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登封嵩山洞,道教第六小洞天

 蔓萝花 2022-11-24 发布于安徽

嵩山古名外方出,又名嵩高山。为中国五岳之中岳。在河南登封县西北。汉班固《白虎通》卷三上曰:“中岳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初学记》引其文曰:“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出(1405米)组成。戴延之《西征记》云:“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

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它位居中原,是古帝王游幸之地,据说汉武帝登太室山时,从官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后世称此峰为万岁峰,又于其地建万岁亭,万岁观。

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小洞天。

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中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佚名氏《名山洞天福地记》则称司真(或思真)洞天。道教何时进入嵩山,已难确考。

清景日畛《说嵩》卷二十称汉之张陵,三国魏之左慈、郗鉴住嵩山,似于史无征。所云西晋鲍靓,或许为道士入嵩之较早者。《云笈七籤》卷四《三皇经说》云:“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同书卷六《三洞并序》和《道教义枢》卷三《三洞义》作了类似叙述。这种记载虽具传说色彩,或许亦有所据。至北朝,先后有寇谦之、赵静通、韦节、潘弥望等住嵩山修道。

《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于北魏初,在成公兴带领下,先隐华山,后栖嵩山。至北魏始光(424~427)初,始离开嵩山去平城、改革天师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韦节传》载,韦节十四岁时,被北魏宣武帝擢为东宫侍书,至孝庄帝立(528),“复为阳夏守,以可近嵩山隐真道士赵静通法师也。既至,遂还簪绂于朝,而谒法师,受三洞灵文神方秘诀”。此后去华山。北魏末,道士潘弥望亦住嵩山。

《北史》卷五载,当高欢拥立孝武帝元修,逼迫废帝元朗逊位时,“诸王皆逃匿,帝在田舍。先是,嵩山道士潘弥望见洛阳城西有天子气,候之,乃帝也。于是造帝密言之”。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太安二年(456)所立之《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即记嵩岳庙创建事。

《道家金石略》引《金石文字记》云:“魏太武因道士寇谦之奏请,更造嵩岳新庙,立碑纪事。碑中直称谦之为天师,为师君,以太武奉道,亲受符箓,故云然。……嵩山碑刻,自汉二石阙铭外,无古于此者。”景日畛《说嵩》卷二十称,嵩山南麓,汉时曾建万岁观,唐代更名太乙观,宋易名崇福宫。如此说属实,当是该山最早之庙宇。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载:“初,嵩山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炀帝——引者注)合炼金丹。帝为之作嵩阳观,华屋数百间。……凡六年,丹不成,……斩之。”《茅山志》卷十一载,潘师正,字子真,贝州宗城人,隋大业(605~617)中,礼王远知为师,从之入茅山。后远知嘱其去嵩山修道,乃入嵩山,与道士刘道合共居双泉岭十许年,复深入逍遥谷,邈与世绝。唐上元三年(676),高宗幸东都,礼嵩岳,请之作符书,辞不解。调露元年(679),再礼嵩岳,敕于逍遥谷建隆唐观,别于岭上起精思院以处之。永淳元年(682)卒。

《唐嵩岳太一观蝉蜕刘真人传》云:刘道合,一名爱道,陈宛丘人。武德(618~626)中,入嵩山与潘师正同居双泉岭,勤其师王远知。高宗闻其名,降诏于所隐立太一观使居之。咸亨(670~673)中卒。《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司马承祯年二十一岁时,入嵩山师潘师正,后离此去天台山。《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载,吴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实为上清经法——引者注),……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

《玄品灵》卷四和《茅山志》卷十一载,李玄光曾“居嵩阳二十余年”,于开元十七年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据陈国符考证,李含光居嵩山二十余年,大致在神龙(705~706)至开元十七年(729)之间。《神仙感遇传》卷一载:“李筌,号达观子,屋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云: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幼聪慧,父训以进士业,不喜。后遍历名山不复归。先“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惟以酒为乐。……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化。复入青城山去。”此外,景日畛《说嵩》又载唐道士白道猷、薛玄同、焦道士、冯炼师、孙太冲,五代道士杨讷、李元光等居嵩岳。隋唐间,嵩山兴建有一批道观。据上述,隋炀帝为道士潘诞建嵩阳观,时在大业八年(612),唐因之。唐高宗为潘师正于逍遥谷建隆唐观,时在调露元年(679),后避玄宗讳,改名崇唐观,宋时复名隆唐。大体同时,又为潘师正于岭上建精思院,至宋犹存。唐高宗时,据传因道士刘道合祈祷有验,又于其所居地建太一观。据《说嵩》卷二十,永淳元年(682),将封嵩岳,复建奉天宫于嵩山之阳。唐又建天封观,宋易名为宫。至宋元,嵩山道教续有发展。住山道士之著者,有宋道士许昌龄、贺兰栖真,元道士乔志高等。

