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 【组成】炒牛蒡子9g,僵蚕9g,白蒺藜12g,独活9g,秦艽6g,白芷6g,半夏9g,桑枝9g。 【功效】祛痰湿,强筋骨。 【主治】痹证,辨证属风寒痹阻型。症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痰湿阻络型:症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颈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不仁,恶心,纳呆,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痰瘀交阻型:症见颈肩臂痛日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或痛而剧烈,或麻而不仁,或不痛而麻,或伴手足无力,肢体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滑或涩。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经验】石老认为,本病多以风寒痰湿互阻,气血脏腑失和而为病。风寒湿为发病之始,为致病之外因;气血失和、脾肾亏虚、痰湿内生为致病之内因。气血失和、脾肾亏虚为本,风寒痰湿瘀互阻为标。 治疗上,石氏强调“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在考虑风寒湿外袭、气血失和、脾肾亏虚、痰瘀互阻的同时,侧重于豁痰。在临床诊疗上,尤其对常见的风寒痹阻型、痰湿阻络型、痰瘀交阻型三型颈椎病着重从痰来论治。 方中牛蒡子,性凉,味辛苦,祛痰除风,消肿化毒,通行十二经络,《本草备要》曰其“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药品化义》曰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风痰”。《本事方》曰其“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膝……”; 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为厥阴肝经之药,《本草求真》曰其为“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利血脉之品”。《本草思辨录》曰其“治湿胜之风痰……却痰湿,散肝风”。 两味合用,宣滞破结,善搜筋络顽痰浊邪,为君药;助以秦艽之辛寒,独活之辛温,舒筋和血,通达周身,透阳明之温热,理少阴之伏风。更伍用白芷之辛温,芳香通窍,活血破瘀,化湿排脓而生新。半夏之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而和胃;配以白蒺藜之辛温,疏肝风,引气血且散瘀结;桑枝功能养筋透络,祛风湿而利关节。 全方以辛取胜,宣达气血,开破痰结,疏肝宣肺,导其壅滞;寒温兼用,温而不燥,寒而不凝,泄风逐湿之力尤捷,从而使痰湿去,筋骨健。 辨证加减:寒湿痹阻型加麻黄6g,桂枝9g;痰湿阻络型加党参9g,白术12g,茯苓12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痰瘀交阻型加黄芪15g,当归12g,川芎9g,桃仁12g,红花6g。 【组成】葛根40g,桂枝12g,姜黄12g,威灵仙30g,鹿衔草10g,露蜂房10g,桑枝30g,甘草7g。 【功效】温经解肌,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辨证属寒凝经脉之项痹、肩凝。症见颈肩板紧不适,甚则疼痛,臂痛肢麻,受寒则加,得温稍缓,舌淡,苔白,脉细涩或弦紧。临床多见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所致颈肩不适诸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颈肩不适诸症多为太阳经脉之病。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易受风寒侵袭,致经气不利,寒湿搏结,故而作痛,治宜温经解肌,通络止痛。 药选葛根、桂枝,取葛根汤意以散寒解肌,且桂枝入血分,可通络止痛,共为君药;姜黄行气活血,威灵仙、鹿衔草祛风湿,通经络,助君药以止痛除痹,共为臣药;伍露蜂房入络散邪而止痛,桑枝引药走于上肢,为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寒凝得解,经气复利,则其症可消。加减应用:痛甚者,加白芍、青风藤;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党参、当归;外受风寒者,加麻黄、羌活;眩晕者,加天麻、半夏、泽泻。 【组成】桂枝12g,制附子10g,生姜10g,甘草8g,防风10g,羌活10g,威灵仙10g,大枣4枚(擘)。 【功效】散风,祛湿,止痛。 【主治】行痹,辨证属风寒湿痹。症见肢体关节烦痛,且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舌苔薄,脉浮虚而涩。 【用法】加水适量,煎汤,分2次温服。每日1剂。 【经验】李老认为,风寒湿痹所致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尤以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有风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痹,有湿邪偏盛者,见关节酸痛沉重,称为着痹;有寒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剧烈,遇热则减,称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李老总结行痹的病因病机为风湿之邪搏结于体表,风重于湿,而正阳虚弱。风湿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故关节疼痛。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运化水湿。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增强散风除湿之力,尤其威灵仙可祛除十二经之风邪。全方功能助阳祛风,用于风盛之行痹效验。辨证加减:气血瘀阻者,加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以活血祛瘀,通络化痹。 内容来源: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