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北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老房子图书馆 2022-11-24 发布于上海

成都北路,位于上海市区中部,为静安、黄浦两区界路。北起南苏州路,南至延安中路。长2023米。该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877年修筑,北段(今南苏州路至凤阳路)原名以该处庙名命名大王庙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四川地名改名成都路。民国3年至6年(1914~1917),向南延伸,改名北成都路。民国35年,改今名。1994年,延安中路至大沽路段改名老成都北路。

中共二大会址及平民女校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25190000198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310106925190000197 平民女校旧址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20-34号,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36-44号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二大会址及平民女校旧址

中共二大和平民女校旧址位于延中绿地中,这两栋修葺一新的已有百年历史的旧式石库门里弄楼房,地址是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20-34号,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36-44号。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中共二大会址和平民女校旧址(红色框内建筑)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共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会议为期8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九项决议案,中共二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中共二大会址作为我党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及党章的诞生地,在党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纪念意义。

会场旧址内景

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为了“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党组织在1921年年底先后两次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开刊登招生广告,于1922年2月创办了平民女校。女校的校务主任(即校长)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协助办校的先后有王会晤(李达夫人)、向警予等人。党的领导人和知名人士陈独秀、李达、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等常来这里授课。学生有30多人,较著名的有:王一知、丁玲(蒋冰之)、王醒锐、钱希均(钱汉英)等。女校设置语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课程,并经常请教师轮流就妇女运动问题作演讲。张太雷、刘少奇也曾到学校介绍俄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平民女校实行半工半读,在校内设置成衣组和织袜组,对外制作衣服和销售产品。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人运动。1922年底、1923年初,学校因经费拮据等原因停办,部分学生后来进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学习。

平民女校为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妇女干部,在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储能中学八烈士浮雕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105 储能中学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成都北路200号

成都北路200号储能中学

储能中学系由宁波效实中学旅沪校友在1941年12月创办的一所分校,1942年改名为“储能”。抗日烽火与解放战争的硝烟赋予储能中学特殊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一大批宿儒名流,如:叶圣陶、段力佩、周建人、冯宾符、楼适夷、王元化、马飞海等均曾执教于此,并使学校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而享誉沪上。

成都北路200号储能中学

储能中学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储能”两字渊源于严复所译赫胥黎名著《天演论》“储能也,效实也,合而言之天演也。”一语。

江阴路157号、成都北路274弄59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192 陈夔龙旧居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江阴路157号、成都北路274弄59号

陈夔龙

陈夔龙(1857-1948),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原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十二年(1886)中进士。起于寒士,官运亨通,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宣统元年(1909)调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曾反对废除科举。1912年陈夔龙告假辞官,结束了官宦生涯退隐上海。1948年逝世,葬于杭州三台山麓。

据报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第一次到上海时,曾亲自到陈夔龙家里拜访、慰问。

陈夔龙平时深居简出,少与交往,悠闲地在家组织诗社——“逸社”,常与一些晚清遗老中有名望的诗人聚在一起,吟诗作赋,聘拳术大家孙存周做家庭教习,不时打打麻将,饮酒听戏,游山玩水。陈夔龙白天读书吟诗,打坐养生,练习拳术,傍晚就走出家门散步,由家人陪护,一群孙辈尾随嬉戏,从成都路绕到威海卫路,再从重庆路折回孟德兰路(今江阴路)家中,这样围着宅子闲走半个多小时。天长日久成了孟德兰路上一道风景。周围邻居见到耄耋老人散步,又有老小家人前呼后拥,都啧啧称赞先祖有寿有福。若是几天不见老人身影,就会关切地打听“老太爷怎么不出门了,是生病了吗?”陈夔龙就是这样在众人敬仰和关注下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成都北路337号原警察公寓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56-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31 警察公寓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新成大厦(原警察公寓)

地址:成都北路337号

成都北路337号原警察公寓

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1935年建造。8层公寓建筑。当年也称“华警公寓”,是公共租界巡捕房人员公寓。

成都北路337号原警察公寓

这幢楼的造型让人想起隆昌公寓,两栋公寓有异曲同工之妙。

1934-01-17《申报》

警察公寓对面,原成都路360号,为1934年建立的成都路捕房。据《申报》记载(见上图),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西区地面辽阔,近年来该区内商业日渐发达,居民亦逐步增加,但是新闸捕房所辖地段,似觉过于广袤,为了避免鞭长莫及之虞起见,特选择成都路添建捕房一所,使与新闸捕房形成崎角之势。一旦新闸区域发生盗匪等警情,则两捕房联合出动,更易迅奏肤功。成都路捕房于1934年1月16日正式办公。