《宋史》卷四百六十二称,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张齐贤与之善”。景德二年(1005)召赴京,真宗赋诗二韵赐之。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乔志高,居嵩山崇福宫三十余年,为该宫宗主,弟子甚众,赐栖云虚静真人号。宋元间,嵩山又增建有一批宫观。紫虚观,在嵩山南紫谷中,贺兰栖真曾居此,或云即唐奉天宫址。天封宫,即唐天封观,宋易名为宫。崇福宫,即汉万岁观、唐太一观,五代间毁,宋复建,易名崇福宫。承天宫、金大定(1161~1189)间建,为唐隆唐观故址,金崇庆(1212)间再建。此外,宋代还建有颐真观,元代又建有土德观、长春庵等。明清以后,嵩山道教渐趋式微。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失修,连原来“为屋二百三十间”之崇福宫,至清代也已颓废。

 清潘耒《游中岳记》云:“去(启母)石百武为崇福宫。嵩山昔多道观,今自岳庙外,唯此宫尚存;然荒寂甚,黄冠无可与语者。”


中岳庙

中岳庙,被道家尊为“第六小洞天”。

中岳庙

中岳庙一角

【去中原?天地之中】中岳庙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中岳嵩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如今,人们一提到嵩山,就会联想到少林寺。但事实上,嵩山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们的修行之地了。

嵩山,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部,西邻古都洛阳,东临古都郑州,属伏牛山系。

嵩山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有很高的价值。

嵩山也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东汉末年佛法传入中原后,喜好佛法的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第四年后,在嵩山玉柱峰下,建立了一座大法王寺。据说是为印僧竺法兰译经而建。它不仅是嵩山第一座佛寺,而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寺之一。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魏孝帝下令在嵩山建造寺庙,因其处于少室山北面的密林处,故名“少林寺”。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达摩在此创立禅宗。少林寺后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在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河南商丘“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下武术出少林,少林武术博采众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点突出、风格独特,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少林寺》令嵩山之名响遍大江南北,享誉中外。

嵩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同时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 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

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3月,嵩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其它四岳一样,嵩山也是一座仙山,是修炼之人修行的佳地。据说由仙人邓云山掌管。嵩山最早留下的仙家故事是在周灵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乔、王子晋。他喜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后被仙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炼,一住三十多年,最终得道成仙。如今太室山东边的浮丘峰,西边的子晋峰就与此二仙有关。此后,在嵩山修道成仙的还有:东汉的张陵(道教徒称“张道陵”)、晋朝的鲍靓、北朝寇谦之、韦节、潘弥望等,隋唐时的潘师正、刘道合、司马承祯、王希夷等,宋元时的许昌龄、乔志高等。

洞天福地中岳庙玄机千载隐大道--河南省嵩山中岳庙揽胜

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境内,东临郑州,西邻洛阳,为中华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古称外方山,夏商时称嵩高山、崇高山,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定为中岳。唐武则天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自北宋以后,皆称为中岳嵩山。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长约70公里,山势雄浑高大,东西横卧如巨龙,有“嵩山如卧”之说。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巍峨高耸,古有“嵩高峻极”、“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历来为道教所尊崇,称其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唐朝道士司马承祯所著《天地宫府图》“洞天福地福地部”中记载:“第六中岳嵩山洞,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郑云山治之。”还有道书记载为“上圣司真洞天,为仙人邓云山管治。”东汉的张道陵、南北朝的寇谦之、唐朝的司马承祯等著名道士,都曾隐居嵩山修炼。保存至今的道教宫观有中岳庙、老君洞、奉天宫、三皇庙等。

