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 从1964年到现在,光阴倏变,人事更迭。50余年的时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短短一瞬,对于我们站立的土地而言,三线建设带来的山乡巨变远远超越了时限,对于历史的亲历者而言,更是镌刻青春的美好回忆。 同众多年轻后辈相比,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趁历史亲历者还未成为历史之前,聆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儿,本身就是一件幸运和愉快的事情。回望来路,遇见的人,听到的故事,不免被深深打动,甚或热泪盈眶。无论是远涉崇山支援三线,还是吃干咸菜苞谷球球披破棉袄以求温饱,抑或是为按时完成任务瓢泼大雨中奋战,甚至是扎根三线“愿把他乡作故乡”。所有的选择,并非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并不是源于对高官厚禄的追求,而仅仅出自于无愧于心、无愧祖国的人生信念。 谈起足球,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开国元帅贺龙,1964年的会议上,他说道:“三大球为什么一直不进步?新中国已经成立几十年了,要是搞不上去,到死都不会瞑的!”1965年,他再次组建了国家足球队。1966年,足球队参加了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夺得了亚军的好成绩,可算是为国家争了一口气。1965年,也是三线建设开始的那一年。 走进每个三线遗址,脱落的墙皮碎屑、颇有历史感的标语、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被杂物覆盖的铁轨、在风中被吹得呼呼作响的空窗……纵然此般萧条依然掩盖不了它曾经的热火朝天。 废弃的厂房和长满荒草的球场,静默地宣告着属于几代人的记忆即将画上句点。 也许,不久后这里将开发为新的旅游中心,人烟稀少的三线厂区将迎来川流不息的车流,00后的小朋友将从这里走出去开阔自己新的天地…… 岁月流转,三线建设渐成远去的背影。但那些去与留、生与死编织而成的三线建设故事,跨越了时空,长存于世间。 ![]() 转折,不是北广历史的转折,而是我的博客需要转折,因为世界杯即将开始了。 纪念北广,还有很多想要写,包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因此先忆写一篇与北广有关的足球史话: 五十年代草场大坑的北广,没有足球场。我与长春广播厂来的陈跃明等,下班后,就在工厂围墙外面的一块空地,穿着苏制的大皮鞋,练练脚头,发泄年轻人的活力。十车间材料员孙惠航家住在先农坛附近,邻居有个警察,是体育场执勤的,每逢比赛能有几张门票。这样,我有幸看到了,争夺那届世界杯出线权,中国与印尼队的比赛。张宏根中场带球突进,30米开外起脚远射,打进球门左上角(见照片)。我坐在球门后面的看台上,看到那激动人心的精彩入球!以后不时去看与苏联,南斯拉夫等国际比赛。 北广搬迁到德胜门外后,修建了小型足球场,厂兴足球兴,1962年后组织单位联赛,到1964-1965年达鼎盛时期;天津技校和大中专学校来的学生是新生主力,比较强的队有一,六车间,机动科(三车间),质检科,设计所等。我们供应科与运输队,下料车间组成一个队,大多数人没有踢过球;我安排2-3名体力好的,去缠盯一车间的前锋卢汉勤(外号卢胖子),还是抵挡不住他,向我们球门的冲击;后来我们遇到14(包装)车间弱队;我改打前锋,下料车间技术较好的刘国忠,一人镇守后方;他输送高球落到对方门前,球弹起齐胸高,在乱军中,我横身凌空一扫,踢进了对方球门,取得少有的胜利! 后来支援“三线”762厂,有不少北广足球好手,如卢汉勤,吴习章,文革,刘宝和等,加上年轻的子弟;“四号信箱”足球队当时打遍铜川市无敌手;一批年轻队员如文京生,周文学等还被抽调到陕西省青年队踢球。这北广传承过来的762厂足球,一直延伸到八九十年代,一度红火的陕广厂,也举行多年足球联赛,比赛时,职工和家属纷纷前往观看,同事给队员加油,妻子替丈夫助威,爷爷为孙子叫好,令人关注的,还是北广职工子弟为主的组成的出色的青年队。北遥公司青年队,夺得联赛冠军奖杯,我当时是这队的顾问教练。我的几个儿子也都热爱足球,每逢国家队比赛,我们都想看,也是联系父子感情的一种载体。但愿中国足球早日走出低谷,企业能否助推和发展足球,也是国家经济和足球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 2017-8 上图:中国与印尼队比赛报道,周总理到场观看 上图:张宏根精彩的进球 上图:在深圳锦绣中华偶遇年维泗夫妻 上图:与年维泗(前国家队9号前锋,足协主任)合影 上图:北遥公司足球队合影 ![]() 三线第二代人 《80年代在三线工厂举办女子足球比赛 》 文:陈荣摄影 当时这些工厂的体协都归火车头体协领导,要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比赛。