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升级版
——《让教育与美好相遇》之美好教育基本理念解读三
美好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是素质教育的升级版。
美好教育传承的仍然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美好教育的内涵可以简述为:美好教育是改善教育民生,成就师生美好生活的教育。以优化师生生命状态为主要特征,以发展师生生存能力为基本任务,以成就师生美好生活为终极追求。
虽然表述不同,但认真对照即可发现,美好教育也要讲提高民族素质,也要讲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些方面,美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完全相通的,甚至可以说,美好教育的基础仍然是素质教育。
当然,美好教育作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美好教育突破的是素质教育的局限。
1996年3月,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由此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近20年过去了,虽然不断产生一些素质教育的好典型,但从大面上来说,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形式上。应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说不先进,理论研究不能说不完善,政府层面不能说不重视,可为什么推行的效果远不尽人意呢?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素质教育的局限性到底在哪?可能至今还没有人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名称的局限性。素质教育的名称看上去很精确,也便于理解,但过于中性,缺乏色彩,产生不了冲击力。相比“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生态教育”、“绿色教育”、“快乐教育”、“幸福教育”、“诗性教育”等理念,缺少了一种积极的刺激。而“美好教育”让人一提起,就能产生美好的感觉,能激发人们憧憬、探索、研究和实践的欲望。
二是本质上的局限性。素质教育落脚点在“素质”,不论是“国民素质”、“民族素质”还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一句话归总,提高素质成了中心目标和任务。表面上看是“目中有人”,实际上把人当成了机器人,只要把“素质”的信息植入进去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当中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虽有顾及,但因价值取向的重心不在这里,往往就不知不觉被忽视了。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最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滑向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主、以摧残师生生命为代价的应试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虽然不搞应试教育,但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没法听,老师没法讲,比应试教育还要苦。而美好教育是从民生的角度看待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其落脚点是要让教育民生的两个主体,也就是老师和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感觉。教育核心价值的取向重心,不是停留在提高素质这个直接目标上,而是往后移向教育的终极追求——“美好生活”。重心不同,教育的面貌就不同。美好教育不会脱离“美好”去孤立地谈“素质”,它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后过程都建立在“美好”这个基础之上,“苦学苦教”、“先苦后甜”绝不是美好教育。美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
三是操作上的局限性。从素质教育理念的立意来说,整体上是很先进的,也包容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成果,但从操作层面来说,还是个短板。国家要推行素质教育,专家又都说素质教育好,听起来也不难理解,可一旦进入实践,就茫然,就无所适从。所以有很多地方,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就搞成了“唱唱跳跳”,学特长成了一种风尚。“唱唱跳跳”之余,还是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应该说一种大的教育理念的应用,对旧有的教育无疑就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理念一变,相对应的,整个社会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等,都必须建立起一种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新的秩序。没有这种新的秩序的建立,任何教育理念都成了空中楼阁。美好教育,就是要在整个大的教育链条上,在每一个环节,都建立起一种与“美好”相称的秩序,让政府、社会、学校(包括校长和老师)、家长都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美好教育就是要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改造,突破它的局限性,扩张它的空间,给它装上翅膀,让它能够真正飞翔起来。这样一种能够真正飞翔起来的教育,其创新之处和特点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民生性
美好教育是改善教育民生,成就师生美好生活的教育,美好教育的这一核心价值,发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一切为了民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每一个人的民生,是每一个家庭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民生。教育的民生主体是学生和老师,美好教育就是提高教育民生品质的教育,从民生的高度去思考、研究和关注师生的生命、发展和人生质量。民生性,是美好教育的基石。
二、终极性
美好教育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就是脱功利化倾向,追求的不仅仅是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和接班人等短期目标,而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即通过美好的教育形态,使师生共同拥有幸福生活、美好人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所以美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建立在社会目标之上,而是个体目标之上,社会目标是通过个体目标实现的。而功利性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社会目标之上,不是个体目标之上,个体目标是通过社会目标实现的。终极性,是美好教育的内核。
三、生命性
既然美好教育落脚点在“幸福生活”、“美好人生”,那么美好教育就必须把教育当生活来经营,把人当人来培养,而不能让教育脱离师生的生活,不能把人当工具来打造,其终极追求,必须是也只能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对人性的高度关注上。因为人生,乃人之生态,美好人生,即人之美好生态,源于人对生存、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美好教育,把教育过程看作一种人生,师生生命、生活状态的美好,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生命性,或者说人性,是美好教育的底色。
四、双元性
美好教育的民生主体是双元主体,所以美好教育的终极追求也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双元目标,即双主体发展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使师生都拥有美好人生。在这里,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受教育,在成就学生美好人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美好教育的双元目标决定了美好教育的内容也是双元的,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美好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教师,学生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教师教育处于先行位置。政府、社会和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一种美好教育,把他们培养成美好教师,然后通过美好教师实施美好教育,培养美好学生,最终使师生都能成就幸福美好人生,这正是美好教育的最美好之处。
五、未来性
美好教育不仅面向教育当下,更注重教育未来,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教育人生的美好,是为学生一生的美好奠基。因此,美好教育特别关注的是,要让学生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生活的核心能力、素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雅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情趣。
六、理想性
美好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她包容一切美好的教育形态,拒绝一切不美好的教育形态;对她的憧憬、规划、设计、实践,都是具体的、可行的,但又是无止境的;她有着诗一般的意境,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激励性,同时又朴实简单,易于理解,便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