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生活的诗景 ——《让教育与美好相遇》之美好教育的生活美解读三 文/孙光友
清李渔《比目鱼·肥遯》:“一路行来,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真箇好风景也。” 若是到一所学校,转上一圈,能有此感,我们的教育,该有多诗意、多美。 教育应当有风景,有美的风景,才有美的感受,有美的感受,才有美的教育。 大凡名校,都是有名胜名迹的。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生活、娱乐、劳动以及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无不散发着一种美美的书香气息。那种魅力,是能渗透骨血,感动灵魂的。置于这样一种境界,会让人不知不觉就纯净起来,会让人不由自主就产生对知识、对真理、对人类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美是有灵性的,校园无美景,教育就不可能有生趣。教育生活的美景在哪里? 一在自然景观。一所学校,就应该是一个景点。时下,绝大部分学校都缺少鲜活的自然气息,绝大部分学校都把校园美化等同于校园绿化,绝大部分学校一个风格。校园美化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种几盆花、挖几个池,它得有办学者的思想在里头,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棵树长在野地里是风景,长在校园里就不仅仅是风景,还应该是精神,是文化,能与师生的心灵产生互通和交流。同时,一所学校的自然环境,也不应该脱离周围的大自然环境。城市校园,就是城市味道;山村校园,就是山村格调;水乡校园,就是水乡风韵。不同的城市、山村、水乡,一个城市、山村、水乡的不同地方,校园也应有不同的自然元素。在学校建设上,如果能够按地域特色来规划,保持原有自然生态,学校会更显和谐、和美。师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有天人合一之感。 二在人文景观。学校人文景观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内涵、文化品位以及学校特色的艺术体现,它比自然景观更深层次地进入师生的灵魂世界。很多学校不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学校文化缺少历史感、厚重感,看不到办学者的人文情怀,感受不到师生的理想追求。学校要注重挖掘两方面的资源,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的办学历史,二是周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把这两类资源通过艺术的载体呈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根就应在这里,这样的校园文化流淌的才是自己的血液,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师生的精神世界才有皈依。 三在生命景观。教育的生命景观,体现在师生的生命活动当中,是师生生命的舞蹈。师生在校园里的生命活动无非就是两种基本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一所好的学校,两类活动就是两道风景线,必然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亮点,让自己的师生永生怀念,让其他的人过目不忘。在李希贵担任校长的北京十一学校,通过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创新学制,打造学科教室,全面实施走班选课,全面推行全员育人、自主管理的教育网络,撑起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教育天空。在朱永新引领的新教育实验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十大行动,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生命的价值、意义就真正彰显出来了。说到底,生活的真正诗意还在生命当中,教育也一样。 ![]() ![]() 公众号主人 孙光友,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教育杂志专栏作者,美好教育理念倡导者。出版诗集1部、专著1部、合著1部。 用花开一瞬的时间相遇,让山水绵长的时光相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