由于职工可以享受铁路免票福利,所以外出比赛、交流比较便利,客观上提高了各个企业运动水平的提高。永济当时只是一个小县城,如果不进行战备,很难有铁道部属企业在这里落户,三线建设使这些落后地区得到了发展机遇。全国铁路工厂大都在大城市里, 运动员的水平一般都比较高。这样的足球比赛对普及这项运动意义重大,它使小县城的群众也开了眼界。 当时的永济电机厂还没有草坪,好像到2004年左右才建成了绿茵场?比赛时运动员只好戴上护膝以免摔伤。图为 运动员准备上场。 当时女子足球运动开展时间不长,这些运动员大都是从别的运动爱好转过来的,由于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学起来比较快。当时许多工厂招工,喜欢招一些体校的学生和有运动特长的青年,所以每个队都有一定的实力。 永济电机厂虽然在小县城里,但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职工都汇聚在这里。由于工厂由湖南株洲田心机厂包建,老职工以湖南人为主,所以建厂初期,到了厂里仿佛进了芙蓉国,以湖南话为普通话。还有许多职工从北京等地来支援建厂,带动了这个小县城科技、文化、体育的发展。当时工厂的男子足球队在运城就很有名,这个足球队可以算个“全国联队”。图为女足队员正在利用任意球打门。 这些场外的教练和运动员应该是大同工厂代表队的。大同工厂以前生产蒸汽机车,好像到1988年才全部转产新型车头。1991年,笔者到该厂参观了中国机车博物馆,见到了慈禧太后坐过的小车头。 虽然是业余比赛,但也一定要决出胜负,加时赛完了之后有点球大战。毕竟是群众比赛,此时观众都可以进场近距离欣赏铿锵玫瑰的风采。 遇到雨天,她们照旧比赛;尽管身上有了泥巴,衣服也湿了,她们在所不惜。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们都顺便参观了当地名胜——西厢记发源地“普救寺”等地,当时黄河大铁牛还没有出土,五老峰和神潭大峡谷还没有开发,现在要到永济玩的地方可就多了。这位运动员是北京二七厂的职工,这可是有革命传统的老厂,该厂许多老前辈都参加过反抗资本家剥削的“二七”大罢工。80年代,中国女足蓬勃发展,广泛的群众基础为90年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朋友们,怀念那如火如荼的年代吗? 2019-2 三线第三代人 《三线子弟的足球情怀 》 文:张智斌 说到工厂的休闲运动那就不得不提足球。陕广厂作为762厂的延续,继承了纯正的足球血脉。厂里的足球队实力也不俗,每年都会在厂子弟学校进行相应的比赛。我也不禁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的体育运动,却只有足球能让整个世界为之尖叫,为之热血沸腾呢?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道:只有足球能够最完美地模拟人们类在原始社会的狩猎,有战略、有追逐、有耐心的盘带、有相互的传球配合,然后在最后一刻,迅速爆发出全身的力量,一中命中,猎物到手,大家为之兴奋、为之怒吼...所以足球就是所有体育运动中,最接近原始人类狩猎状态的运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足球能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原因了吧? 三线第三代大多都是80、90后,而这代人大多耳熟能详的两位球员也同样是三线子弟,这两位分别是夏永伟和魏群。 1955年9月13日,出生于天津的夏永伟在11岁时,因为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从而来到了陕西兴平。 1977年全国足球联赛,陕西队经过三个阶段(4月20日至5月9日、9月25日至10月3日、10月6日至10月15日)、两个赛区(旅大赛区、天津赛区)的角逐后,以8胜3平6负,打进25球、失19球,积19分的总成绩,获得第十四名。 从成绩和数据来看,第十四名确实一般,远远无法和辽宁队、北京队、广东队、八一队等每年竞逐冠军的国内豪门相比,但陕西队中的一名球员却成为了这届比赛中的当红人物,他就是——时年21岁的夏永伟。 因为在陕西队的25个进球中,这位主力前锋一人就包办了12个,近乎总进球数的50%。天津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足球的城市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陆续爱上了足球,夏永伟也不例外。虽然到了陕西,可足球依然是他的梦想,他也像很多喜欢足球的孩子一样刻苦练球,梦想踏上绿茵场,并在1971年3月,正式进入了陕西青年队。 起初,夏永伟的位置是中后卫,可是到了成年队后,因为缺少中锋,而夏永伟的身高达到了183cm,不让他去试试的话,又该让谁来出任这个攻城拔寨的关键位置呢? 这一次试验大获成功,昔日的后防磐石顿时成了攻城利器,而且一举代表陕西队征战了三届全运会,战功赫赫,可谓是一位陕西足球永远不能遗忘的功勋球员! 当然他还有一个更加荣耀的身份,那便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国脚。 五运会陕西队合影 前排右二夏永伟 这张照片是夏永伟前去国家队报道时专门拍摄的一寸证件照 全兴时代的“魏大侠” 1997年甲A联赛,在四川全兴主场对阵天津三星的比赛中,魏群上演了帽子戏法,是中国职业联赛首位上演帽子戏法的后卫
