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看电视把妈妈反锁阳台晒一下午——不揍还等啥呢?

 琢文说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题记: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之前有家长提问:孩子到底能不能揍?

    正好这两天网上看了这么个例子,挺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

    文中的妈妈说自己无法想象,但李老师可以断言:这孩子绝不是第一回干这类事了。

    当然,把妈妈关阳台是第一回。“这类”指的是“为满足自己意愿而损害他人”。

    为什么这么肯定不是第一回呢?

    第一,能以妈妈在房里睡觉熟练地骗过奶奶,证明是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所以才采取说谎。

    第二,男孩犯错是不断试探的结果,会从小错开始试探大人的边界。已经知道自己做的不对,还能持续那么长时间,说明之前积累过“成功”的经验。

    第三,妈妈在阳台开始砸东西了,孩子如果不是认知方面有什么功能性障碍,是能觉察出家长的愤怒,然而还敢不开门,说明他知道之后也不会有什么惩罚。

    果然,后续和李老师预想的一样,事后妈妈“圣母”体质附身,竟然想:用泪水感化孩子。

    对于这妈妈的脑回路,李老师想了半天,最文明的说法大概是:这妈妈没有早出生200年跟圣雄甘地去拯救印度真是浪费了人才。

    好家伙,孩子看电视爽了,结果还是妈妈哭,你说孩子下次看不看了?当然看了啊,自己有一毛钱损失么?

    你要说,孩子不会忏悔么?孩子良心不会痛么?

    电影《西游降魔篇》给了很好的答案:

    得先把他打服了,接下来才能感化。

    下面系统地谈谈有关打孩子的问题。

    其实狼爸萧百佑的“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已经把打孩子这门技术发挥到极致了。

    但估计家长们也懒得看他的书,李老师就把精髓整理下。首先要明确三点原则:

1.打是手段,不是目的

    家长能不能打,怎么打,要看目的是不是正确。切忌不要为发泄对孩子不满的情绪或者自己偏执的控制欲而打。

2.打是极端手段,不是常规手段

    能不打尽量不要打,只有在所有其它手段都尝试过,仍然无法解决时,才能采用打这个手段。飞弹只有在发射井中才构成威慑,要是整天乱飞、还打不中,那就没用了。

3.在国内环境中,打只能爸妈执行

    不多解释了,大家就不要想假手他人了。

    接着再来谈谈打孩子的目标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李老师发现:很多家长打孩子的目的是不单纯的。

    普遍来说,需要动用打的就三种情况:

1.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经劝阻不听,且程度呈现加深趋势。

2.为满足自己意愿而严重损害他人,且同类事情反复发生。

3.对家长基本、普世、正当的教育不听从,且其它手段无效。

    以上三点遵循的就是“火炉法则”,目的是给孩子确立基本的底线,特别是男孩。男孩的特点就是喜欢通过试探周围的底线,来满足一个自己舒服的圈子。

    养男孩的家长千万不要迷信什么“尊重平等、倾听理解”,你看那帮育儿专家:李玫瑾、尹建莉、崔玉涛、张旭凯、李小萌、凯叔、薛勇、王芳以及李老师——都是养女儿的。女孩的特点是让周围人舒服后的反馈,使自己获得一个舒服的圈子。

    你把养边牧的心得换到哈士奇身上试试?他能一天把你的精装修拆成毛坯房。

    下面再说几点打的注意事项,这也很重要,您不能只听说能打,然后就瞎打:

1.打的年龄界限

    通常情况男孩10岁以后、女孩8岁以后,就不建议打了;在男孩6岁以前,女孩4岁以前,打是效果比较好的。

    就像前面案例中讲的,4岁男孩你想感化他,可能么?不可能。那就是小动物——请参考巴浦洛夫,得靠条件反射:家长数123,不动窝就揍。

    比如说xixi在4岁前就有了这种经验,家长数数还是很有用的。

2.打的频率把控

    打的频率不能高,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一次。也不是说非要一个月凑一次,间隔越远越好。

    就像前面讲的,打是极端手段,不是常规手段。只要孩子知道家长有这一招就可以,如果常用,一方面效果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影响孩子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3.打的时机选择

    关于打的时机,前面讲了,打不是为了发泄情绪。是事前有约定、有要求,事中有提醒、有警告,事后讲清楚、说明白前因后果,之后再打的。

    古代有“七不责”之说: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同样这七种情景下也不要打。

4.打的方法选择

    戒尺打手心,其余的方法不推荐。还是那句话,打不是发泄情绪,而是惩戒。一般一次不超过3下,最多不超过9下。

    打手板是古人的实践智慧,目的不是为了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孩子把被打的不愉快情绪转移到戒尺上,也能减少亲子关系的破坏。

    再说个大家关心的具体问题:孩子学习上要不要打?

    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上面讲的那三个需要打的问题孩子解决没有。比如说孩子就没有那些问题,那么可以考虑在学习上加码。

    如果说孩子基本问题没解决,学习要求又上来了,那孩子就容易觉得家长“什么事都打”,那效果肯定不好。

    另外,打只能解决书写态度不认真、完成作业偷懒的问题,并不能解决需要智力加工的问题,所以要分清情况再下手。特别是数学学习,打真的没用。

    有家长可能要问,那个“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怎么回事呢?这么说吧,人家孩子不打也是985稳稳的。就是孩子没有别的问题要解决了,才考虑在学习方面打一打。

    最后,聊个题外话吧:为什么古代教书先生会打学生,现代学校老师被禁止了?

    根本原因是教育性质变了。

    中国古代教育,肇始孔子收束脩讲学,截至到洋务运动开设京师同文馆,两千年来都是私人教育占主导。孩子上的叫私塾,老师是家长私人请的,执行的是家长的教育意志,那么老师执行打手板惩戒自然是家长教育意志的延伸。

    现代的教育是义务教育,老师并不是家长的代理人。也就是说,这孩子未来无论是读书还是送报、菜农还是码农、考清北还是烤猪蹄,只要孩子有能力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老师都完成了国家的育人任务。

    李老师自己是不打孩子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生的是女儿,二是孩子没学钢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