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音字误读分析:多音同义(据域定音)

 星晨炼 2022-11-25 发布于浙江

多音字误读分析:多音同义(据域定音)
|
多音同义字,
多个读音意思相同,
这个时候我们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读音,
不同的读音出现在不同的语境。

语境,
我们这里把它分为 文白二读。
意思《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文”和“语”作注。

前者“文”一般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
后者“语”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比如读【这个那(nei)个】还是【这个那(na)个】
现在我们就以【那】字为例进行分析,
在书面的这个语境当中,这个字读成【nà】;
在口语当中,这个字读成【nèi】。

来看这两句话
【这山就没得那山高。】
【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山就没得那山高。】是一首民歌的歌名,它是书面语境,相对的雅致和文气,
所以更适合读成【这山就没得那(nà)山高。】

第二句【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句日常的俗语,
读成【这山望着那(nèi)山高。】
就会更加口语化,更加自然。

生活里咱们经常说【什么什么那(nei)点事】
如果说成【那(nà)点事】就感觉刻板了点。
网友甚至把这个字写成【内外】的【内】来突出强调这个字的口语的读音,
比如【内人】【内小孩】【内味儿】网上有很多类似的用法。
|
【谁】
这个字应该念【shuí】呢还是【shéi】呢?

【shuí】出现在书面语的语境;
口语当中咱们读成【shéi】

比如这句诗
【谁家新燕啄春泥】
如果读成【 shéi 家春燕啄春泥】就感觉太白了,太俗了,破坏了诗的味道,
所以我们应该读成【shuí 家春燕啄春泥】。

同时书面语境的这种读音,也能够传出 庄重、正式、严肃 这样的意味。
比如在这句新闻标题当中
【矫正“谁(shuí)死伤谁(shuí)有理 ”正当防卫认定出新规】
媒体的主持人倾向于读成【shuí】
因为这个书面化的读音,能使这条消息的传达更有权威感。

而这首歌
【谁(shéi)家那个谁(shéi)】
因为它是首欢快的、接地气的流行歌曲,口语化色彩非常强,
这个歌名更适合读成【谁(shéi)家那个谁(shéi)】
口语语境的这个读音 能够更加地体现它轻松愉快的氛围。

类似的多音同义字也不少,
比如【剥】,是【bāo】还是【bō】呢?
bāo(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
bō(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削”“剥夺”“剥落”“生吞活剥”。

看似多音同义字读错了,问题不是很大,
但是这种错位会让受众感到不舒服,影响接受度。

现在我们提的特别多的一个词,是【共情】,
这就是指主持人细致体察语境的一种能力。
书面语的语境,如果我们采用 口语的读音,
就会让人感觉 诗和远方 没了,
意境破坏了。

反过来,口语的语境 如果我们采用书面语的读法,
会让人感到很生硬,会拉大和受众的距离。
所以分析语境才能确定读音,
也才能够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
|
回顾
本次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读音问题,
分析了产生误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音字的误读,
我们知道了
多音多义字要据义定音;
多音同义字要据域定音。
可见多音字的读音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力,
也能够考验情商,也就是对语言环境的判断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