当然这里边也包括我。 在那样一个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我们似乎并没有多么挑剔,在大屁股电视里,在足球俱乐部、足球世界、当代体育、足球报等等杂志报纸里,哪怕只是黑白的图像或者图片,都能让我们流连忘返,每一个细小的文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骑车子去咸阳体育场参加少年队试训(现在回想应该是国力少年队),结果还真有两个伙伴被选上了。95年前后因为陕广学校杨校长解散了校足球队,据说当时学校老师定义踢球的孩子是坏孩子是痞子,可这也没有磨灭我们踢球的热情,隔三差五的我们就会邀请附近厂学校的学生过来切磋,我们也踢遍了附近的学校和工厂,西橡、二针、纺机等等(其实我没有上过几次场,大多是在当球童)。因为缺乏教练和大人的监管,球场频发暴力事件,这也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回想当年,因为职业足球各种问题的出现,媒体负面炒作加剧,环境恶化,加之各地方体育局弱化对足球项目的直接管理,原有的业余体校为主体的青少年培养体制坍塌,新的职业化体制下的青少年培养体系未能有效建立;俱乐部重视一线成绩,忽视后备梯队投入。 中国足球青少年注册人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有60多万,而到2010年时已经下降到不足7000人。足球学校由最多时的4000多所,下降到20多所。 或许换句话说2002年的世界杯是中国足球的“回光返照”,在浮华背后则是青少年远离足球的现实。多么希望能再次听到2002年,那群热爱足球,内心充满着希望的足球少年们的掌声,但愿这样庆祝我们进入世界杯的掌声再次响起! 那时候,我们单纯,乐观,胜利了为你骄傲,失败了为你鼓劲。 那时候,足球远没有现在这么商业化,每个人都在为梦想而努力。 那时候,我们相信努力就会成功,都认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可以走向巅峰! 回首间,那些三线子女也已经人届中年,蹉跎忽已百年身,岁月虽然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春,但是带不走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带不走我们那颗年轻的心。说到底,90年代的足球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是因为勾起人们回忆的便是最好的年代。 致敬!我们青春的纯粹! (上图:七十年代762厂足球队获得冠军,徐雪聆提供照片) (上图:甘肃华丰厂足球队,当时各车间,各科室都参与,搞的有声有色,通过联赛选出一批球员,正式成立华丰厂足球队。教练由董海生担任,队长:沈金弟。前后队员有:谈建忠、任勇、蔡国强、王聪才、舒纪明、沈连强、殷林发、陈浩、赵勇、倪文良、高宝根、赵建平:李建伟、杨步前、计仁忠、蒲明庆、马小毛等。黄士德提供照片) (上图:七十年代762厂足球队在铜川市体育场游泳馆前的照片,李健提供照片) (上图:八十年代陕西铜川市体委带领以762厂子弟为主的铜川足球队参加宝鸡市足球比赛,此照片在宝鸡体育场拍摄,田海云提供照片) (上图:1978年7月762厂足球队在铜川体育场,老董提供照片) (上图:90年代陕广北遥足球队) (上图:90年代陕广足球队) (上图:90年代陕广二车间足球队) (上图:90年代北遥足球队夺冠合影) (上图:90年代陕广冠军青年队合影) (上图:上世纪九十年代9333厂搬入瑞昌市区,家属区边上的运动场正在进行足球赛。) (上图: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电机厂足球队) (上图:重庆电机厂足球队) (上图:重庆电机厂足球队) (上图:重庆电机厂足球队) (上图:陕西汉中洋县405聚友足球队) (上图:陕西汉中洋县405聚友足球队) 特别鸣谢 徐雪聆、黄士德、李健、田海云 ![]() ![]()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 ▽三线文化遗产 | Inform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