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都是错觉

 雨萌小站 2022-11-25 发布于辽宁

Nov.

25.2022

早上看了一条新闻:女子出家裸捐588万修行,其女贷款上大学,父母无人照料。

本来出家、修行、捐款都是善举,怎么落在红尘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身上却变得那么自私了呢?想来大家唾弃这种满口大爱的人,一定是因为她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没有照顾亲人的感受吧。都说养儿防老,不过没有哪对父母养孩子是真的为了给自己养老的,只是希望父子(女)、母女(子)一场,彼此多有照拂而已。我想,这位高尚的信徒一定有满怀善意的初衷,但向大众施爱的时候,也该顾及身边最基本的亲人之间的付出与关怀。如果一个人真的胸怀天下,那么他会从最基本的小事开始完善自我,而不是满口“大爱”却不顾小家,跃过属于自己最基本的付出,而走向高处挥洒热血。

不过,谈到她没有尽到作母亲与女儿的义务时,我便联想到她所信奉的宗教。虽然现如今信佛的朋友越来越多,但我却对佛教里“子欠父债、父欠子债”一说十分排斥。既然是今生事,为何要谈及前世,就像遇到坎坷便说是缘分未至一样,太过于崇尚天命只会让自己在妥协中一蹶不振,更何况是亲情中最需要相互滋养的关系了。

总之,我不信善缘孽缘那一套,我相信自己的感受,从一段关系里感受到的爱,就像一片荷塘上空升腾的云雨,必然会回落到滋润它的土地上。我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温情,也会成为我们性格里的一部分,最终成为我们在父母年迈时,与之相处的和睦之源。

今早和妈妈聊天,她说因为疫情家里管控很严,小区也禁止进出了,她说自己很担心姥姥家的情况,怕小区被封后做饭的阿姨来不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给家里人做饭的情景,家里人多,姥姥也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那时候她从没说过要雇人帮忙,都是亲力亲为照顾晚辈。如今身边的儿女也成了奶奶和姥姥,周转在小孩子与父母之间,雨露滋润仍带着当年熟悉的味道。但很明显能感受到,我们在家庭里的奉献,开口是向下的,这也是生命繁衍最终呈现的结果吧。

虽然自古有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但我想如果以防老的初衷去教化晚辈,晚辈从父母那里延续到的也是利己的思想,这样长大后不仅不会感恩,还会带着目的对待世间万物,就像裸捐出家的那位女信徒一般,牺牲着身边人的利益去实现自己所谓的“大爱”。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并不在未来,而在当下的一分一秒,当我们专注于施肥灌溉的时候,自有一份硕果累累的未来。

或许,养儿防老并不意味着养儿的初衷便是防老,而是一种因果关系,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解释。人食五谷,积谷防饥来自千百年来对大地的敬畏之心,虽然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有着末端苍老的执念,像敬畏土地那样,敬畏着那段银发时光,但是内心的恐惧却不能成为眼下“屯粮”的初衷,因为对抗恐惧的方式不是“屯”,而是“种”。如果想让儿女善待年老的你,那么你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对他们付出,而是先善待自己的父母,将爱意回馈。

当我站在中年人的位置去考虑儿女与父母之前的平衡,觉得很多人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向下的拉扯中,可实际上当亲人间的恩情是回报大于付出的时候,才能培养出家庭里的感恩之心。有时候我们对待子女,有着看待新生命的仰角,觉得他们的人生是自己的延伸,因此付出自然无法衡量,但面对父母苍老的容颜,却只剩下感怀和无奈了。不过,正是因为父母的年华老去,才让我们在生命的跌宕间懂得了珍惜。

延续着自古以来的孝字优先,这份平衡自然会在回报的情愫里达到圆满。在各种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时代里,我想真正的“法力”来自于对长辈的善意。万般佛法参透生死,不及一念反哺之心,相信生命真正能传承的信仰,永远来自于我们对生命诞生之源的伺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