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中国花儿在歌剧中绽放

 阿里山图书馆 2022-11-24 发布于北京

4月15日至16日,从上海、广州巡演归来的国家大剧院根据同名银幕经典制作的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将重返国家大剧院舞台。1963年,一部黑白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紧张惊险的故事情节、鲜明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格掀起了一阵冰山热潮,剧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歌曲更成了那个时代人人会唱的金曲。向前辈致敬、忠于经典、忠实原著,用音乐把经典这朵红花托起来。尽管《冰山上的来客》追忆着一代人的流金岁月,且在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中,传承是特别重要的一点,但是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电影并不相同,如何在中国的故事框架下构造西洋歌剧?经典的银幕剧如何在音乐、剧本以及舞台上有着全新的歌剧诠释?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四位主创们有着各自的看法。

陈薪伊: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从事舞台剧创作近60年,30年间导演的话剧、歌剧、京剧、儿童剧、各地方剧种等戏剧作品近百部。代表作话剧《女人的一生》《奥赛罗》等、歌剧《图兰朵》《张骞》《巫山神女》等、京剧《夏王悲歌》《贞观盛事》等。

孙大庆: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国际舞台美术组织教育委员会中国委员。舞美设计代表作话剧《大马戏团》《原野》《家》等。

雷蕾: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歌剧《西施》《赵氏孤儿》等、电视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渴望》《好人一生平安》《重整山河待后生》等。

易茗: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编剧。著名词作家,主要从事电视剧歌词创作。代表作有电视连续剧《渴望》《上海一家人》《皇城根》《水浒传》《笑傲江湖》《大宅门》《天下粮仓》等主题歌及插曲。

雷蕾:L  陈薪伊:C

易茗:Y  孙大庆:S

图片(摄/甘源)

致敬经典不是电影歌曲串烧

Y2011年的时候,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的负责人向我提出,能不能把《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改编成歌剧。当时我自己很犹豫,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歌剧更适合角色较少的剧本,这样能够留出空间和篇幅来大量抒发个人的内心感情。而《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反特的影片,要交代清楚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就要花费大量篇幅,更别说在两小时内挖掘人物的内心了。但是国家大剧院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再加上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也很喜欢这部剧,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构思改编这部剧。

L:用西洋歌剧的形式来创作我们中国故事题材的歌剧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在音乐上。而《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地域特色很浓的剧,所以我加入了很多塔吉克民族音乐的旋律。当然,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音乐特色,我特地去了天山脚下进行采风。也正是去了当地,我才 理解,为什么我父亲在电影中创作的音乐能够那么优美。因为在天山脚下塔吉克族居住的地区,不仅风景优美,人们也很善良。当我敲开任何一个帐房的门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把你迎进门,用最好的奶茶和馕款待你。我想,这就是塔吉克人的真诚,因此他们才有那么好听的音乐。

Y:不得不说,大家对《冰山上的来客》这个故事太熟悉了。谁都能哼上两句里面的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至于我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对每个人物的取舍都很纠结。但是这毕竟是做一部歌剧,歌剧就有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要求。我想在这方面,雷蕾的音乐比我更加有感触。

L:我反倒觉得我这次在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中做的工作是充当绿叶,用音乐把这朵经典“ 红花 ”托起来。尤其是以前电影中那些让观众们感到非常亲切的经典老歌,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而恰恰也是这些歌曲对观众们的深刻影响,成了这部歌剧创作的大难点。因为我希望将电影中经典的六首曲目保持原状,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演唱电影歌曲的话,热爱歌剧的观众肯定不会满意。我很明确我们要做的是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而不是电影歌曲的串烧。这就不得不要求我在创作里增加歌剧的构思,从歌剧的声乐表现力来满足歌剧观众的审美。但在电影音乐的框架下来创作音乐是很困难的。像《冰山上的雪莲》这首对唱曲,它本身并不长,四段歌词完全是同一个曲调。我就在第三段和第四段后面做了一些展开,在原来对唱上加了二重唱。并且在后面加入了对未来的憧憬等唱段,在整个情绪上递进了一个台阶,但是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原歌曲旋律的基础上。

