的发言,没有对错,对我的研究来说,都算数。而且也欢迎各位老师向我提出问题,逼问我,鞭策我,刺痛我,也鼓励我,支持我,帮助我。

对于中国宪制的研究,我希望我接下来五年能成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而不是小红书的笔记分享者或B站上的短视频up主。于我而言,这很不容易做到,需要改变我的习惯,改造我的性格。上路之时,我用来给自己鼓劲的,是自己最近读材料时遭遇到的一句话,“合理的必然为自己开辟道路”。

《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

图片

雅理中国·大学问

田雷-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

回应西化的“傲慢与偏见”,

爬梳“八二宪法”如何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

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始终扎根在中国大地,

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决断,

呈现一幅多层次的立体的中国宪法史画卷。 

王绍光、黄宗智、汪晖、苏力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