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买东西,为啥不叫买南北?汉语背后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天外来客142857 2022-11-25 发布于陕西

露马脚、马虎、装蒜……

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其实个个都有来源讲究。但流传到现在,很多词语我们虽然用的得心应手,也大多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就比如最简单的“东西”一词。

东西除了用作方位词,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指代一些人或物,比如购物叫“买东西”,骂人时会说对方“不是个东西”。可“南北”也是方位词,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为什么不会骂对方“不是个南北”呢?

文章图片1

“东西市”说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修建了许多书院。一次上课时,他提问学生,购买物品为什么叫做“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直到下课也没有得出结论。于是朱熹就将这个问题当做课后作业留给了学生。

学生苦思冥想也没有得出结论,没想到这个问题竟被一位年仅10岁的小孩破解了。当时他正要随同母亲去东西市购买货物,他听到学生们的讨论后,回答道:“因为妈妈带我购买生活用品主要是在东市和西市,所以才叫买东西。”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最后将这个答案告诉了朱熹。

朱熹提问学生的故事虽在网上流传很广,但没有史书来源,真假难辨,难以信服。

不过,清朝一位名叫龚伟的学者,针对“东西市”的说法曾做过具体的考证。他认为“东西”一词很有可能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

东汉时期有两个首都,分别是位于东边的东都洛阳和位于西边的西都长安。当时的商人们大都集中在洛阳、长安这两个繁盛的大都市。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买东”和“买西”两个词。“买东”就是到东都洛阳购买物品,“买西”就是到西都长安购物。

他还举出了南北朝时期的史书《南齐书》作为据点,《南齐书~豫章王嶷传》中曾出现过“东西”一词: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得。”

但这句中的“东西”并不是指代人或物,而是东宫西宫的合称。当时萧嶷祝皇帝长命百岁,皇帝回答说,百岁又怎么能得到,只希望东宫西宫中的人,加起来能活到一百年,就好了。古代东宫是太子的居所,西宫是嫔妃的住所。

“东西市”的说法看似合理,但目前并没有史书中记载过“东西”用作指代人、事、物的例子。如果“东西”一词真的是来源于“东西市”,且由来已久,不可能完全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文章图片2

“五行”说

清朝的《巢林笔谈续篇》中曾记录过这样一个趣事:“明崇祯时曾遣中官问词臣,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词臣莫能对。”

明朝崇祯年代,皇帝曾派遣宦官去询问一些博学多识的大臣:“为什么市场交易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大臣们都不知道,这时一位名叫周延儒的大臣站出来给出了一个关于五行的说法。

他说,东南西北中正好对应了“金木水火土”,其中,西对应金,东对应木,南对应火,北对应水,中对应土。

人们站在中国土地上,手拿竹筐去购物,竹筐可以放木和金,但不可以放水火。

这个解释看似比较合理,但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五行不像是“东西”的来源,更像是这个词诞生后,人们强行附加上去的解释。

“远洋贸易”说

今天许多学者都对“东西”一词进行过研究,他们翻阅很多文献后发现,“买东西”这个词直到明朝时期才开始出现,明朝之前的文献中,均未出现过“买东西”一词。

“买东西”最初是明朝的商业用语,当时流行做远洋贸易,商人们都爱说“货卖东西二洋”意思是把货物卖到东洋与西洋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卖东西”与“买东西”这两个常用词。

文章图片3

“省略”说

此外,还有人主张“东西”其实就是“东南西北”的简称。清朝《浪迹续谈》中有这样一段话:“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

意思是货品不论贵贱,都来自东南西北四方,因此买物品又叫“买东南西北”。但这个称呼太长,太麻烦,于是人们就用了一个简称,叫“买东西”。这就像周朝时期的史书,记录的是周朝“春夏秋冬”四季的历史事件,但为了简称就将史书命名为《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