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用心?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接着上一篇写,用心其实就是《大学》里的“正心”,正心有好几个层面,曾子对“正心”有单独的解释,我把正心的这种曾子解释扩大到对“止”上,我觉得他解读“止”的地方也是在讲“正心”。
一、止
《大学》第四章就是曾子对“止”的相关概念之解读,在解读“止”的时候,他引用了好几条。我们把它全文录下: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这里我只讲前两条,我觉得跟我要讲的“正心”,也就是“用心”关系紧密,我着重阐述。第一条讲鸟,鸟停止在该停止的地方,孔子感叹:“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这是以自然之物为喻,讲的却是人的道理。第二条讲文王一代圣王的恭敬圣光的美德,接着下面具体讲了五种不同的具体情况。
这些都是我们引以深思的地方,从鸟到人,从圣王到社会、到家庭,各个方面都涵盖了”止“的含义。
这里的“止”,就和我们要说的“正心”、“用心”很有关系。“正”是什么?正就是有所畏惧,有所戒慎,有所忌惮,有所敬畏,有所知止,有所收敛,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关键之所在,“知其所止”。
心何以正?是因为有所戒惧才正,有所敬畏才正,有所“止”才敬,才自度量力,才能敬慎不败。无法止,不能止,不知止,又何来敬呢?从“止”到“敬”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心有敬畏心、恭敬心便能够逐渐正,人心因为有止的意思,因为有敬畏心、恭敬心在内,才能最终做到正其心。
正的关键就在止,在恭敬、敬畏。这是一个基本结论。
二、敬
《格言联璧》上有这样一句话“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止”字,从“止”里面我们学到了“收放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让我们的心在自己的腔子里,在自己身上,不要让心去逐物,不要心为物役,要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这便是“收吾本心”的真实含义。
我们同时又看到曾国藩修身每日必修十二课的第一课:“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我们可以看到这句“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便是从《格言联璧》里化出来的。这也不就是“敬”吗?
我们明白“收放心”要“知止”,也就是要知道适可而止,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要一直沉湎于外物,不要一直被物牵着走,那样你就止不住,就停不下来,精力就这样毫无意义白白耗费掉了,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所以要“知其所止”,让心慢慢沉淀下来,也就能够“知止而后有定”,接着就是“定而后能静”,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养精蓄锐,养足精神,所以人要懂得收敛,不能一直外放,要注重这个层面的修养,是“用心”的第一个层面。
这里的“无事时心在腔子里”便是敬的最好体现。
三、关于用心
接着我们来说这个用心的问题,用心跟“敬”和“止”分不开,敬是恭敬、敬畏,止是“知止”,它两个是一个意思,都是“求其放心”、“收吾心”,是从不同层面说,也就是说止就是敬,敬就是止,这两个是一回事。
孔子讲“修己以敬”,这个“敬”字就是修身关键,“出门如见大宾”,“敬”就体现如此,敬除了有恭敬之心外,还有敬畏心在里面。“敬”又可和“忠”联在一起,对上的“敬”就是敬畏,对下的敬,就是慈爱。对事的“敬”就是忠,对人的“敬”也是忠,对人对事的敬也就是忠。
曾国藩在他三十三岁那年写下了修身日课十二条,此后遵照执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第一条便是这“主敬”二字,存的也就是这个“敬”字,这是从孔子那里、从儒家理学传承下来的。这个“敬”就是《易经》所说到的“敬慎不败”,存敬,自然立于不败之地,谦虚敬慎、时刻小心自然有好兆头,不会大意失荆州,傲慢滋生祸端。
这个“敬”是真正有好处的,要修养敬又该何处下手呢?从心上走,也就是在心上用力,我们网络语说的“要走心”,即是此意。“敬心”修出来了,心就正了,都是一回事。要敬,就要“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后面的一连串才能做到,都是从这个“止”开始的,也就是要“知止”才能止。止后面就定,定什么定,定的就是自己的那颗心,心定了,也就敬了,后面的“定而后能静”,那个静和这个敬也是一样,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这一连串都是敬,所以国藩要“主敬”。从“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再到“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这分明是敬的三个层面,三个视角,三个情况。因为“敬”,知道从知道从身心各方面保持这种敬,从而更利于他知止,知道收敛,知道无事时心在腔子里,不为外物所役,不逐物,从而也能够积蓄精力、能量,最终也能保持着这种“廉、俭、敬”的精神,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做到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无事”与“应事”恰好是我们生活中的两种状态,他的这种“修敬”的方法,或者他叫“主敬”,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我是收获良多的。总之这个“敬”,这个“止”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一个发外,一个内敛,分别从两个层面阴阳调配,相得益彰,融合无恰(不知道为甚么造这个词),两个方向都有,一内一外,齐全完备。从外向内叫止,从内向外叫敬,这样是一个完整、周全,做起来不会偏颇失衡,不会一个方向用力,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环流,源源不断,不竭动力,所以行得通。