Y:我当时考虑如何从剧本文字上来表现异域风情,后来发现无论是音乐还是舞台空间,都可以很好地表现异域风情,但是文字方面却很难喧宾夺主,毕竟歌剧是音乐的艺术。但这次歌剧制作,不仅是音乐的传承,还是情感的传承。如果从人物和剧情来说的话,我个人偏重于对爱情的赞颂。当然在这部剧中英雄主义的奉献精神、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些地方,包括歌词、剧情上,我会特别注意如何强调和表现出来。

L:接到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音乐邀约,初想觉得不难,因为《冰山上的来客》故事情节、主题音乐都是成熟的,但提笔后却有许许多多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剧中六首观众们非常熟悉的老歌。歌曲和歌剧的音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歌曲本身的戏剧性并不强,而在歌剧中却又需要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所以在创作时,需要找到戏剧性和音乐的平衡及契合点。用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推动矛盾的激化。

图片

(摄/王小京)

汉语言声调写歌剧是一大挑战

Y:我觉得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用西洋歌剧来表现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比如如何用宣叙调、咏叹调与中国的语言、台词交流相结合。咏叹调还比较好理解,因为它是比较抒情的,适用于人物内心独白的场合。但是宣叙调则不同,这种类似于朗诵的曲调着重的是人物的交流。如果很多观众抱着听歌的目的去欣赏歌剧的话,会不习惯宣叙调的表现手法,因为它没有抒情的满足感。所以很多用中国语言表现的宣叙调在表演时会出现一些笑场,但《冰山上的来客》好像在宣叙调上的处理还算到位。

L:其实说到宣叙调,这是我们目前用西洋歌剧形式创作中国题材歌剧的一个难点。汉语言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这和西洋歌剧歌唱起来只有平声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将汉语和歌剧旋律相结合起来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倒字。结合以前的经验,我这次在音乐的创作上采取先把整个音乐写出来,然后在旋律的基础上把角色的平常对话交流用宣叙调在音乐中呈现出来的方式。因为符合一段情绪的音乐,和周围的场景都很融合,这样将宣叙调融入进来就保证了整个音乐的完整性。我觉得我的这个尝试观众是接受认可的。

Y:我个人比较喜欢一班长和阿米尔巡逻上山前的那一段宣叙调的对唱。一班长问阿米尔心里有什么感觉,阿米尔唱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够在那个最高的哨岗上为祖国放哨。但是,我的心里还有些乱。”一班长唱道:“我说不出安慰的话,但我知道高原上的男人啊,一定有最广阔的胸怀。”这一段对话实际上两个人都是用声乐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的。这样既完成了戏剧的演绎也展现了音乐魅力。我觉得这种在宣叙调上的探索对于中国歌剧的创作很有必要。

图片

(摄/王小京)

L:我一直在考虑如何保证两个小时的歌剧音乐和原来的电影歌曲风格统一。所以我坐在钢琴前创作时,先把自己完全浸润在原来的新疆风格音乐中,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很自然,和原来的电影音乐风格非常吻合。当然我也会去找到一些新的戏剧冲突点,想办法用音乐的形式书写出来。比如在我写到杨排长对卡拉的怀念之情时,我深深地被那种战友之情打动,一边流着泪水一边弹着琴完成了咏叹调《卡拉,你在哪里》的创作。卡拉牺牲在了境外,而他的遗体却没有回到祖国,谁也不知道他最后在哪里牺牲。可是我们的情报却送了回来,帮助我们取得了胜利,这和他的牺牲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卡拉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 

Y:卡拉这个角色在写作过程中很意外,为了在两个小时的歌剧中有最完美的呈现,我们需要对剧情做大量的精简。经过各种讨论,我将二班长等角色进行了精简,甚至还删去了一个反面人物。曾经我们也想过是不是要把卡拉这个角色精简掉,但是就可惜了卡拉和古兰丹姆那段《冰山上的雪莲》的经典对唱。何况卡拉作为塔吉克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和一班长这样的汉族战士还有不同的意义,我非常重视他的角色塑造。

L:所以我在他告别杨排长时加了一段《卡拉之歌》。

Y:《卡拉之歌》这段短歌非常动听。除开咏叹调和宣叙调,还有一种形式叫短歌。它既不是台词的对话交流,也并非咏叹调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它也具有抒情性,还有人物内心的表现。剧中很多短歌都非常关键。我认为这类短歌的创作在中国歌剧创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对于一些音乐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些比较简单优美的旋律。而对歌唱家来说,除了大段的咏叹调之外,也需要有一些简短的独唱,这样也有利于歌剧唱段的传播。

