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在路上不如灵魂在路上

 氧气是个地铁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话题,那就是思考的速度超过光。当然这是错误的认知,因为速度本身绑定物质,而思想并非物质。不过如果这个话题并非考虑物理的话,从文学的角度可以说明,思想可以迅速降临到任何地方。所谓天马行空,就是可以有限制地胡思乱想。
常言道,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大概指的是旅游和阅读都有益于身心健康。旅游可以开拓视野,扩展人生的见识维度。阅读则不仅能提升个人常识和底蕴,也能修改灵魂质量,达到升华。有个典故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都能说明读书的好处。旅游也有支持的话,那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大概是无奈的呐喊。显然,大众更乐意宣传旅游的好处。抛开过去三年的大环境不说,现阶段的旅游已经退化成商业快消品,最多算出门,能被视为“买家秀”的存在。毕竟旅游基本都无法错峰出行,只能去人挤人,这样的体验感确实太差,跟旅游的本质差距明显。
事实上,旅游只是身体在路上的一个表达罢了。形式为旅游,但本质上还是在强调“身体在路上”这件事。身体在路上只是表面状态,真正的内核依旧是灵魂在路上。身体在路上的基础反映就是长假出行高峰期去景区人挤人或者堵在路上找厕所,显然这样的方式像极了不擅长绘画的学渣在课堂上无聊的一顿没有艺术细菌的涂鸦。
既然如此,这句话就变成了:身体在路上不如灵魂在路上。或者说:身体在路上本身就需要灵魂在路上。从这个结论看,阅读只是灵魂在路上的一个形式而已,算不上完全真正的内核。阅读和旅游都可以说是灵魂在路上,更多的形式还包括思考和成熟,等等。
有句话是,人和人的区别有时比人跟动物还大。人类虽然样貌差别明显,但还是可以归纳概括到相同物种的,真正区分不同人类的因素就是主观动态。所谓能力、人脉、背景和社会地位,都是主观的一部分。主观的质量,决定我们到底是谁,也就是灵魂在路上的讨论范畴。
灵魂在路上是幸福的来源,无论我们是利用身体还是思维来实现这样的情绪。按照自己的设定完成旅游,才能激活灵魂在路上的流程。如果不被经济或者时间允许,对阅读也缺乏兴趣,仍可以从热衷的爱好入手来实践这回事。通常,这不会独立完成。个体总需要一个外界载体辅助,作为目标,给足奖励刺激和兑现结果的动力。
只要灵魂在路上,至少永远不会感觉到无聊。这种态度始终绑定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却因为本质正经,并不会偏轨。灵魂在路上可以让个体变得非常神圣,充满魅力,在生活上也有张力。所谓“眼里有光”,也能通过走这个渠道兑现,而不是肤浅的看年龄。涉世未深或者少年老成,跟灵魂是否在路上无关,各有价值。于是,无聊的人生也能活得有趣。这个世界,一直都充满美好,只不过被现实剥夺了权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