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子榨菜”成为年轻人佐餐标配,但它真的是刚需吗?|荔枝时评

 漫步之心情 2022-11-25 发布于湖南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图片1

  到了饭点儿,外卖摆上桌后先支起iPad或手机,之后再吃饭,这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用餐的“新潮流”。近来,大家又为这种“下饭”视频或音频发明了一个新名词“电子榨菜”。尽管吃饭的同时看手机一直是医生、家长强烈反对的生活习惯,但显然“电子榨菜”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佐餐标配。

  在“手机变为人体新器官”的今天,“电子榨菜”看似是新名词,但它所指涉的现实其实一点都不新奇。毕竟,如今很多人不仅就餐时习惯了看手机“下饭”,排队、上厕所、睡前——但凡有“空闲”时间,刷手机都已成为不假思索的选择。有人认为这是技术对于生活的入侵,如果说这种论断明显带有某种批判性,尚值得商榷,那么不可否认的是,手机与人的关系的确是在越来越亲密化——哪怕只是与手机“暂别”一顿饭的时间,也越来越不被“容忍”。

  单就“电子榨菜”来看,我们的确可以找到很多需要它来“佐餐”的理由。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一人户的家庭已经超过1.25亿户,在这种情况下,手机似乎更多扮演了一种“陪伴者”的角色。不仅如此,对一些自称“社恐”的年轻人来说,手机还是社交活动时避免尴尬的“救命稻草”。更升华一点看,吃饭时习惯选择“电子榨菜”,不管是出于纯粹的娱乐放松,还是为了见缝插针地“充电”,就着手机屏幕“下饭”的那半个小时,可能确实成了很多人从忙碌、焦虑的现实生活抽离出的难得的“放空”时段。

  但是,如果你已经不自觉地把享用“电子榨菜”看作是自己的“刚需”,认为真的是你“自主”选择了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幻觉。其实,与其说大家需要“电子榨菜”来“下饭”,更像是“电子榨菜”需要我们,这实际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比如,很多音频、视频博主会主动给自己的作品打上“电子榨菜”或“下饭Vlog”的标签,这就是在不断强化对受众的心理暗示;还有一些主播会特别开设饭点直播,视频的时长设计也会严格参照一般用户就餐所需要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电子榨菜”的形成,其实与视频的创作设计、传播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越来越多人就餐时离不开“电子榨菜”,或许正是一个被培养、塑造出来的“习惯”。

  当然,指出上述事实,并不是为了论证人们享用“电子榨菜”与“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相违背。我们时常依赖手机,任凭它消灭一切的无聊与“中断”,但作为掌握手机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意识。事实上,不少人已经发现,“线上化”活动越多,“暂别”手机的线下生活就越显珍贵与必要。比如,丢下手机,定期安排专属于个人的运动时间,不定期的线下社交,不受手机信息打扰的亲子时光,或者是刻意暂离手机的个人发呆,这些或许都更利于我们“找回”真正的自己,保持对充满情感的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哲人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种审视,可能是无法在手机上完成的。

  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今天的人类要彻底“逃离”手机已经变得愈发不可能。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能,我们更要倡导一种现实与线上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在手机与现实之间,我们或逃离,或回归,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自主”选择,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完全被裹挟,被塑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