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看展有感

 宋的课 2022-11-25 发布于湖北

刚开始做历史行走那会儿,朋友约“去博物馆去看展”,我都苦涩一笑:“约我喝酒,看展就算了,那是我的工作。”我也很快打脸,每次行走回来,最想去的地方除了游泳池就是博物馆。去一个新地方,最先要找的还是博物馆。看了《玄奘之路》、《河西走廊》这些纪录片,心又飞远,想去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我以前每个月去一次,每次也不贪多,认真看一个展览。她呢,也总是冥冥之中助我一臂之力。就像去年十一,我决定要在上海做一次唐朝主题营,刚下了决定,就在朋友圈看到上博新展“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展”,唐朝的对外贸易,就是这么巧。


不过疫情以来,雕塑馆关闭,书画馆、少数民族馆升级改造,我都大半年没去过。结束“隋唐长安历史行走”七月活动后,我太馋博物馆了。刚好上博上新,立即奔赴人民广场。

一.鼎盛千秋

新展最耀眼的当属“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器特展”,展出商代至战国有铭青铜鼎21件。这21件青铜鼎全部来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其中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再度重逢,比肩而立。如果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再来,那该是“有生之年”,真正的“三鼎鼎立”。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目前所见有长篇铭文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于19世纪先后出土于陕西眉县、扶风,即周原。

2018年,我去宝鸡踩点,为第一次“西周岐山”历史行走做准备。为了找周原遗址,一小时之内对话了岐山十几个出租车司机、大巴车司机、客运站售票员、街头卖水果、凉皮儿的摊贩。好心的他们又问了自己的二叔、三大、老战友,依然无果。时间有限,我决定先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踏上青铜器博物院的台阶,头顶乌云翻滚,群山四合,眼前渭水流过,那一刻,我决定不管多难,都要把这行走走下去。我也绝不会想到,遇见青铜器博物院的史老师是整个踩点的大转折。她和同事立即联系了周原遗址博物馆的负责人,我们可以吃住在博物馆,脚下是三千年的周原土地,它埋藏了一段礼乐教化的历史,埋藏着无数国之重器。


大盂鼎、大克鼎就出土于这片伟大的黄土地。出土于十九世纪,是国宝们的劫难,外忧、内乱,文物如同人一样飘零无依,命途多舛。

两个大鼎从岐山知县手中几易其主,后来经陕甘总督左宗棠的斡旋,归于嗜爱金石、有“三代文字之好”的工部尚书潘祖荫。潘祖荫夫妇并无儿女,他们离世后,家产由弟弟潘祖年继承,双鼎和其他收藏品全都从京城运会老家苏州。弟弟祖年也无子嗣,过继了一个孙子,娶妻潘达于。她后来做了潘家的一家之主,也接过了保护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重任。

潘达于女士看望双鼎

1951年,潘达于女士将双鼎无偿捐献,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盂鼎本上国家历史博物馆,盂克分守南北。2004年,为庆祝潘达于女士百岁华诞,二鼎在上海相聚。17年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芳华,再次聚首。


展览的收尾写着这样一段话: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不仅保存和记录历史,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二.丝理丹青

“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原不是我的看展目标。我喜欢大气、古朴之物,过于精巧、细致的,会让人心生疲惫。我只是随意走进这个展厅,随便看一看。这组展览是赏心悦目的,你仿佛看见几位仕女穿针引线,自有一股专注娴静之美。展览的结尾,我被展品背后的女性深深击中。这批展品出自大名鼎鼎的顾绣和沈绣,是闺阁女红,原本是女子的束缚,却成就了她。


顾绣,源于明朝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瑞云擅长绣人物、佛像,儿媳韩希孟以宋元文人画入绣,巧夺天工,名声大噪,始有“顾绣”之名。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开刺绣坊,广招绣女,传授技法,顾绣名满江南。

韩希孟作品

沈绣是以沈寿命名的苏绣流派,以“仿真绣”闻名于世。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宦,生于苏州,先后在苏州、南京、北京、天津、南通开设刺绣学校,并将自己的刺绣技艺口授实业家张謇,并由张执笔出版了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沈寿48岁去世,姐姐沈立接力。

沈立 刺绣《草间卧虎图》

他们将闺阁女红发展为艺术,领着女孩子们走出闺阁。采桑、织布、刺绣,是独属于中国女性的劳动之美,婉约勤勉的背后是坚韧与智慧。

三.她力量

大盂鼎、大克鼎背后的潘达于女士,苏绣、沈绣背后的缪瑞云、韩希孟、顾兰玉、沈寿、沈立,不正是“她力量”吗?不张扬、不呐喊,默默做事,一如静水深流。


四.民族工艺

少数民族工艺馆一直是我心头的朱砂痣。不管每次为哪段历史而来,我都要在最后走进这个展馆,听听来自山海间的乐声。大学虽学考古,但心底更爱人类学,活着的文化比逝去的历史更动人和鲜活。


那些服装,古朴典雅,曾经穿过它们的人该是很爱很爱这衣裳吧,极尽所能地去装点它、爱护它。


八月份,我们要去大理。我准备好好淘宝,寻一批有温度的手作。

物即历史,看物,见人,鉴史。

注:图片来自上博公众号或自己拍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