嵩山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汉武帝时扩建,唐朝时规模最大。庙内大殿供奉中岳大帝天中王神像,高约两丈,姿态雄伟。寝殿内塑有天中王和天灵妃对饮坐像。御书楼内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登封嵩山庙 

中岳庙

       老君洞又名无极洞,位于太室山南麓金壶峰下。始建于唐朝,后经历代扩建形成一座道观。中为无极洞,是唐朝著名道士潘师正隐居之处。洞高二米、宽三米、深四米,内供潘师正、太极、无极老母像。洞口两侧有对联:“峻极峰嵩阳胜地,古灵山金壶洞天”。老君洞后有无极老母殿,内供无极老母神像。 

老君洞

       奉天宫位于老君洞以南逍遥谷中,建于唐朝。宫内现存殿宇一座,殿内供奉太上老君青石雕像,面部丰满,神态安详,为唐朝遗物,已有13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老子塑像。

       三皇寨位于少室山主峰西侧半山腰,海拔1200米,山势陡峭,但山顶宽平如寨。三皇寨顶有三皇庙,现有玉皇阁、嵩莲宫、盘古洞等庙宇30多间。三皇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雕梁画栋。殿内供奉三皇之神:中央为“天皇”伏羲氏,左为“地皇”炎帝神农氏,右为“人皇”黄帝轩辕氏。伏羲、炎帝和黄帝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后世道教尊奉为神。

河南登封中岳庙  

       登封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登封县城东4公用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汉书·武帝记》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秦至西汉,庙址在万岁峰上,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建立太室阙时,迁至今中岳庙之南,石阙之北。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了今日庙址。唐宋之际中岳庙盛极一时,庙东是牧子岗,庙西望朝岭,庙南为玉案岭。中岳庙背靠太室山,峰峦耸峙,高出云表。登高远眺,四周山峦起伏,山下绿树烟村,岚光霞彩,尽收眼底。俯瞰整个岳庙,翠柏掩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中岳庙座北向南。从名山第一坊向北至黄录殿(御书楼),除诸门、亭、坊外,主体建筑为七进院落。地势北高南低,落差37米。中轴甬道全用条石平铺而成。庙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66米,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庙院现存规制,是清代乾隆年间按照北京皇宫的布局重修的。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近400间,汉至清代的古柏330余株,金石铸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

  登封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中岳庙成为一座宫殿式的古建筑群,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纵深650余米,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嵩圣门、化山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两侧还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九龙宫、神州宫五个宫院,现存明清建筑近400间,金石铸器两万余件,汉至清代的古柏三万余株。中岳庙是道教在中原地区活动的最早基地。道教尊称中岳嵩山为“第六小洞天”,尊称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之“洞府”。

  中岳大殿位于拜台北面,建于高约3米的大月台上,此殿的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似,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约920平方米,重檐黄瓦,高大雄伟。殿内装有天花板并饰有彩色绘画以及盘龙藻井,相传是用柏树根雕刻而成,工艺精致,巧夺天工。殿内神龛中央坐橡是武则天加封的中岳大帝天中王,像高5米多,姿态雄伟。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龛外两侧,塑有身穿盔甲,手执金瓜斧,高约6米的镇殿将军方碧和方相,雄伟庄重。 

河南登封中岳庙 - 双五小叟 - 双五小叟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廟(一)【圖文】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廟(二)【圖文】

歷史文化古跡——河南鄭州登封中岳廟(三)【圖文】


传承两千年的祠庙—登封中岳庙

  • 中岳庙位于郑州市登封太室山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前206年),原为太室祠,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变为道教传教之所,定名中岳庙。唐宋(公元618—1279年)之时,中岳庙大规模增修,殿宇碑楼达到八百五十余间,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依官制重修,奠定今日格局与规模。

    中岳庙地处道教发源圣地,自然成为道家布道中心之一,也为历来统治者所重视。北魏年间,太武帝命寇谦之改太室祠为中岳庙,在此改革光大道义。唐时,则天武后带群臣亲临中岳庙祭拜。宋时,太祖赵匡胤为中岳庙奉衣、冠、剑、履。清时,乾隆皇帝夜宿中岳庙,与道家问天。