图片
(摄/甘源)

从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的空间展示

S:其实这次创作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在歌剧的形式里得到了延伸,并且感觉浑然一体。尤其是第一幕,大幕拉开时的一曲合唱《冰山序幕》铺垫了全剧发生的背景。“太阳升起,月亮落下”这些新词新句写得特别好,描绘出了帕米尔高原上,勤劳善良塔吉克百姓的生活苦乐。

C:我觉得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只是这次表现的是新疆的故事。而我更在乎的是故事的表现形式以及提供给观众们的艺术感觉。这次我们用歌剧的形式来表现,但这个歌剧却不能脱离雷振邦先生原来那六首深入人心的歌曲,甚至不能脱离电影中经典的台词。比如那句经典的台词“阿米尔,冲!”,第一天彩排完就有人给我反应说:“导演,这个'阿米尔,冲!’不过瘾啊,要大声说。”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观众还能在一句台词上给我们提意见,觉得我们不够强烈,可见这部电影对人们的影响之深。但是电影艺术和空间艺术不一样,电影中阿米尔是特写,大近景让人记忆深刻。那么在歌剧中怎么处理呢?我们的演员在歌剧舞台14米的台口边上说的一句“阿米尔,冲!”,怎么能让观众得到一个特写的满足呢?我觉得还是仰仗舞台上的那座冰山。

S:《冰山上的来客》是一个中国题材的故事,所以在舞台上我最想保持的实际上是整个视觉空间里的诗意,且它必须是中国人的诗意。将西洋歌剧和中国人的诗意相结合,在结合了中国传统造型的写意精神之后,加入中国绘画在空间处理上散点透视的方式。因为散点透视能够很自然地产生辽阔空间的感觉,而这正是我们《冰山上的来客》歌剧舞台上需要的。

C:电影变身歌剧,人们恐怕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影里有很多写实的东西,但是我们排的时候却没有按照写实的概念。我们以之前的电影作为参照,而又要躲开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从电影到歌剧舞台,《冰山上的来客》发生了写实到象征手法的转变,而其中许多灵感都来源于电影中的那首经典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第三句的歌词就是“她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所以歌词中的这个象征就给了我和空间艺术家们一个种子,就是一定要用象征的手法。《冰山上的来客》中有四个关键的象征意象,找到这些意象我非常兴奋。水晶般的冰山象征着圣洁,山间翱翔的雄鹰象征着勇敢的塔吉克人,帕米尔红花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而挺拔的白杨树则象征着坚守在冰山脚下的战士们。

S:象征着纯洁友谊与爱情的帕米尔红花,演出中也以富有浪漫主义的特别方式出现在真古兰丹姆和阿米尔重逢的一幕。不仅由多媒体在舞台背景投映出鲜艳的红花,舞台地面上一簇簇娇艳的红花也从台侧渐渐生长而出,一直延伸到舞台中央。

图片
(摄/王小京)

C:电影是面的艺术,歌剧是空间的艺术,这两者无法比较。如何把银幕形象变成空间的审美,这让我费尽心思。电影可以用蒙太奇等手法,我们在歌剧舞台上就要依靠表演把人物的感情、心理空间表达出来,使得整体的呈现更加立体。我排练的时候站在冰山上的最高处往下看,又往观众席看了看,我觉得冰山这个方平台的结构做得很好。而当我坐在观众席上看时,又感觉这是很深远的一座山。我觉得这次舞台设计的成功与材料有很大关系。

S:这次冰山的材料是由特殊装置材料玻璃布搭建的。这是一种新的科学材料,是不可分解的非自然的一种物质。这种多褶皱的装置材料吊装在舞台上之后,会由于重力作用顿时呈现硬实的质感并形成棱角,在灯光和多媒体的配合下像极了积雪成冰的山体,晶莹剔透中散发出丝丝庄严圣洁的光芒。配合不同场景的需要,这座冰山还可以改变高低位置,在第三幕暴风雪一场中,一班长和阿米尔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已经冻僵,但仍坚守在冰峰哨卡,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漫天大雪、狂风呼啸,雪崩铺天盖地,现场感受相当令人震撼。我想这也是歌剧舞台上观众能体会到的独特享受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