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荣:上世纪中学生吃饭的那些事

 故人旧事2020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上世纪中学生

吃饭的那些事

文/王小荣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8年,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9年连续增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2013129日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说,那9年增产粮食总量是1689亿斤),但人们吃饭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减产和58年盲目的大跃进,给粮食本身就紧张的中国雪上加霜,让人们吃饱肚皮的问题更加困难。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学校实行吃食堂按桌席吃饭。伙食标准各地不同。当年宜宾专区文教局下文规定的伙食标准是县城学校每月67元,农村学校56元,不得过高也不得过低。同时要求学校要注意节约,减少其它杂费支出和大力降低煤耗,把钱尽量多的用在学生饮食上,做到吃热、吃饱、吃好,菜饭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调味可口,对师生中的病号要给予照顾。中学教职员工的副食品按县(市)一级机关干部标准供应,小学按区一级机关干部的标准供应。要按照国家的副食品供应标准和种类,让师生吃足,严防贪污、克扣、多吃多占和浪费行为。
在粮食困难、学生吃食堂中,学校对学生扣饭扣粮的现象时有发生,扣饭扣粮的形式多样。如凡是病号每天只能吃六两,退粮也只能退六两。星期天不退粮,请假不到一天不退粮。请假超期无证明不退粮,即使有证明,下月不退上月的粮。没有请假回家去了,不管时间多长,一律不退粮。这些不退粮的结果就是“变相侵占了学生的供应粮”,因为学生的供应粮是按标准划拨到学校,而没有拨到学生家庭。还有“不准吃饭、扣饭”的各种规定。如没有参加劳动的不准吃饭。有的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没有做完不准离开教室,不准吃饭。当学生把作业做完时,开饭的时间早已经过了,伙食团(食堂)又以开餐时间过了为由不给学生吃饭。食堂开餐时,对没有排队、编桌席(就是没有编入8人或10人一桌)的学生也要扣饭。学生犯了错误或回家返校稍迟,也因食堂“过时不开餐”的规定,不让这些学生就餐吃饭。还有学生吃桌席分饭时不慎丢了几颗饭,食堂也会因此对该桌的学生采取集体扣饭,每人少蒸一两以示教育处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饿肚子,不分时间和地点、品种乱吃生冷东西就是经常的事,这被学校称为“乱吃风”。有的学校就采取“大搜查”来制止这种“乱吃风”。而大搜查时,则是不分品种、不分来源,如象学生吃的口粮、自己买的盐巴、家里拿来的咸菜、核桃、柑子等等,凡是可进口吃的东西都被搜查出来交食堂“充公”了,甚至有的学校连学生给家里买的煤油也被搜来交公。
办食堂是那个时代的大事。1960年宜宾专区在南溪召开全专区生活现场会,除了要求办好食堂外,会上还要求各级领导做到“四同”,克服特殊化作风,不能对学生作出变相的扣饭行为。
为搞好生产,实现农业增收,教育领域紧跟形势全面实行精减压缩,部分老师和学生被精减压缩,下放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以“充实农村劳动力”。 仅1958年春,南溪一中就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减下放了教师职员12人、工友9人,使学校人力大为紧张。
1961年宜宾专区下达的“关于生产生活和教学设备的意见”中,确定了学校要建立劳动专业队伍,办好农场的政策。文件要求,凡是5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全劳动力工人(专业队)5人,500人以下的学校可配备全劳动力工人3人。而这些专业全劳动力工人的来源,一是学校压缩属于城镇人口的人员来充当,二是从压缩的城镇学生中留下一部分。这些人员的口粮标准由国家供应,工资在农场收入内开支。农场专业人员的口粮尽可能由就近粮站拨给,生活用煤力争由当地运输部门或运输专业队伍解决,或与有关部门协作挂钩,通过换工的方法解决。学校农场的面积按人平均三至五厘的标准来确定。农场不交统购,公粮上代金,不缴粮食实物。如果土地是人民公社的,采取协商租赁的方法,付给一定的租金。生产要以高产为主,逐步过渡到“少种、高产、多收”, 农场的产量不准搞浮夸。粮食的品种要多样化,做到淡旺季有调剂,淡不缺、旺有余,让学生在旺季每人每天吃蔬菜23斤以上,淡季也不低于1.5斤。老师的标准略高于学生。在安排生产种植时,还要适当种植油料作物,解决食油问题,让学生每人每月能自给1两食油。对肉食问题,要养好猪,发展家禽家畜,要求每人每月吃上各种肉食0.5斤,逐步达到每人每月1斤的标准。
宜宾专区文教科1961116日下达了《关于本期期末学校工作安排问题的紧急通知》([61]教行字第014号),通知要求各校必须有一位党支部书记或校长负责抓食堂工作,保证每人按粮食和副食品的定量,尽可能吃好。要设法增加营养,防止贪污浪费。同时要求各校立即抓好冬季蔬菜的种植,并组织劳动力,加强中耕管理,在寒假期间指定行政一人专职负责,留下少数自愿留校的学生办好蔬菜农场,保证下期学校的蔬菜供应。对留下来参加劳动的学生,每天半日劳动半日休息,休息的时间由学生自由支配。春节前后的四天不安排劳动。除此之外,寒假期间一律不留其它学生在校参加基建劳动。
由于1960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农村许多地方发生了偷青吃青现象,为本来就大减产的农业生产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许多地方农业大减产,加重了灾情,造成有些地方连种子都没有。在南溪县委批转的县人委政法组于196098日《关于开展社会救灾救济工作意见的报告》中就说,从5911月起到608月止,全县仅肿病的发病人数就多达6万余人。60312日发病到高峰,即有1.6万余人。在这批肿病人中,就有不少教师和学生。196054日,王吉身校长在支部会上传达了专区校长会议精神后,参会人员进行讨论“狠抓高三”时,周德如老师就讲了她班上的情况,说学生中肿病的人多、月经病人多,她就“感到困难。挑水困难。星期天挑煤时,七除八除后余下的人就不多了,自己思想上就抓不到头是。因挑水太远,茄子秧也干死了”、“班上收了半箩胡豆不见了”。刘兴元说,中师一班“思想混乱,一天就病了十几个。初师一班一天有十几个病了”、“曾圣其家里是贫农。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护粮食,保卫粮食已经成为人人的职责”,农村中以前那种“偷青吃青”的行为减少了,大部分地区已经制止了偷青吃青行为,但还是有些地方仍然存在。1961415日,南溪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下发“关于立即在各中小学生中进行爱护粮食、保卫粮食教育的紧急通知”(61教行字第07号),要求全县各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爱护粮食的教育,现在“正是小春成熟季节,要发动群众爱护粮食,保卫粮食,做到颗粒归仓,确保小春丰收”。对学生中出现吃青和乱搞粮食(包括偷吃农场的蔬菜)行为,学校只能对学生做思想工作,“严禁搞辩论、批判、斗争”等。要在学校大力宣传和学习刘文学活动,学习刘文学爱护公物不怕牺牲的精神,要教育学生一是本人不损失一粒粮食,二是要监督别人,发现有盗窃粮食行为立即向管区、小队干部反映。三是同学之间要相互督促,人人发挥保卫粮食的作用。
1962年秋期起,家住农村的学生实行自带口粮上学,国家不再供应这部分学生的口粮。但由于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各地对自带粮入学的办法宣传解释不够,因此学生家长不支持。
为此,宜宾专区文教局要求各校,一是必须有一个校长或支部委员负责领导总务工作,该领导以主要精力管理学生的自带粮。学生吃粮必须由学校统一安排,不能任由学生自管自蒸。
二是各校要评定好补售粮办法。要由学生自己申请,取具公社证明交学校,结合领导掌握的情况核定。补售粮由县文教科统一掌握,平衡调剂。调剂时在校际间不采取平均主义的作法。
三是学生自带粮的标准,学校采取措施,摸清生产队分配的基本口粮,要求学生按分配的粮食种类和数量交售粮站或直接交给学校,其余部分如确实没有细粮,粗粮亦可按规定比率兼收。学生及其家长想在粗细粮上占便利,这是教育问题,不能硬卡或采取其它不妥的办法来限制。自带粮是一次带足还是分次、分期带来交清,由学生自愿,不能强求。

