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重读之基辛格眼中的论中国

 深溪虎堂 2022-11-24 发布于上海

以前在新闻联播里面每次听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果他是一个美国人,心里便知道大概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老熟人又要登台亮相了。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虽然曾经贵为美国国务卿,不过今年已经99岁高龄的老人家一向更喜欢人家称呼他为基辛格博士。

如果在美国评选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基辛格应该可以至少名列前五名,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确实有这个资本,不信的话,你来看这本书《论中国On China》

全书一共十八章,第一到三章从中国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独立性开启,着重落笔于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下的屈辱史,这一背景其实奠定了后来一百多年中国人心理底色和外交基础。

第四到第十二章,以中美建交这一历史性事件为原点,向前追溯向后延伸,因为这件事不仅对于中美两国影响巨大,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世界,特别是当时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的命运。

而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策划者和推动者,没有人比亨利·基辛格更有资格站出来评述一二,更不用提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的秘密访问,恐怕连好莱坞电影都拍不出来的传奇经历。最后六章则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上,分析解读中美关系,预见历史的车轮未来将要驶往何处。毕竟今日之中美,远非半个世纪前的中美,如果说牵一发而动全球,恐怕也不为过吧。

以上可知,虽然本书名为论中国,其实更多是从外交的角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从中美关系作为切入口展开相关论述的。

阅读此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老先生的这本书到底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呢,还是写给美国人看的呢?要知道出版此书的时候,亨利·基辛格已经是一个耄耋老人,按照常理来说,已经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了,身后是不是洪水滔天,其实与他关系不大。

那么他如此这般辛苦又是为了什么,显然和克林顿的全球巡回演讲(敛财)并不是一回事,窃以为这是出于一个百岁老人的洞见。

美国人怎么看,我们尚且不知,只是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生于此长于此的土地,答案恐怕还是要打一个不小的问号。

既然如此,从别人的眼中看看自己,未尝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这是一本中国问题专著,除了抗美援朝,中美建交,越南战争,台海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深度解读之外,作为一个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就和中南海密切接触,直到今天依然充当着某种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的美国人,他对于中国的了解其实远远胜过太平洋彼岸的绝大多数国人,更不说这还是一个真正的智者,目光深邃,绝顶聪明。

在本书中,他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技巧老练的谈判高手,深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奥秘。好比他在书中提及的一件小事,秘密访问北京之时他与毛主席初次见面,两国关系中火烧眉毛的事儿一件没谈,先从中西方哲学的共性和分歧谈起,高手过招,果然与众不同。

同时,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亨利·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于读者而言,大概有点以人为镜的观感。

政治类的图书,通常读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不过作为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基辛格的写作功力还是令人佩服不已,不仅深谙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手法,而且遣词造句极为讲究,精准,生动,风趣,富有感染力,令人爱不释卷。

遇到这么一本好书,对于我辈来说,实在是一种喜出望外的幸运。

自己眼里和别人眼里的中国:

新加坡眼里的中国和中国眼里的新加坡:《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

李中堂的八张面孔

一百多年过去了,很多事儿还是没有变:《中国人的德行》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职位,哪怕是一个好人也没有用:《在华五十年》

如何读历史?从谭伯牛的《战天京》开始

《中国大历史》,大概是这几年遇到最好的通史类读物了

到底什么才是当代人读历史第一要素呢?

最寒冷的冬天,那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历史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小玩意儿:《怛逻斯之战》

基辛格与《重建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