    今日中岳庙400余间殿堂牌楼沿千米中轴线错落有序排列,形成七进十一层院落。三千株汉唐以来的松柏郁郁葱葱,伟岸挺立,千姿百态。东汉以降,数百件历代金石铸器布满厅堂廊院,熠熠生辉,道教发展史现存的第一品石碑——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道教庙宇中仅有的汉阙石翁,保存最为完好、造型最为生动的宋代四尊镇库铁人,以及宋金的状元碑,金代《重修中岳庙图》碑、《五岳真形图》碑、咸丰御匾、乾隆诗碑等,不仅使中岳庙成为中国五岳圣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也使中岳庙成为全国道教庙宇中历史元素最丰富的文化圣殿之一。

    中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中岳庙全景


天中阁


透过天中阁门洞可见中岳庙深邃而幽静


嵩山以山势雄浑、儒释道三教荟萃而在中国五岳中独享其尊,这是中岳庙前的“名山第一坊”


       峻极殿是按照清故宫太和殿的规格修建的,座落于宽大月台之上,前有三条石阶,中间一路辟有丹陛。大殿重檐歇山,覆有琉璃黄瓦。明九暗五,内饰和玺彩画。殿外檐下悬咸丰皇帝手书“威灵镇佑”匾。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殿堂


峻极门


峻极殿前的祭台,道家的重要活动多在此举行


中岳庙道家功课


四岳殿


寝殿是中岳大帝和帝后休息的地方

殿内天花板制作精美,明间为腾龙,次间为翔凤


御书楼


遥参亭是供经过中岳庙难以进庙参拜中岳大帝的人们在此遥望祭拜表达心意的地方


天中阁前原有天中街经过,为东西官道。

天中街经过中岳庙处立有东西过街牌坊。现仅存遗址


中岳庙东路四合院,乾隆皇帝曾驻跸于此,现为道家举办祀礼和生活的地方


道家讲究清静,所以,中岳庙建筑宽敞清幽


庭院


庙内古柏


中岳庙内现存汉以后千年古柏数百株,规模之庞大,尚不多见


中岳庙位于中国天地之中,故院中到处可见天中碑,以显之尊


庙内《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盘龙碑首,魏体书丹,记述寇谦之更造新庙之事,对研究道教和书法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


四状元碑是宋金时期四位当朝状元所书记述中岳庙发展变化之碑,具有很高的价值


唐代经幢


刻于金代的《 重修中岳庙图碑》


       明《五岳真形图碑》,碑上按照五岳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西岳华山如立、东岳泰山如座、北岳恒山如行、南岳衡山如飞、中岳嵩山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是代表五岳的象形碑,艺术价值极高


寝殿前的日石


寝殿前的月石


汉代石翁仲(东)


汉代石翁仲(西)


金代铁狮


神库与铸于宋代的守库铁人


宋代铁人


古庙晚霞


黄盖亭


中岳庙周边还附建有很多庙宇,这是其中的黄龙庙


黄龙庙内的“风调雨顺坊”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与儒教,佛教一起均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道教的基本特点就是它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适应.道教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身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道教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各路大小神仙不计其数.道教认为高山深洞都是神仙修炼和居住的地方.所以天下名山几乎都被道教列为洞天福地.接下来要参观的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中岳庙.

文化河南-----中岳庙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六公里处,面对玉案山,背依黄盖峰,东有牧子岗,西有望朝岭,整个庙宇建在一片坦缓的山坡上,层层推进.中轴两侧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雄伟,深邃,博大,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中岳庙是我国建筑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庙宇之一,它包含了太室阙以及嵩山黄盖峰上的中岳行宫,主体建筑从“名山第一坊”到后面的御书楼,全长1.3华里,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400多间,共七进十一层建筑.被称为“中州祠宇之冠”.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祭祀太室山的场所,但规模较小,一直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下令增设太室祠,中岳庙才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北魏时期,中岳庙的地址迁移了三次,到了唐朝,因为皇帝和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唐朝的皇帝大力推崇道教,中岳庙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武则天来嵩山封禅之后,封中岳神为“天中王”,之后又加封为“天中皇帝”,使中岳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了宋朝时期,因为都城开封离这儿比较近,赵匡胤曾下令按照开封皇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整修,元明之后,中岳庙的发展受当时形势所限几乎停止不前,到清朝以后,乾隆皇帝曾下令按照北京故宫的建筑形式,对中岳庙进行重修,所以现在的中岳庙被称做“小故宫”,不管是单个建筑还是整体布局,都明显保留有故宫的特色。

