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我篮有虾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三国名将邓艾,人生起伏颇大,尤其是他的巅峰期十分短暂仿若暗夜流星,转瞬即逝。爬得高摔得狠,是邓艾悲惨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他奇袭得手,名垂青史,却最终死于自己的部下之手。

有人将邓艾之死归咎于钟会,认为是钟会的嫉妒和陷害,才令邓艾落得个凄惨的结局。邓艾之死固然与钟会有关,但这毕竟只是直接原因,关于邓艾的死,其实还有深层的原因,他的死亡背后,究竟还有哪些牵扯,他的死又给后世怎样的警示呢?

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邓艾之死

公元264年,立下攻灭蜀国奇功的邓艾,转眼就被关进了槛车。从功高震主的功臣到阶下囚,邓艾的人生在这一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

诏书槛车徵艾。

邓艾虽然蒙受不白之冤,被钟会陷害,导致司马昭对邓艾不满,被监军卫瓘捉拿以后,押送京都。但此事其实尚有转圜余地,待邓艾抵达京都,与司马昭见面以后,若能如实相报,并非没有机会活下来。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遗憾的是,钟会才是那个真正背叛了魏国之人邓艾失去兵权以后,钟会身为军中主帅、司马昭的心腹,一人独掌魏军、蜀军共20余万,具备了据守蜀汉,与魏国分庭抗礼的筹码。

钟会野心不小,打算联合姜维,反攻魏国,从而一统天下。可惜的是,钟会刻薄寡恩,虽然是军中主将,却在军中的威信不足,全靠着行军途中借故杀了许褚之子许仪,这才震慑了三军。

此刻,听闻钟会欲谋反,军中大多数将领均不愿意跟从他。一来钟会在军中不得人心,二来魏国将士大多都不愿意抛弃在魏国的妻儿父母。姜维劝他将这些不愿意跟随的将领杀掉,他却犹豫再三,导致走漏风声,被获救的将领们一拥而上,击杀于蜀宫之中。

钟会是陷害邓艾的主谋,如今邓艾在押送京都的途中,而钟会却身死于成都。按理说,随着钟会被杀,邓艾活下来的希望应该大增,但世事难料,正因为钟会被杀,邓艾才有了不得不死的理由。不希望邓艾活下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监军卫瓘。

钟会死后,成都城内魏军大乱,监军卫瓘颇费了一些时日,这才控制住局势。但此时他依然有一个心结,正是被押往京都的邓艾。此前钟会诬陷邓艾谋反,监军卫瓘未能独善其身,牵涉其中。若是邓艾得以面见司马昭,一旦真相大白,卫瓘难逃一死。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护军田续,奉监军卫瓘之命,率兵连夜追赶邓艾,在绵竹追上邓艾后,直接将邓艾父子斩杀。为了防止邓艾后人复仇,邓艾其余的儿子全都被杀,族人也都被流放到了西域。至此,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邓艾,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邓艾被杀的深层原因

邓艾遭到钟会诬陷,又被卫瓘追杀,这中间难道没有任何一个环节给邓艾留下生机吗?其实是有机会活下去的,这个机会就在护军田续身上。

护军田续在伐蜀期间,在邓艾的手下做事,是邓艾的下属。如果卫瓘派田续去杀邓艾的时候,田续放邓艾一条生路,让他回到京都面见司马昭,说不定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可惜,田续并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果断出手斩杀了邓艾。

田续为何不念邓艾与他之间的从属之情,而选择了听从卫瓘的命令,斩杀邓艾?这就不得不提到邓艾之死的第一个深层原因:“自私”。

邓艾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胸怀远大志向,可惜时运不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直到司马懿重用他,才得到施展拳脚的机会。此后,邓艾成为司马懿的心腹,对司马家忠心耿耿,随着他不断的立功,地位得到飞速提升,逐渐成为朝中的重臣。

但邓艾这个人有一个缺点,他因为半生蹉跎,以至于太向往成功,得到率军伐蜀的机会以后,就想利用这次机会扬名立万,名垂青史。由于伐蜀的大军主将是钟会,邓艾只能率领偏师,在钟会大军的侧翼向成都进攻。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蜀道之难,世人皆知,钟会率大军夺得汉中以后,与姜维交战于剑阁,由于剑阁易守难攻,钟会攻势受阻,逐渐产生了退意。毕竟此次远征已经攻取汉中,可谓战果丰厚,若是此时班师回朝,那也是“凯旋”。

但这个时候,邓艾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兵行险着,奇袭成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立下了不世之功,令钟会夺取汉中的功劳,相比之下就显得不那么光彩了。

