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雪《让心脏动起来》2022-02-12

 阡陌躬耕 2022-11-24 发布于甘肃

冯雪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公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心脏康复。2015年归国后筹建了国内首个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创立了心脏康复“九久方案”。首次开创了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临床路径,将心血管预防康复融入医疗,兼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心肺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心脏康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精准医学学会副理事长、精准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胸麻醉协会围术期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冠心病是十分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危害性极高,患者往往会出现多支心脏血管的狭窄,影响心肌供血,甚至有些患者会在治疗后再次出现血管狭窄,而再狭窄的堵塞程度往往较重,极易诱发心肌梗死,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今,面对冠心病发病率趋高、始发病人群年轻化、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等特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的冯雪主任却告诉我们,她有一个不仅能治标还能治本的治疗方法,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台设备、一套“4+1”的运动方式,就能帮助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加冠脉血流、减轻血管狭窄、预防血管再狭窄以及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强壮心脏!

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心脏搭桥手术可能并不陌生,但术后的血管再狭窄导致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再发作,给医学界增加了新的难题。体外反搏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曙光。

体外反搏装置是一种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设备。它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控制包裹于人体下半身的气囊,其重点在于反搏,它能够感知冠状动脉的舒张期,从而在心脏舒张期加压,使下半身的血液以序贯(快速有规律)的方式驱返至主动脉,使舒张压明显增高。这样一来,大量血液向心脑、肾、五官灌注,不仅可以增加冠脉等心脏重要血管的血流,给心脏的重要血管重新供血,还能降低心脏后负荷,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不仅如此,体外反搏装置还能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代谢,缓解心脏病变的同时还能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另外,它还能代替部分心脏的工作,以此来达到减少心肌耗氧的效果。冯主任还告诉我们,最新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成果表明,体外反搏装置可以提高血流剪切应力,促进血管生长因子释放和侧支血管的发育,扩展小血管,给堵塞动脉周围提供血流,以此来刺激机体的自然响应,从而达到治疗心肌缺血、营养心脏的目的。

可见,体外反搏装置不仅能够增加冠脉血流、减小狭窄、预防再狭窄,还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等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因此体外反搏装置一般用于存在反复心绞痛的患者,为他们改善心绞痛症状;或者用来帮助有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但心功能却不达标的患者,为这类患者补充一部分心脏供血,使其具备手术指征。

体外反搏虽然能很好地控制冠心病症状,但它“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性地增加心脏供血,不能帮助解决心血管中引起狭窄和堵塞的动脉斑块。因此,冯主任在临床实践中还找寻出了一个治疗根本的方法。

馮主任告诉我们,正确地动起来就是我们强壮心脏、治疗根本的方法。研究发现,正确运动能够降低25%的心脏病死亡率,还能够降低47%的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让心脏正确地动起来,不仅可以强壮心脏,还可以延缓甚至逆转动脉斑块的形成,提高心肺功能。 那么,什么样的正确运动可以帮助强壮心脏呢?冯主任强调:心脏需要“4+1”,其中“4”指的是四种正确的运动方式。

第一种运动: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也叫作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有氧运动除了主要由氧气参与供能外,还要求全身主要肌群参与,运动持续较长并且是有规律的,因此,有氧运动能锻炼心、肺功能,使心血管系统能更有效、快速地把氧传输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冯主任告诉我们,有氧运动是强壮心脏的基础。在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能量和氧气,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心脏的收缩次数、每次压送出的血液量、呼吸次数、肺部的收张程度均会有所增加。所以当持续进行有氧运动时,心肺就必须努力地供应氧气分给肌肉,以及运走肌肉中的废物。而这持续性的需求,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增加全身血液代谢的循环,帮助末梢循环再生,同时还可以帮助改善心脏缺血,甚至逆转斑块的形成。

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因此每次运动须持续30分钟以上才有效果。

第二种运动:力量训练

在康复中心,医生们会帮助患者训练多个部位的肌群,比如上肢、下肢、前胸、后背、腰部、腹部等。这些患者中有些是脑血管疾病遗留部分肢体活动障碍的,但有些则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冯主任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体的肌肉中分布着全身的血管床,通过训练肌肉可以强壮全身血管床,尤其是四肢等人体末梢血管,从而使体循环更加通畅,减少体循环瘀血的发生概率,增加回心血量,从而为心血管循环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三种运动:柔韧训练

心脏有舒张和收缩两种工作状态,舒张时心内压降低,静脉血液回流入心,收缩时心内压升高,将回心血泵出至动脉,心脏这样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便构成了一个心动周期,这可谓是人体生命原动力的基本单位。肌肉和心脏一样,也有收缩和舒张两个动作。柔韧训练能让全身的血液循环更加张弛有道,也让韧带更加强健,肌肉更有力量。

第四种运动:平衡训练

人体的平衡功能涉及非常多精密的系统,牵涉到视觉、本体感觉等人体知觉,也离不开眼、内耳前庭等多种感受器以及大脑、小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器官的复杂运作。如果加以训练,在训练过程当中,平衡训练本身就会变成上述人体器官与肌肉、心脏之间的桥梁,锻炼脑功能,提升肌肉、心血管的强度与耐打击能力,延缓整个心脑血管的衰老进程。

平衡训练的方式(难度逐渐增加):①在平地单脚站立1分钟;②海绵垫上单脚站立1分钟;③在平衡板、平衡木或在窄道上站立1分鐘;④在球体上单脚站立1分钟。④单脚站立的同时做上肢动作等。

冯主任所提到“4+1”中的“1”就是正确呼吸。冯主任提醒我们,在做心脏康复运动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呼吸模式不对,也可能会影响运动的效果。因此在做运动前,先进行呼吸训练,尽量缓慢有规律地呼吸,让肺泡尽可能地舒张,使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同时熟悉呼吸模式,形成肌肉记忆以便更好地配合运动。

康复中心会使用呼吸监测仪作为辅助做呼吸练习,练习中通过查看数值看自己的呼吸是否达到标准。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呼吸监测仪,该如何训练正确的呼吸呢?冯主任教大家一招“下胸廓呼吸法”。

下胸廓呼吸法

1.将一只手放在胸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呼气拉伸用力,吸气回来放松。

2.吸气的时候肚子会鼓起;呼气的时候感受到腹部的手在下降,而胸上的手起伏不大。

每天上、下午练习2次,每次5分钟,即可帮助我们加深呼吸,降低舒张压,改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功能。同时,冯主任强调,只要我们在运动中能够完整地说完一句话,就代表呼吸强度是合适的。

平时在家,我们很难做到专业康复训练的程度,专家给大家带来了日常锻炼心脏的的方法。

首先重心微微下降,迈开左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讲究收腹敛臀,重心集中在丹田。

【第一式:起式】两臂缓缓抬起,与肩同宽,再缓慢落到胯的两侧。抬臂时吸气,落下时呼气,在家也可以用两个矿泉水瓶增加手臂的力量。半蹲的时候,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自然下蹲。

【第二式:开合桩功】拿着矿泉水瓶做体前抱球,开吸合呼即可。

(编辑    王    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