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欲望讲起,谈到中国人的“三大家”,想起“学而实习之”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中文百科

欲望就像海水,越渴求越不够,越不满足,以至于隳身殒命,岂不悲哉!

人生贪嗔痴最大属贪。贪名、贪利、贪欲,贪不够,让人最终丧失理智,变为非人。

要让自己看淡,看淡苦痛,看淡喜乐,看淡一切,平淡柔弱才得长久。不管是佛,是道,是儒,都告诉我们不要贪恋,要清心寡欲。

都有一种超脱于外的勇气、淡然和冷静。我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各个区间相通的,是互补的,是儒、释、道三者间的游离的巧妙运用,这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特性所在,是阴阳辨证的辨证。

思绪在于这种运用在于人生绝妙处境的安排,在于或进或退或守的从容。这让我体会到古人智慧的高明,或曰享受生活人生的乐趣。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是从读书生活悟道中去品味这本真的精彩,是生命的欢歌,也是日常琐碎背后的永恒意义。

不是去追求终极所在,而恰是终极回归于日常。《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道本身就是日用平常,绝非脱离实际的玄思孤诣,所谓平常是道。道不仅是道家所讲,儒家也讲,佛家也讲,是一个诸子百家都在讲的一回事。

前些年读王阳明《传习录》,记得一句“《大学》诚意,《中庸》诚身”之学,那么《传习录》则为诚心之学。我们古代儒家经典讲的就是一个“诚”字。《中庸》说诚也说得至为精彩——“不诚无物”“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天知道也”等等。

提到“明诚”我想到了大溪沟街道的曾家岩小学,据了解,曾家岩小学建于1905年的明诚学堂,从漫长发展历程中提炼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大多数人不知道,在海峡另一边的台湾高雄,还有一所与当初明诚学堂一脉相承的明诚中学,并认曾家岩小学为“母校”。两校间的频繁交往让“明诚精神”深刻地影响更多学子。

随着新文化冲刷旧的文化,我其实也在想,我们为了融入西方现代化,确实丧失掉了自身很多优秀深厚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原本是深刻于我们骨子里的,却因为教育中、生活中的忽略和遗失,而变得渐行渐远,最终我们的记忆也逐渐模糊,对待这些文化基因就感到陌生的熟悉或熟悉的陌生了。

在中国传统经典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用现代语来说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虽非孔子本人所写,但却集中展现了孔子其人的思想言论和主张,也就成了儒家一脉的渊薮。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人思想的主流都是与《论语》这本书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还在继续影响着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又具有世界意义。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三位大思想家开创的三派在中国大地上神奇地开花结果,蔚然壮观。孔子和老子讨论的是现世的世界,释迦摩尼却将目光转向了来世的世界、过去的世界。两者本是相互补充,是并行不悖,恰好印证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完备性。

梁漱溟谈到文化的时候说到,西方文化对外用力过猛,印度文化对内极致追求,中国文化则调和二者居其中,是目前阶段最合适的。

如果说来分析儒、道、释三者的关系,儒就是积极入世,道则也是一种入世,只不过是消极,是对现世人类的一种反动,却也是旨在入世,在肯定现世,只不过是用另一种不同于儒家或者说恰反于儒家的方式在做着入世的事情。而在佛家那里,却成了彻彻底底、究究竟竟的反动,是彻头彻尾不留余地把现世给否定了,不留一丝余地,不存一丝念想,是反动的反动,即是说在老子反动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反动,是双重反动,程度更加深了。

研究此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去理解这三层境界,去了解这三家我们中国人思想主流体系的演变状态,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早在公元1203年就已经灭亡了的佛教为何却在中国生根发芽,注入并形成构建出了中国主流文化,成为三派之一了。

因为我们有儒家和道家的铺垫,也就是打前站,特别是道家的反动为基础,进而外传的佛家思想就能很好地和我们本土文化接洽融合起来,能够为我们所快速接受,能够形成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文化,就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三派缘何会如此演进,缘何会如此和谐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

浪漫的中国人,懂生活,懂人生,缺的是能懂自然科学,缺的是西方的物质研究。

这也算是我对于我们中国人思想的一个简单剖析,算不得什么新发现,也是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古典文明经典的人的一个交流、探讨,不具备任何学术价值,也谈不上那个高度来,都只是自家的一些体会,也就是“一家之言”吧。

我们小民没事的时候的谈资。我研究这些东西对于我的现实有什么帮助呢?目前来说还没有,我照样很多问题看不明白,很多人不好相处,很多话不会说,想来还是这些太远离我们现实了,这些高大上的大部头,这些经典,这些好的思想文化,我其实不希望它们曲高和寡,其实它们离我们生活、人生很近,是我领悟、学习、修为上的不够,不代表经典本身没用;有人就用得好,有提升,而我却要慢很多,没能有效利用起来,这是我一大失职,也是跑偏了!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颜回听了孔子的“四勿”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可见这里的“习”是指去习用,是学了之后的实践运用,是去落实在行动上、生活中、工作处理当中。“学而不习”是我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同时“学而习”也不对,是要“学而时习”,要随着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这个“时”也很关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