邓艾为何能奇袭成功,因为他选择的行军路线太过凶险,蜀军并未对此路设重兵防守。不过,邓艾能够获得成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尤其是他手下的将士们,此行堪称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为了达到奇袭的效果,邓艾为了立下奇功,他命令手下将士们滚落悬崖,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然而,此举万分凶险,一些将士对邓艾的命令很反感,不愿意执行这个让自己送命的军令,田续就是其中之一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田续遭到邓艾痛斥后,虽然被迫执行了命令,但心中对邓艾却非常不满。将士们其实都明白,邓艾为了建立奇功,将他们视为了垫脚石。但此举成功以后,毕竟诸位将士都会受到封赏,也还算能够接受。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结果,邓艾接下来又做了一件令将士们寒心的事情,彻底与手底下的将士们结了怨。邓艾在取得胜利以后,利用蜀军和魏军将士的遗骸,建了一座“京观”。一来想借此震慑蜀军,二来是想表彰自己的功绩。

邓艾的自私和残暴,令他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征战的将士们,最在乎的人就是自己的袍泽。征战沙场不怕战死,但遗体被用于建造“京观”,此举太过狠毒了。彼时的邓艾看似风光,其实早已失了军心。

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

钟会与卫瓘诬陷邓艾,在成都捉拿邓艾父子时,邓艾手下的将士无人阻拦,甚至还帮忙去捉拿邓艾父子。这也是卫瓘派田续去杀邓艾时,田续为何没有手下留情,因为自私的邓艾,命田续滚落悬崖时,也未曾留情。

除此之外,邓艾之死还有第二个深层原因:“狂妄”。

邓艾发迹于司马懿的提拔和司马师的器重,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对邓艾依然尊重,但邓艾却没给司马昭足够的尊重,虽然他自己不知道,但他当时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对司马家唯命是从的邓艾了。

曹髦是一个年轻的皇帝,他与司马昭之间的博弈始终处于下风,与当年曹操掌权,欺负汉献帝时何曾相似!但曹髦不是汉献帝,他虽然不是司马昭的对手,却勇于与司马昭一搏,他不怕死,更怕生得没有尊严。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遗憾的是,曹髦最终还是输了,但他虽败犹荣,以自己的死,给司马昭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司马昭背负上弑君的恶名,遭到朝中大臣们的质问,一时间,局势竟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了稳住局势,司马昭决定伐蜀,一来借此转移矛盾,二来也想凭伐蜀建立军功,稳固自己的地位。

司马昭提出伐蜀的想法后,立刻遭到群臣的阻挠,他们都认为蜀汉之地易守难攻,此时不宜出兵。只有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果断站出来,力挺司马昭。在这个关键时刻,靠司马家发迹,又靠司马家身居高位的邓艾,却站到了反对司马昭出兵的一派中

邓艾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若不能得到邓艾的支持,伐蜀之事将困难重重,为了争取邓艾的支持,司马昭也不得不强忍着怒气,亲自派人去见邓艾,这才令邓艾勉强答应。

邓艾随军出征后,狂妄的态度始终未改,更是不将钟会放在眼中。他既得罪了司马昭,又得罪了钟会,在奇袭成都期间,又得罪了自己手下的将士。

屡屡获胜,令邓艾的狂妄愈发地膨胀,他甚至直接接受了刘禅的投降,还擅自封他为扶风王。不仅如此,他还为刘禅的儿子等人封了爵位,对蜀汉投降的大臣们进行讥讽,将蜀汉中人又给得罪了。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邓艾如此狂妄之举,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接受刘禅投降,还封王封爵,这些事情是他邓艾能做的吗?邓艾立下不世之功是真,但犯下了当斩的罪行也不假,若非他如此狂妄,钟会诬陷他谋反,又怎会如此顺利呢?

司马昭得知邓艾的做法后,明显十分不满,但邓艾刚刚立大功,不方便责罚,只能简单地“敲打”邓艾两句:

“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狂妄的邓艾,做事已经失了分寸,也失去了司马昭对他的信任。这也是钟会死后,卫瓘敢杀邓艾的重要原因。表面来看,邓艾之死是钟会诬陷、卫瓘灭口,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邓艾死后,他的儿子被杀,家人被流放西域,若不得到司马昭的允许,又怎么会有如此结局呢?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邓艾之死,留给后人什么警示?做人应当知恩图报,不能在羽翼丰满之后就心生骄横。身为将领,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更应该善待,绝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罔顾将士生命蜀汉之败,乃大势所趋,否则邓艾即便奇袭成都,又怎么会成功呢?他的奇袭只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