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宋的课 2022-11-25 发布于湖北


距上次参上海博物竟隔了4个月,我喜博物,一段时间就会突然想起“哦,或去博物了”,去的次数多了,对馆里的固定展就了如指掌,新展特展碰上。幸好,次有特展。

次特展叫“弘一赠书画展”。这里的弘一不是民国那位大名鼎鼎的风流人物弘一法师李叔同,它是书斋的名字。书斋的主人是民国上海实业家孙煜峰,解放前曾任闸北水电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实业兴国兴家实现个人财务自由后,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了文物收藏之上了。

孙先生是江苏江阴人,年幼好学,无奈家贫中途断了学业。经人介绍入上海汤汉记面纱号做学徒,夜间自修珠算,簿记,书法,尺牍,同时还在寰球中国学生会夜校英文科学习深造。他本命寿喜,是带着泥土味儿吉祥如意的乡下名儿,17岁时读到梁简文帝《咏朝日》中“团团出天外,煜煜上层峰”,从此就改名为孙煜峰了。

他爱收藏不是为了风雅,年少虽学业中断,可是自学不怠,也因此练就了极高的收藏品味和眼光。1935年,他去法国参观过两次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而那批展品里好多的展品竟大多出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有青铜器,书画,古籍善本,景泰蓝。深受刺激,他从此把文物收藏作为一生之追求,倾其所有。

他所收藏之物里多为书画,有宋人的,也有明代四大家中文徵明,祝允明的书画以及近代的大家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吴湖帆。

“收藏”二字,“收”不容易,要想收得好物,你得有足够的财力,得买得起才行啊;你还要有非同凡响的眼光和品味,你得找得出好货啊;你还得运气好啊,毕竟好东西多是碰上的,尤其是古董这件事儿。财力,眼光和机会缺哪一个都成不了收藏大师,轻则附庸风雅,重责被骗沦为“冤大头”。“藏”也不容易啊,得有地方,得有方法,还是得有财力。毕竟藏个文物比养小狗小猫要花钱多了,你还得细心,养个古董大概是要比养孩子还要周到细致呢。

他在“收”上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以觅得珍品无数。在藏上,他不仅细心还经济科学,在古书画保护上简直不惜血本。他为自己的藏品编了《弘一斋古董锁录》,按年代排序,分为书画,书籍,碑帖等几大类,每件藏品又记有购藏时间,品名,作者,购入价格。这记录的功夫,大概是比得上博物馆了。更令人折服的是,当时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他便在自己的《锁录》中特别标出每月大米的平均价格,以此作为藏品购入价格的参考值。到底是白手起家的实业家,虽然痴迷收藏,却是科学而理智的收藏,没有不惜代价,更没有一掷千金毫无顾忌。文物的价值无规律可行,更难用市场经济规律去衡量。可是他却依然要拿市场行情,用生活之头等大事“米”来定位,真是高手。不管物价怎么涨,不管有多爱收藏,都要心里有数。这点,怕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是要望其项背的。

1957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一生笃信实业兴国的他兴奋难耐,立即给上海博物馆写信请求接受他要捐赠的一批总数82件的文物,他耐心而恭敬地写信告诉博物馆“我诚心捐赠,务必接受我的心意,但请先行鉴定真伪”。上海博物馆最终接收了78件文物,不知道那四件是因为价值不够还是并非真迹而被拒绝。1964年,他再次捐出自己最珍贵的《睢阳五老图》在内的四十四幅书画藏品给上博。

1967年,孙先生去世,临终交代家人务必捐出“弘一斋”的所有藏品。十年动荡后,家里人在1981年捐出了他的所有藏品,于是有了这一场六十年后的特别展览。

无论从哪里说,孙都是让人敬佩的。年少求学的聪颖,青年学徒时候的聪明好学,从学徒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到名声显赫的大实业家,就可以成为很多鸡汤和成功学的典范案例。除了实业和经济头脑,他刻苦学习国学又为自己带来了极好的文化品位,于是觅宝无数,又成为大名鼎鼎的收藏家。经济富裕,他的生活却极其简单,有一位小他两岁二十岁携手一生的结发太太,养育了八个朴实能干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合照上,每个人都是谦虚温和的,没有一丝骄纵。

人到底是要有爱好的,这样生活就简单好多,也就不会轻易“骄奢思淫欲”了。我觉得像他这样的人真好,有钱没钱都人畜无害,不拉仇恨。到最后还把所有的心爱藏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既不用担心后代收藏不利,更不用忧心后人争夺反目。

很多人笑做收藏的富人附庸风雅,我觉得有钱人爱收藏真是好事啊。反正文物又不是生活必需品,不会随便影响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更不会危及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不像房子,随便被人一炒,多少人“家”愿望就落个空空荡荡。更何况,文物身上的历史光泽那么美那么温润,有人收有人藏有人爱,后来的人才能欣赏更多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