新闸捕房、成都路捕房、警察公寓位置图

新闸捕房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279号,上图是新闸捕房、成都路捕房、警察公寓的位置图(红色圈内)。

李少石与廖梦醒

1934年3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李少石(廖仲恺的女婿),因叛徒的出卖被捕入狱,当时就是由成都路捕房的探员在静安寺路同孚路口将其逮捕的。直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李少石才得以出狱。

毛主席题词“李少石同志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

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1945年10月8日下午,时任中共驻渝办事处秘书的李少石,送民主人士柳亚子回住处后,在途经红岩嘴下土湾时,胸口中弹倒在了车上,送医后不治身亡。

人们不约而同地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政治暗杀,而且目标是周恩来,结果错杀了与周恩来长相相似的李少石。后来经调查,李少石被枪杀并非蒋介石和国民党特务所为,而是一场由车祸引发的意外。

周恩来妥善地处置了李少石事件,表现出了他处理突发事件的卓越能力,以及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国统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没有让案件对重庆谈判产生任何消极的影响。事后蒋介石说:“周恩来,世之圣贤,王者风范,足挡得百万雄兵。”

成都北路408号海关俱乐部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414 海关俱乐部旧址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成都北路408号

成都北路408号海关俱乐部旧址

成都北路408号海关俱乐部旧址,还有一个地址是南京西路479弄同益里10号。1929年,业主郭氏在此建造同益里。全里包括街面共建砖木结构新式住宅32幢,其中20幢为二层楼房,沿街12幢为三层楼房。全部落地柚木门窗,花砖地坪,打蜡地板,煤气卫生设备齐全。该里当时住户,都是郭氏家族,故取名同益。弄内10号住宅原为业主自居住宅。占地约5亩,其中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洋房。南面有一足够大的草坪,部分用于球场。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的“海关进修会”

海关俱乐部是由江海关俱乐部和总税务署员俱乐部合并成立的,于1931年7月5日在南京西路479弄同益里10号新会址举行开幕典礼,各界前往参加盛典者,有关务署长张福运、秘书谢永、总税务司梅乐和、江海关监督唐海安、市商会主席王晓籁、银行界代表林康侯,及其他男女来宾数百人。典礼由丁贵堂主持。

司徒雷登与傅泾波

1946年11月26日,燕大校友会在此举行茶会招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司徒雷登于1946年11月23日至27日来沪访问,出席圣约翰大学校长涂羽卿博士的就职典礼等。大使私人顾问傅径波,发言人康纳士等数人同来。

1933-07-21 《申报》

1933年7月的一天,尽管天气炎热,但是不少市民还是来到海关俱乐部,参加抗日英雄马占山欢迎大会。马将军在张殿九、杜重远的陪同下来到海关俱乐部,对欢迎他的人群发表讲话,丁贵堂主持了这次欢迎大会。市民们能够现场聆听他们敬仰的马将军的讲话,并一睹抗日英雄的风采,感到备受鼓舞,终身难忘。

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修德新村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44 修德新村 民国 石门二路街道

地址: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

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修德新村

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修德新村

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修德新村

成都北路483、493、515、527弄修德新村

修德新村建于1910年。6排新里建筑,砖木三层,共74幢房子。

《申报》上江俊孙开设的“节育所”的广告

在成都北路483弄修德新村12号,当年开着一所特别的诊所,它是由留德医学博士江俊孙开设的“节育所”,是专门用江俊孙首创的最新技术做节育手术的。江俊孙潜心创制了多种形式的节育环,后来他曾任上海济民医院院长。江俊孙的父亲江少峰也曾留学德国,后在上海开设钱庄,赚到的钱全部都无私捐助资助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他并受孙中山的委托创办中华商业银行,深受孙中山的嘉许,为此孙中山亲笔写下了"天下为公"的横幅,派人送到江家。

193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修德新村”

在修德新村里,除了江俊孙开设的“节育所”,当年还有留德医学博士李武城开设的上海心肺病院,俞永康诊所,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孙克锦诊所等。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25190000004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民国 石门二路街道

地址:成都北路893弄7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立即把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为此,民国十年(1921年)8月11日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党公开从事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主任是张特立(张国焘)。干事为李启汉、李震瀛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设在一幢两层楼石库门房子内,对外公开挂牌。书记部下设北京、武汉、湖南、广州、济南等分部,分部首任主任有:邓中夏、罗章龙、包惠僧、毛泽东、谭平山、王尽美等。