四、《大学》修身
儒家的修身思想和方法就在《大学》中,被列为四书之首,也是又道理的。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修身,我觉得其实就是修心,阳明先生说“心为身之主”,我们这个身体主人是谁呢?还不是那个心,还不是由我们的心来发动。
修心也就是要“正心”,人本来心是正的,只是因为后天人为的夹杂不正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心给修正,回复原来的模样,这真的不容易,但是值得大家维持努力。“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因为后天的各种欲使得人的本性有迷失的可能,我们彷佛是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不明了,不清楚,因为心给蒙上了一层灰,我们要做的便是拭去那一层灰,让心恢复本来的面目。
心为什么会歪?会斜?不是它本来就是那样,是因为被各种欲所左右,原来正的就不正的,也正是因为此种情况存在,我们才需要正心,也才有了活着的价值,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要正心就要有勇气突破这层层重重,要穿越复杂后的简单,不容易啊!维持本来的那颗心,不是与这个世俗隔绝,那不是真修行,而是穿越这个繁花世界,穿过它却依然是自己的那颗心,人是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需要在人生考验中历练、升华,这才是人生自我飞升之道,也是真真切切的光明大道。
世界之所以可爱,就是它的相对性,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良知”,阳明先生说过“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就是他的四句教中的一句,我觉得这就是世界,平凡的世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平凡的人,因为凡是在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现实的人,也都是这个世界的人,是上天降我们下来修的,这些佛陀那里有很生动的描述就不再赘述了。大概意思就是,完美与圆满只存在于理想世界,我们这个世界都是不完美和不圆满的,佛陀称之为“娑婆世界”。我们都是不及格的一批,被打下凡间,来遭受经历种种,最后我们还是不要忘记回到那个地方去,不然就迷途难返,越走越远,越来越没完没了,越来越苦海无边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我们修,也就是在儒家这里,修的就是这么一个正心,我把正心称之为“用心”,我觉得用心更符合我的实际,我们生活的实际,所以我就用了“用心”这一个词。用心就是知道明了如何用心,心都能用得好,自然就正了,所以叫人要用心,主要是我自己要用心,以符合我的修身实际。
五、正心三点
儒家根本是做事的,是入世的,所以现代社会尤其实用。我的心不好,所以我做事一塌糊涂,我的心不好,所以我的人脉不通,都是心的问题,所以我那么要正心,那么要想明白怎样如何用心,更好用心,要想知道怎样才算用对心,这都是需要与方法论挂钩的。
心用对就是心正,如何做到心正?这里我们提出三点:
第一、不为物役,收放心
第二、端正心,时刻检点,不能有歪点子、邪思虑、坏念头。
第三、专注,也就是不能心不在焉。
我们因此再对照曾国藩的修身第一条: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对应第二);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对应第一),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知升(第三)。
我们还可以对三点进行总结,第一、三两点是对事,第二点主要是对人。
另外“正心”还有一些解读,主要是就曾子的解读来说,是在曾子讲(解读)“齐家”的时候说到的。以后再详细论述。还有一段就是对“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这段曾子的对“正心”的阶段,我们后续还会谈到,主要是对内容的解读,如何得出我们的这“三点”的。关键字:第九章  情绪 对己和对人;第八章 清心寡欲 欲不可纵 廉洁自律 不为物役方法。
“止于至善”是对最佳状态的“念念不忘”,是对最终目标的矢志不渝的追求,这跟我们前面讲到的穿越复杂后的简单颇为相似。不管是“止于至善”,还是“正心”(或者“用心”),都是如此这般。从心正三点我们得出心正不是自己想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实际做,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用到正心二字。一层层、一重重只是不要忘了最初的衷守就好。
穿越复杂后的简单”——铁凝。
想到了金庸先生在《连城诀》里写的一首歌,“茫茫人海里 缘来缘又去 最后只剩下我还是你 情若起了涟漪 再也难以风平浪静 每个梦都有你的痕迹 习惯了风雨 刀剑结知己 两颗心默契 窃窃私语 大雁飞入云海 再也没有它的踪影 孤独地向东还是向西 把爱意藏怀里 为了你我马不停蹄 夕阳落明月起 醒来后我是我还是我自己
这一生不就是这样吗?
还有就是,心是什么?怎么用心?最新的体会,于无心处用心,于无心处有心,这是不是跟老子的于不争处争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后记:本文引用《大学》《易经》《论语》杨军《大学》精讲等及其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