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眼目睹开国大典上的珍贵文物

 昵称69584090 2022-11-25 发布于海南

国庆期间,我们来到位于香山脚下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大型展览

展览中,我们见到了不少珍贵的革命文物。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开国大典上的珍贵文物。

首先来看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红灯笼,这是香山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悬挂着的8个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

1949年9月,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此时的天安门城楼仍急需修缮,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主题,需要重新设计。

周恩来总理在大红灯笼的设计图纸上用铅笔批示“同意”,后面签署了一个“周”字。

新设计出的红灯笼直径接近3米,钟灵开玩笑说:“这灯笼做出来,在里面可以蹲坐三四个人打扑克!”灯笼之大史无前例,制作难度不可预料,制作完成后运输也是难题。所以制作现场放到了天安门城楼现场。  

开国大典前几天,周恩来亲临天安门城楼检查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扎制8个大红灯笼的工程已接近尾声,周恩来亲切地与制作工人尹作滨握手,勉励尹作滨和徒弟一定要把这项重要工作干好。

8个大红灯笼终于如期做好,每个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每个重约80公斤,外罩红纱,体量巨大,饱满圆润,骨架以铁棍和竹片做成,坚挺结实,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

当时没有先进的吊装设备,工作人员把灯笼一步步地抬到了大殿前的指定位置,再通过梯子才把它们升起来,最后竟然是用抬轿子的方式,才把这八盏大红灯笼挂到了十根廊柱之间上方大梁的位置。

这8个大灯笼是当年中国最大的灯笼,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灯笼,见证了一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浴火重生,开创新纪元。

这8个大灯笼一直到1994年宣告退役,被折叠式新型灯笼所代替。

我们再来介绍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举手表决,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旗方案公布后,距开国大典仅剩不到4天时间。

9月29日上午,在国营永茂实业公司工作的宋树信,接到北京市委下达的制作国旗任务。由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不到印制大幅面国旗的要求,只能够采用手工缝制。宋树信跑遍了多家布料店后,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一个地下库房里找到面料、颜色和质地都适合做旗面的红绸,以及做五角星用的黄绸缎。黄绸缎一尺多宽,做大五角星的长度不够,所以必须要接一个角尖。上级了解到实际情况,经过讨论允许拼接。

找到面料后,宋树信一刻不敢耽搁,赶紧拿到西单一家缝纫社,工人们一起连夜缝制国旗。

历时一天一夜,9月30日下午1点,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诞生了;是用5幅红绸子拼接轧制而成,黄星采用黄色缎子。我们仔细看,国旗上现在还可隐约见到拼接缝的痕迹。

10月1日凌晨,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送交开国大典筹备处。
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以庄重响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现在咱们来介绍开国大典的“九头鸟”喇叭。

当时国内还没有无线传输技术,城楼上的声音只能通过喇叭扩音,再通过电台的收音装置传到全国。天安门广场面积太大,再加上开国大典当天广场上有30万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够。

最后选择了“九头鸟”喇叭,输出功率有500瓦,配九个喇叭装在一起,分成三排,一排三个。

为保险起见,典礼准备了4个话筒。其中有菱形话筒,在主席台中央安设了灵敏度较高的大理石炭质话筒;在城楼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安装了两组“九头鸟”喇叭。

10月1日,中国人民广播史上开启第一次实况转播,尽管当时的扩音设备十分简陋,但还是成功将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响亮地传播出去,传遍大江南北,传遍全世界。

现在咱们来介绍开国大典的礼炮。

开国大典上,在升国旗、奏国歌的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按照国际惯例,重大典礼最高的礼仪是鸣礼炮21响,为什么新中国开国大典要鸣28响,各种猜测纷纷出现。

事实上,“54”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45个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邀人士,“28”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28年。

“鸣放礼炮”是庆祝大典的重要程序之一,阅兵指挥部决定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建一支礼炮队。礼炮选定的是缴获日军的山炮,口径75毫米,列开全长4000毫米,辙距1100毫米,共108门,分为两组,每组54门。