文化河南-----中岳庙

石翁仲

翁仲: 门前的这两个亭子,叫翁仲亭,里面各保存一尊汉代雕刻的石翁仲,虽然看上去不太起眼,平头大脸线条粗犷,但是这是中岳庙保存到现在最古老的两件文物,刻立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翁仲呢,根据史料记载,翁仲姓阮,叫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身高丈二,作战骁勇,因打败匈奴侵略有功,他死后秦始皇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用铜为他铸了一尊铜像,此后,许多的宫殿、庙宇、陵墓前,都要用石头或金属,铸成人像,表示门神的意思。


文化河南-----中岳庙

名山第一坊

名山第一坊:是一座木牌建筑,1942年曾改建为砖石结构的”中华门”,2001年在原址上恢复了”名山第一”木制牌坊,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书写.所谓“名山第一”,是说这里是走进中岳嵩山的第一道大门。


文化河南-----中岳庙

遥参亭

遥参亭:前面这座八角重檐亭叫”遥参亭”,原为清代重檐六角亭,1942年改建成这个样子.因为很多经此路过的人没有时间进到大殿里边参拜中岳神,就在这里遥遥参拜,故名”遥参亭”


文化河南-----中岳庙

天中阁

天中阁:原名黄钟楼,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朝重修后改为天中阁,是中岳庙清朝时期的大门,建筑风格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天安门,只是规模比较小.从门上的门铛来看,整个中岳庙的建筑风格是仅低于皇宫的。过了此门后我们会发现中岳庙的古树木相当茂盛,据统计,中岳庙里从汉代到清代的古柏三百多棵,加上近几年来不断栽植树木,整个中岳庙里的树木超过一万棵。


文化河南-----中岳庙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是清代时期修建的,保留了清朝建筑注重色彩修饰,讲究华丽的建筑特色,按照道教说法,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五岳来讲,中岳嵩山代表土,而唯有土可以配天,意思说:中岳神配合着上天来管理下界,旁边四个字“宇宙具瞻”,“宇”指所有的时间,古往今来,“宙”指所有空间;上下四方,意思是说中岳神法力无边,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过了牌坊后,在我们右侧有个亭子叫朝亭,是仿照故宫里的朝房所建的,指大臣们上朝时在朝房中等候皇帝的接见,朝亭就相当于故宫里的朝房,在这里指供游客落脚休息的地方。


文化河南-----中岳庙

财神殿

崇圣门:现改为财神殿。原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现在的歇山式建筑,所谓崇圣门是为了纪念中岳神在北宋时期被赵匡胤加封于“中岳中天大宁崇圣皇帝”,人称崇圣大帝。现在经济社会,为了适应时代需要,遂改为财神殿,中间祭祀的是财神比干。也就是大家在《封神演义》中看到那个被纣王挖心的忠臣。


文化河南-----中岳庙

宋代铁人

铁人:古神库,是神的仓库,在北宋时期曾对中岳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由于是皇帝的命令,整修的规模较大,把许多毁坏的神像拆了下来而塑了新的神像,那么拆下来的神像就集中埋在了这里,表示尊重。这也是道教的传统习惯。这四个铁人就是为了把守古神库,而在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当时负责军队和治安的人员用军队的铸造技术而铸造的,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铁人,民间对这四个铁人,传说很多,充满神秘色彩,比如说,当地的老百姓认为,铁人代表身体强壮,往往会把自己的子女寄托给铁人做干儿子、干女儿,认为这样可以保佑子女身体健康;每年三月、十月份中岳庙庙会期间,来朝拜中岳神的人很多,有一些虔诚的游客步行来到这里,时间久了,往往会疲倦、不舒服,而他们认为只要来到铁人这里,摸摸铁人身上的部位,在摸摸自己的相应部位就好了,包治百病。


文化河南-----中岳庙

无字碑

无字碑:按照中国古建筑习惯,应该是中轴两边对称,对面的亭子叫无字碑亭,里面有块石碑,但是没有一个字,为什么立一块没有字的石碑呢,据说是中岳神的功德太大,难以用文字表达,索性立了一块空碑.现已经改为月老殿。

四状元碑:宋朝三块,金朝一块,因碑上文章都是由当时状元所写,故称四状元碑,内容大致相同,都是记载的中岳庙历次整修的过程。


文化河南-----中岳庙

文昌殿

化三门:现改为文昌殿。原为明朝所建,是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后已失去了原貌.它有三种解释:

(1)凡是来中岳庙的香客在尘世之间都带有很多苦难,经过这道门就可以把所有的苦难化解,三代表众多的意思.