1922-04-12《申报》

为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由书记部发起,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1日—6日,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出席代表162人,代表百余个产业工会的30万会员。大会通过了“在中国全国总工会成立之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案,公认书记部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上图是1922年4月12日的《申报》上发布的关于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的通知,其中提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招待处在英界北成都路十九号。

书记部支援和领导罢工斗争,尤其是“香港海员后援会”的活动,使英租界当局十分恐惧,便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阻挠和破坏。他们察觉到这个极有组织的罢工司令部无疑地设在北成都路19号C的劳动组合书记部内。于是1922年6月以“扰乱治安”等罪名逮捕了被工人誉为工运“健将”和“先锋”的李启汉。同年7月17日又封闭了总部办事处,其成员遭通缉。当时,北京尚可公开活动,总部迁往北京,邓中夏任总部主任,上海变为分部。

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会上选出以林伟民为委员长、刘少奇为副委员长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已完成历史任务而宣告撤销。书记部从成立到结束的三年零九个月里,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上海解放后,经文物部门的专家多次调查,确认了原成都北路899号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的遗址。1999年9月29日,因成都路高架建设需要,在成都北路893弄7号易地按原样复原后对外开放。2005年5月31日,进行了第二次修缮,将旧址整体平移至成都北路893弄并再次对外开放。2019年10月1日,经过一年的闭馆修缮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1928-03-02《申报》

1928年3月2日《申报》(见上图)记载,前北京外交总长顾维钧家在北成都路四百零六号,但是笔者手头的两版行号图上都没有此门牌号,所以不能确定住宅的确切位置。

1916-06-11《申报》

据《申报》记载(见上图),南浔富商张澹如(张静江之弟) 曾寓居在成都路(今成都北路)433号。

张澹如,围棋名家。在上海经营丝、盐业。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常务理事,二三十年代经常在上海私宅接待国内外围棋高手。

但是,第二天的《申报》(见下图)又说张澹如的家在久兴里(今凤阳路476弄,成都北路572弄)。

笔者手头的两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都没有成都路433号门牌号,加之上文提到的久兴里又没有具体门牌号,所以无法确定张澹如住宅的确切位置。

1916-06-12《申报》

张澹如的哥哥张静江也曾居住在成都北路,根据1926年1月11日《申报》(见下图)记载,张静江的寓所在北成都路(今成都北路)广仁里142号。据《申报》记载,1926年3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在此开过筹备会议。

1926-01-11《申报》

广仁里还住过张静江的侄子张乃燕(张静江哥哥张弁群的儿子)。据《申报》记载(见下图),张乃燕曾经居住在广仁里40号。张乃燕,字君谋,张静江之侄,曾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驻比利时公使等职。张乃燕出使比利时回国不久,抗战爆发,叔父张静江一家已经出国。张乃燕在延安中路399号自建了一幢花园洋房,这幢洋房在建延安高架时被拆除。

1923-06-04《申报》

广仁里在今成都北路641弄,已全部拆除。

成都北路上的旧址——沧洲书场及中国画苑

据记载,沧洲书场位于静安寺路西摩路口(今南京西路锦沧文化大酒店址),为沧洲饭店附设书场。创于民国30年(1941年)。创始人陈子祯。

1930年代,静安寺路西摩路口,沧洲饭店

书场环境极好,休息室中挂有楹联:“忠孝节义无非榜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墙上张挂十余位评弹艺人的大幅照片。场内设白帆布靠椅430只。

1942-01-01《申报》广告

民国32年(1943年)书场迁至成都路470号(今长征医院址),改为专业书场,仍名沧洲书场,座位481只。场内三面皆窗,冬暖夏凉。书台四周皆是听众,艺人需面面俱顾。1967年沧洲书场改名长征书场,翌年停业。

位于成都北路470号的沧洲书场

在成都北路470号沧洲书场的三楼是中国画苑,从上面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沧洲书场的建筑上“中国画苑”四个字。

张大千,《江堤晚景》,1946年

1947年5月,张大千的画作《江堤晚景》(见上图)出现在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办的“张大千近作展”上,编号71,售价八百万,在所有售价中位列最高价,并被来自云南的实业家王振宇购藏。1949年后,王振宇迁居香港,这幅《江堤晚景》也从此秘藏。直至2017年出现在嘉德拍卖会上,并以1.3225亿元成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