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语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是什么?

 琢文说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题记:
       张耒《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唐代张继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看起来不难理解,但如果细细思考,还是有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句中的“霜”是指什么?

       不少人会说,那不就是天冷草木上结的霜么?《千字文》讲“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这有啥好质疑的?
       那好,那请问,霜是怎么到天上的?还是霜满天?
       有人会讲:你这不是抬杠么?写诗,要有点想象力,夸大很正常。
       好,你夸大,可以。但夸大总要有个事实基础,如果说当时的天气就没有霜呢?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先回顾下地理知识:
      霜通常出现在寒冷季节的清晨,一般形成于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如果露点温度在 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如果张继要想看到霜,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在清晨,二是气温在0℃以下。
那张继写诗的背景是什么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由此可以推测,张继夜泊苏州城外枫桥,大概是在秋季。参考竺可桢的中国历史气温的研究,可知唐朝是温暖期。我们即使套用现代的数据参考,对结霜问题的影响也不大。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秋季白天平均气温32℃,夜晚26℃——请问,夜里20多度,哪来的霜呢?
       那诗中的“霜”究竟是什么呢?
       先从第一个词“月落”说起,不少《枫桥夜泊》的诗配画中一轮明月挂空中,这是不对的
月亮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天一黑就出来,一亮就落下。月球公转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月初的时候,月亮会有早上出来,晚上落下的现象。
张继所见的,恰是前半夜月亮就落下去了,此时的天空也就成了漆黑的幕布。那能看见什么呢?——是星星
大家回忆下生活常识:如果天上有明亮的月亮时,往往看不到星星;而满天繁星的时候,看不到月亮。这种现象是源于月亮的亮光对周围的削弱作用。
正如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一轮皓月当空,星星看起来就变得稀少了。

张继看到的恰恰和曹操正相反,那天正是月亮早上升起,前半夜时落下。因为羁旅忧愁未眠,进而看到满天的繁星,产生如霜的寒意。之后到了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如此一来,时间轴完全吻合,也不需要牵强地违背自然的解释。
 “霜”是对“星”的暗喻,因为张继凄冷心绪,所以他眼中的星星不是一闪一闪亮晶晶,而是如霜一般寒气逼人。


“霜满天”,就是“繁星满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