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女子服饰形制(全文)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1-25 发布于山东

唐代女子服饰形制

【摘要】汉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悠长渊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改进,形成了华夏悠悠五千余年的灿烂文明,崛立于东方。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唐代,作为华夏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文明象征之一,其服饰之精美,工艺之绝伦都映照着传统文化的巧妙精深。唐代礼仪制度沿袭周礼,并加以改进,让繁荣的唐朝突显文明的兴盛。女子大礼服的工艺和艺术造诣也体现了唐代乃至影响到后世和周边国家对于女子传统服饰的审美。由此,以唐代皇后礼服形制为主,对唐代女子礼服的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汉族;皇后礼服形制;审美

中图分类号:TS94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16-01

一、皇后婚服制

唐代婚服的特点总结为四个字“红男绿女”。皇室女子礼服虽以青色为主,但青色与绿色尚有差异。而服饰之青色,也因循等级地位高低而各有不同。皇后受册封、祭祀、朝会所穿服饰为衣。

衣是周礼命妇六服之一,《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衣、揄狄、阙狄、鞠衣、衣、衣。”,是以翟鸟为饰的“三翟衣”--“衣、揄狄、阙狄”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翟衣在南北朝时被重新启用,北周更对其进行了详细制定,奠定了后世延续上千年的后妃礼服系统的基础。

中国的礼服系统,其间各种类等级的差异是通过章彩配件即图案、色彩的不同以及配件的多寡差异以区别,而礼服本身的外形样式是基本一致的。唐代虽然没有直接的皇后衣形象资料,但根据以上文字记录,并通过唐代壁画雕塑中的各种唐代男性礼服形象,女官命妇礼衣形象,以及后妃墓葬中出土配件首饰实物资料,加上后世形象辅助,相互补充推拟,大致得出其本来面貌其实并非不可能。

(一)大礼服最外层深衣――衣

现存最早的衣形象是宋代诸后画像,明代也有画像、典籍记录,所以宋明两朝的皇后礼服形象大体明了。但唐代皇后衣服饰制度目前尚未有明确记载,遂依据当时唐代服饰,即从颜色花纹以区分身份等级而形制无大变动的习惯上,对皇后衣进行推断,上衣应当承袭前朝直裾深衣制,下著拖尾大摆长裙。深衣以深青色纱织成,上有翟鸟纹饰,亦做白腹五色鸟。帝王冕服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皇后有选择性地随之,但章纹仍以翟鸟为主。

关于衣其中最重要的翟衣纹饰――翟鸟,其名词来源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轩辕氏,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是翟族(黄帝族)首领,“翟”字在古语中意思是天,古代是以翟鸟来象征天。翟鸟又叫天翟、夏翟鸟、又单称作夏。翟狄相通,所谓狄,据民族史研究表明,意为天,引申为皇帝之凤凰,为天帝之意。翟鸟又叫天翟、夏翟鸟、又单称作夏,华夏是由中华与夏翟的合称,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是翟族(黄帝族)首领,入主中原与中华国姜族(炎帝族)形成华夏族。

“文为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翟鸟纹饰,其本身指的是衣上的纹样是十二行的翔翟,“素质”即白腹,“翟(雉)”即锦鸡,则应是白腹锦鸡三处唐代礼典原文以及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均为“素质,五色”。

唐代的鸟纹描绘有其独特的习惯,动物形态大多神韵随当时风尚,皆刚进有力,生气蓬勃,遂翟鸟纹呈一两翅张开,后尾上扬的团形白腹锦鸡文,为推测示意。参考推测来自于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

至于衣是否为两鸟相对或相向,是否有小轮花,尚无任何资料提及。

由此得见,皇室礼服除了一定的审美外,其最重要的是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向来遵循古制,效法天地,守本敬祖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源远流长,同根同脉。皇后,作为一国之母,起天下妇女行为举止之表率,翟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华夏之一半,阴阳之一半。

(二)深衣内的礼服配件

因为衣属于衣裳相连的深衣制,所以蔽膝随裳色即也为深青,为缘,“”为深红的红黑色,“三入为,五入为,七入为缁”,宋代皇后像中蔽膝多也做棕红色缘。复原时蔽膝选用深红色边缘,其上有三行翟纹。

舄为帝后礼服鞋,帝王赤舄,后妃青舄。鞋袜均为青色,舄加金饰。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同期奈良时代圣武天皇赤舄,宋代青舄为如意头状,并有金、珠饰。参照唐代壁画以及日本实物做青舄,并加金饰。

以下六宫及内外命妇裙长皆有制度,不可穿着曳地长裙,不可过地三寸。翟衣曳地且裙摆有碎褶,两侧向上提起以便行走,后世大多效仿,从唐李寿墓壁画以及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等中可见一斑。

二、皇后亲蚕装束――鞠衣

农耕与蚕桑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古人为大多数生产活动都要制造出一尊佑护神,植桑养蚕业也有自己的神灵,即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西陵氏嫘祖,被尊称为“先蚕”。蚕桑关乎国计民生,历代帝王欲使统治稳定,必会关注养蚕缫丝业。这样,按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原则,就成为由皇后主祭的国家中祀的主神。自周朝始,在国家祀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

三、皇后宴见宾客的钿钗礼衣

作为日常重要礼服,《新唐书》中只描述“十二钿,服通用杂色,制与上同,唯无雉及佩绶,(去舄,加履。)宴见宾客则服之。”

此处的十二钿,亦指的是十二支钗钿。

三种翟衣皆以曳地长裙相配,一下六宫及内外命妇皆遵循之前所提到的受限裙长,不可曳地,不可过地三寸。且裙摆有碎褶,两侧向上提起以便行走,后世大多效仿,从唐李寿墓壁画以及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等中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宋,徐东.中国民族服饰的符号特征分析[J].纺织学报,2007,(04):100-103.

[2]罗娟,吴亦苇.中国服饰色彩的符号作用[J].广西轻工业,2010,(10):133-13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