(2)为了纪念老子一气化三清而建.据<封神演义>记述:老子在破通天教主的万仙阵时,从口中哈出一道白气立即变成了三清君: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借助三清威力战胜了通天教主.

(3)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尸虫,专门在人体内残害人的身体.建这座门就是为了化解三尸虫.现在改为文星殿,目的是道教愿望此地文星昌盛,提高教育水平,多出人才。

化三门周围原来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石碑,文化大革命时,中岳庙中学就在这里,化三门曾作为教室使用,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思想观念下,他们把国民党将领立的石碑,有的砸碎,有的埋在地下,直到现在都没找到,唯一留下的一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当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白崇禧亲手写的“日星河岳”四字,但也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河南-----中岳庙

四岳殿之一


文化河南-----中岳庙

四岳殿之二

四岳殿台:原建筑在1944年被拆除,由于战争,所以一直未重建。意思是说,其他四岳和这里的中岳嵩山一起,表示五岳俱在,五行俱全,之前里面供奉的分别是,风,雷,雨,电四尊塑像,现塑造四岳之神。表明中岳神面南行令,统领其他四岳,达到风调雨顺,造福人类的目的。


文化河南-----中岳庙

中岳嵩高灵庙碑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最古老的一块石碑,也是全国道教第一碑,刻立于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上面主要记载的是北魏时期著名道士寇谦之的生平。寇谦之是道教历史上地位极高的一位人物,在北魏佛教得到大规模发展时期,道教的生存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嵩山修行的寇谦之上书给太武帝,自称奉了太上老君的命令,让其统领道教,导致了太武帝下令灭佛,寇谦之在统领道教时,废除“三张伪法”,改革五斗米道。成为北天师道的创始人。使道教在魏太武帝之后成为一支影响深远的宗教。石碑上面的文字属于典型的魏碑体,不断受到一千多年以来爱好书法人士的推崇。由于拓印过多,石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些字已经无从考证。旁边又复制了一块新的石碑,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资料保存。

圣旨碑:刻立于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是元朝时期惠宗皇帝赫诛下的一道圣旨,虽然看起来上面的字都是汉字,但读起来却很难弄懂是什么意思。因为用的都是蒙古语法,音译下来刻的汉字。大体意思是:告诫到中岳庙朝拜的人们,上至文武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不得破坏中岳庙的一草一木,若有违者,按国法处治。这也是元朝时期颁布的一项文物保护法。


文化河南-----中岳庙

五岳真形图碑

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32年(公元1604)上面这些符号代表五岳,这些符号是怎么绘制出来的众说不一,比较通俗的一种说法是人们把五岳各自的等高线和山的走势形态结合起来,发现刚好和天上五个方向的星座十分的相似。人们就用这五种符号来代表五岳,也就是说是五岳的岳徽。

另外,道教认为四个方向都有神。

东方为青龙,所以咱们说的青龙桥一般指的是村子东边的桥。

西方之神为白虎,林冲夜闯白虎堂指的就是建在西边殿堂。

南方的神叫朱雀,所以很多大门也称朱雀门,门额上往往刻有一只红色的鸟。

北方的神叫玄武,历史上唐朝初年曾有一次玄武门之变,就是发生在城市的北门。

       中岳嵩山的真形图就有人称其为日月星辰,有人称土神,外形就像一座土地庙一样,道教有种说法叫:青龙,白虎通四方;朱雀,玄武知阴阳.所以道教一般认为如果身上佩带有这五岳真形图。在深山之中行走或修行能很清楚的辨别方向,不至于迷路。同时狼虫虎豹不得近身,有辟邪保平安的意味。咱们大家只要记住一点,以后见到这五个符号就知道代表五岳就行了。走到这里我们中岳庙才参观了三分之一。