大典时,礼炮坐北向南,在天安门东长安街南侧一字排开,为了保证发发打响,对每一发炮弹都要严格检查和擦拭,对底火部位检查更加仔细。

那时候国内的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百废待兴的工业还不能生产礼炮和炮弹,因此只能向苏联老大哥求助。面对中国人民的请求,苏方欣然答应下来。

苏联专门制造的礼炮炮弹是,没有弹头,是用木屑压制的圆柱体堵住药筒,堵齐了才能放,鸣放时后坐力较小。尽管后坐力小,发射时也要把炮的驻锄扎牢。每门礼炮有3个炮手,装填、发射、退弹壳三个动作必须在3秒钟内完成。

54门礼炮齐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这是因为毛主席按电钮升国旗、军乐队奏国歌,时间是2分5秒。在这个时间内要鸣放响礼炮,同步进行。 

54门礼炮齐鸣28响,每一响都像一门炮一样整齐,同时又凝聚了54门炮齐射的威力,威震寰宇,传遍世界,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也成为开国大典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现在要说的是西苑机场阅兵式的吉普车。

1949年3月25日,一场阅兵式在北平西苑机场举行,这是1949年举行的第一场阅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定都北京的奠基礼,也是开国典礼的重要序曲。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真、叶剑英、刘亚楼等人进行专门硏究并报中央同意,

由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步兵团、一个摩托化团、两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及英雄模范功臣代表连以上干部为受阅部队,刘亚楼任阅兵总指挥。

当天下午5时,一发银白色照明弹腾空而起,阅兵式开始了。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行人出现在西苑机场时,来自工人、农民、妇女、学生等各界代表1000余人,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毛泽东头戴军帽,身穿皮毛翻领军棉大衣,乘坐着一辆敞篷吉普车缓缓开来。

车辆所到之处,受阅部队连连发出:“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接受检阅!”“首长好!首长辛苦了!”的欢呼声。

毛泽东时而挥手致意,时而抬起右手向部队敬军礼,时而向指战员们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

检阅中,毛泽东看到随风飘扬的“塔山英雄团”战旗,感慨道:“这就是锦州战役作战的那个部队啊!”车慢慢停下,毛泽东凝视着这面血染的战旗,向战士们敬礼。  

2019年,香山革命纪念地征集到毛泽东同志西苑阅兵所用同款威利斯吉普车,并仔细对照历史图片,对20余处细节进行了改装喷漆,最后运到香山,永久陈列。

现在要说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木牌。中央人民政府木牌纵284厘米,横69.5厘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至1954年9月国务院成立的5年间,曾悬挂在北京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这里还顺带介绍一下解放军渡江战役使用的木船。
《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的第三部分“继续解放全中国”,一条长8.2米,宽2.16米的木船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这艘船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使用的木船,是展厅内最大的一件展陈物。它征集自安徽和县西梁山,这里也是渡江战役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渡江战役开始后,当听说人民解放军要渡江解放全中国时,沿江一带的老百姓都兴奋不已,积极支援前线,尤其是渔民。他们主动将自家的渔船贡献出来,并亲自担任船工,还积极为解放军介绍长江行船的经验和方法,主动教指战员练习游泳、划船等技能。

在木船的船头,用灯箱展示了一面残缺的锦旗,上面“渡江第一船”的字迹清晰可见。这面锦旗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玉华的,锦旗的一角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成为渡江战役中军民联手抗敌的重要见证。

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横渡长江。

在炮声隆隆的扬中县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挺立船头,她正奋力划桨,一心想要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船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尽快登陆,到对岸去打胜仗,解放全中国。

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老式莱卡照相机在江岸上抓拍到了这一瞬间,又以《我送亲人过大江》为题,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被永远地定格在历史记忆中。

这位身材瘦小、梳着大辫子的19岁姑娘,就是渡江支前模范颜红英。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桨摇出来的。而指挥作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正是当时在香山的中共中央。

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闭幕式后全体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外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碑文系毛泽东撰写,周恩来手书。

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说“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全体代表脱帽默哀。

毛泽东主席宣读碑文后,亲手执锹铲土,

以表崇敬先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