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梁 风骨——读《杨乐:半个世纪的进与退》

 渐新堂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脊梁  风骨

——读《杨乐:半个世纪的进与退》

渐新堂

       《中国科学报》2022年11月24日第4版《杨乐:半个世纪的进与退》一下子吸引着眼球,我一口气读完全文,急急忙忙又推荐给一些朋友。

        的确,杨乐是我们一代人的偶像!

       因为忙于俗务杂务,过去的了解太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潮起,陈景润杨乐张广厚进入了大家的关注视野,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也决心效仿,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所作为的人。

       然而,有关杨乐的情况所知甚少。

       在我利用一内部季刊刊发了某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长篇论文。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科研精神的肯定,在对其结论不置评判的前提下,写了一两千字的按语。事后,《光明日报》发表了杨乐的文章,大意为中科院数学所自从徐迟点报告文学发表后,每年都将收到几份几十份声称破解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请求审读,所里也曾经组织专家进行过审读讨论。后来发现,这些论文报告,使用的工具都不对,远远没有达到证明猜想的入门水平。因此,数学所自此以后不再接收此类文本,因为,“使用锯子刨子是制造不出航天飞船来的。”

       我登时亮了眼,太有水平了:一剑封喉,把话说得多么透彻!

       昨晚的文章阅读,更增加了对杨乐的崇敬。

       为我国成为数学大国倾注了满腔心血。不论环境坚持科研,文革期间“偷偷摸摸”坚持科研,1976唐山地震中关村整栋楼都跑出去住地震棚,而杨乐却待在楼里沉浸科研;合并四个数学所成立数学院要改革裁员时受命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担任数学院长;与丘成桐一道申请筹建召开了四年一次的数学界的“奥林匹克”2002年icm在北京召开,让中国的数学在世界舞台发出了声音!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梁啊!

       1977年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大标题中,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时年41岁。1976年邀请美国纯粹和应用数学代表团来访时组织了60多场报告会,杨乐的报告被美国同行高度赞誉,将其成果与陈景润的论证并列为国际一流。2002年icm大会接待英国的霍金夫妇,美国的威腾等,霍金到达北京呼吸困难不久恢复正常,直到活动结束后送霍金夫妇进了机场才放下了心。拒绝采访,至今网络上都没有几条杨乐的信息。采用“菲尔茨奖的标准”要求自己与学生,1978年数学所恢复招硕士生杨乐却一连好几年一个都没有招(一年的报名数多达1500人),40年来一共仅10名左右(含3名博士后)。与张广厚约定过了60岁就不要勉为其难发表科研论文。实践着“我们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