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为什么我这么用功,却依然写不对?”学生的发问引我深思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小迪是班上非常用功的学生,每次我进教室的时候,就看见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前写作业,上课的时候也认真听讲,遇到问题也积极举手,他爸妈也反映,孩子回到家长就很自觉地完成作业。然而,小迪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我为此也比较纳闷,不知道原因出在哪?

这学期我们教授的是数学应用题,小迪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在课堂上虽然听懂了老师所讲的一般步骤和思维方法,但是具体运用起来又不是那么熟练。要解决应用题,首先还是得从变化多端的题目当中找到解答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应对具体题目的变化,帮助形成解答应用题的一般能力。

在一次批改作业的时候,他拿着不会的应用题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应用题听懂了,但是自己做的时候就又不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为什么我那么努力,但是成绩却反而没有其他同学那样棒哪?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得高分,我要费好大劲努力学习才勉强能考过及格线稍微往上的成绩,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听了这两个问题,沉思了一会儿,我先给小迪递上一杯热水,让他先喝水,接着我就开始给他讲我们应该如何解答应用题。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关键还是在于思路和方法,要明白数学应用题的基本关系,把握好数学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具体上又要根据题目具体变通,从而更为扎实地运用。”小迪你看,这道应用题是典型应用题中的一种,我们称为归一问题,在解题时先要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我们具体来看……“

解决完这个应用题后,针对小迪的第二个问题,我对小迪说:”小迪,你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成绩会怎么样呢?“小迪若有所思地顿了几秒,然后说:”不努力,可能连及格都不行。“我于是笑着说:”对呀,小迪,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很用功,我们要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但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就完全没有希望,你明白吗?“

当我讲完这话后,我看见小迪眼角闪出了非同寻常的神采,小迪好像悟到了什么,我于是接着说:”我们人一生其实最为重要的是享受过程,当然学习方面也要注重实际的一个效果,但是这并不否定过程的重要。你学习真的很努力,很用功,这些我们老师、家长、同学都看在眼里。但是为什么自己却没有别人那么优秀呢?我们班的小雅、大冰、王峰他们几个成天都在玩,作业不好好做,但是成绩就能名列前茅,这是为什么呢?“

我接着说:”学习最为重要的是自己有收获,自己有成长,有比以前更好,要跟自己比,这样心态就会平衡、平和得多,而不会有怨恨。但是也要通过别人来找出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别人也就相当于一面镜子,自己不能发觉的问题,可以通过别人映照出来。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首先方向要正确,方法要对,方式要适合,学习无非就是预习、复习、作业的一个循环往复过程,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思考,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输入与输出相表里,输入是里,输出就是表,既要有输入,也要有输出,这就是一个表里相依的过程,不断向前推进。“

最后我总结道:”小迪,也许你长大以后不会用到数学,但是你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校学习还会受数学的折磨,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不管结果怎么样,要多向我问问题,我们尽力,一定不负我们的辛苦和努力!”

我们孩子写作文,常常用“时光如梭、岁月不居”这样的句子,转眼间入行已经十几年了。在面对各种问题孩子的时候,从最初的手足无措,毫无经验,到现在的驾轻就熟,对于我而言本身也是一个成长。看着孩子一茬茬青葱一般长大,我也顿生感触。对于一些孩子的问题,是很综合性的,我也做过无数次家访,去实际了解孩子的具体家庭环境,也在网上淘过很多课,不管是专家、名师,还是书本,都在学习。我最大的一个感受便是,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没有圆满,大多都有一些缺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或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些“经验之谈”吧。

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虽然说这一句话的时候,自己心还是不免“咯噔”一下,有些局促,但是还是列为我的第一条,也是引起我的重视。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制度的问题,我们的制度没有问题,我听到过很多老师同行都在抱怨制度不公,要调整,要改革什么的。其实,作为基层老师,这些大的方向性问题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关键还是我们自己要凭良心做事,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既然甚为教师,就要尽到教师的责任,好好把课上好,我们不能保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我们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不说好话,说妥当话

因为随着我们对教育的关注,我们也越发感觉到,教育的一种思潮,那就是要赞美和表扬孩子。其实这些都要适度,不能过,不能动不动就表扬,如果孩子要表扬,要赞美,他才觉得有价值,那么那样的人生也是很悲惨的。这就好比一个歌星,他要唱歌,就唱歌,不一定要台下的掌声怎么样,如果光是活在别人的掌声里,才能有价值,把希望寄托于他人。那么有一天,人家不听他的歌了,台下没有掌声了,他岂不是要抑郁自杀?

孩子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是实在的,而不是形式上的。要注重孩子内心的成长,这远大于其他,如果我们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对孩子内心的期许,我们的学习必将是心与心的撼动,孩子体验的更是生命的成长,通过知识的灌溉,滋养的是生命之花,这才是我们说妥当话的缘由所在。

所谓妥当话,就是既不夸大事实,也不隐瞒真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孩子要赞美也可以,要批评也可以,态度要温和,虽然我们常常讲“理直气壮”,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老师常常会理直气壮,一顿猛批,但这也不太好,不怎么受欢迎,感觉过于不留情面。如果我们把“理直气壮”改为“理直气和”,这样效果会不会好一些呢?

多与学生的父母沟通

孩子的教育最为根本的是家庭,是这种最为本质的教育,我们常说“家庭教育是上流,是源头。”如果我们能从源头抓起,那么孩子的学习、成长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得多,从孩子的父母入手,从那里做工作,孩子的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

最了解孩子的还是父母,我们老师要多和父母进行交流,及时反应孩子学校的情况,出现异常的现象,要让他家长知道,他父母会给我们老师提供很多的线索,从而一起化解孩子人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

多些耐心,少些急躁

教育是一门艺术,就好比种花培草一般,真正高妙的园艺师不承认自己是在种花培草,人家会疑问,“我明明看他是在种花的,为什么没有。”园艺师会感觉好笑,我没有做这些事呢,明明是花自己在开、草自己在长,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顺应自然,做一些自然的事罢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医生开药方,他也只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所开出的一个药方,至于病人最后会怎么样,那也不是医生的事,病人好了也是病人自己好的,坏了也是病人自己坏的,跟他这个医生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我们老师也有这样的心态,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做得好与不好都不要太在意,而是顺其自然、尽自己的本分,我想整个教学生活都会和谐得多。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谢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