但在实际中,有些学校或地方不执行这一政策,要求学生按规定品种交。19631026日,宜宾专区粮食局、专区文教局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家在农村的普通中学生自带口粮品种问题的通知”(教粮联[63]字第529号),要求各普通中学学生交纳口粮的品种“应本着分啥交啥的原则,凭生产队证明为据。只要具有上述证明,粮食部门不必拒绝收纳”。其次是农村普通中学生交纳的口粮,“均由当地粮食部门收纳后按规定出据凭证或发给粮票,再由学生交给学校凭购粮。对于离校较近的社、队的学生的口粮,也可以直接交学校收纳。如果交纳给学校的品种不能直接食用者,可与粮食部门按规定比率兑换。如数量过多,可允许分批分期提取,不代收代管”。
对这些自带口粮上学的农村学生,其食用油也按自带粮处理,由学生自带,国家不给供应。但在6211月,四川省粮厅油脂局下发(62)油业字第213号通知,要求从10月起对这些学生仍按当地城镇标准供应食油。据此南溪县粮食局于11月也下发了“关于家住农村,在城市上学的中学生食油供应问题的通知”,要求县内学校根据家住农村的学生人数造具表册,核实后从10月起供应。
实行农村学生自带粮入学,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直到粮食全面放开止。在粮食紧张的年代,学生还可以带些粗杂粮到校,如红苕,由自己洗后好放在磁碗(或饭盒)中,上课前拿到食堂,食堂人员在蒸饭时统一放到饭上蒸,放学后自己到食堂拿。在90年代初,农村的学生还自带粮食到校交学校伙食团,补燃料费换成饭票,凭饭票在食堂就餐。
1965年宜宾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某校把他们“每月至少打一次晕牙祭、打两次素牙祭”的目标计划作为经验来交流。这还只是“目标计划”,拿一句成语来说还只是纸上谈兵,就成了经验交流的内容。这些让今天的人们看来总是不可思议,但当年确实如此。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