接下来参观中岳庙的中心院落峻极门。

文化河南-----中岳庙

峻极门

峻极门:它是通往中岳庙主殿——峻极殿中心院落的大门,因而得名峻极门。门口有两个将军也叫将军门,这两个将军一个叫朱海,一个叫李用,两人的脸色明显不一样,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道教所主张的阴阳对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主张和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对立、融合、发展的概念是相互贯通的。但民间传说有另一种解释方法。(传说略)东边的王灵官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道士,后被道家尊崇为道教祭祀时护法的神将。西边的赵灵官,有人称是赵公明元帅,秦朝时期在终南山修炼得道,他是道教所供奉的财神,民间传说赵灵官是武财神之一。


文化河南-----中岳庙

峻极牌坊

嵩高峻极坊:是清代时期建筑,和北京故宫的承光门建筑相同,也称迎神门。这个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斗拱,据说当时营建是没有用任何一个铁钉,全靠卯榫结合。“嵩高峻极”四个字,传说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御书。坊名出自《诗经.大雅》“嵩高唯岳,峻极于天”,是典型的清代宫室建筑。

拜台:每年中岳庙庙会期间,由于来的香客非常多,后面的峻极大殿容纳不了过多的游人,同时也为了消防的需要,人民就在这里拜祭,所以称为拜台。电影《少林寺》当中火烧方丈就是在这拍的。两边的亭子东边叫御香亭西边的叫御帛亭,以前是皇帝赐封给中岳庙的香帛存放之处。现在里边分别放置了一块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留下的诗书碑,所以又统称为御碑亭。


文化河南-----中岳庙

峻极殿

峻极殿:又名中岳大殿,是中岳神上班办理朝务的地方,也是人们祭祀中岳山神的主要场所。该殿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古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什么用这个数字呢?因为九五是皇帝专用的数字,九五之尊指的就是皇帝,其建筑形式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銮殿完全一样,也表明中岳神享受皇帝的待遇。殿中供奉的就是中岳山神,按照《封神演义》的记载,他的名字叫闻聘,是殷商末期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八百诸侯中的一员。在讨伐纣王中,在渑池县被张奎所杀,姜子牙封神时封他为中岳山神,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来嵩山封禅,封他为“天中王”,此后又加封为“天中王皇帝”。到了宋朝时期,赵匡胤取消了以前所有的封号,正式封中岳山神为“中岳中天大宁崇圣皇帝”人称“崇圣大帝。


文化河南-----中岳庙

镇殿将军像

两边的两个镇殿将军是兄弟两人,分别叫方相、方弼,两人本来是纣王金殿前的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淫无道,杀妻诛子,他们就保着太子殷郊、殷洪反出了朝歌。加入到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行列,战死后被姜子牙分封到中岳庙当镇殿将军,在整个中岳大殿的天花板上,原来都有非常精美的木雕图案,日本侵华战争时期,附近一个炸弹爆炸,这些木雕作品都被毁坏了。

只保留下来一块我们看到的盘龙藻井的图案,当地有个传说,说这些木雕都是鲁班造的,其实这个图案是民国时期鲁班的两个老乡--山东的两个老木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成的。


文化河南-----中岳庙

寝殿

寝殿: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习惯,讲究前朝后寝,那么接下来要参观的就是中岳神下班之后他的生活区域——寝殿,在五岳庙中也只有中岳庙有寝殿,因为武则天封中岳神为“天中王”之后,认为他过于孤单和冷清,便奉赠给他一个配偶,人称“天灵妃”,后来被称为“天中皇后”,这也是武则天想借此提高妇女的地位。既然万岁开了金口,所以中岳庙就建了这样一个寝殿,里边是崇圣大帝两人的塑像,两边两个厢房是他们休息的场景。民间形象的称他们是睡爷爷坐奶奶。


文化河南-----中岳庙

御书楼(黄箓殿)

御书楼:原名叫黄箓殿,是存放道教经卷法器的地方。明清时期,凡是皇帝祭告中岳庙,封赏中岳庙的文书、诰令往往要刻成石碑,地点就选择在这里,后人称这里是御书楼。民国初年,房顶被炸弹炸掉一角。重新修建时,民国时期一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提出来要吸收一些西洋的建筑风格,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建筑房顶保留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而门和窗却有些欧洲式样,整个建筑看起来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现在里面供奉道教主神“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他的职责简单的说他是天道的管理者,是管神的神,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