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者,常也

 昵称26737767 2022-11-25 发布于北京

​“经者,常也,它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用我们的话来说它讲的都是“道”。

什么是经?比如说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它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古代的圣贤人上观天象,观察到了四时的变化,那下观人文,也就是社会的人伦关系来教化天下的百姓,让人们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



读经能培养孩子纯正纯善的品质。经典是做人做事的自然定律,孩子通过口诵心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读经教育能启发孩子的孝顺心、感恩心、恭敬心和谦卑心。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此“四心”,自可前途无量,万事大吉!


每天的读经生活能够增长孩子的心灵成长。读经能让孩子体验一种深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当他专心致志地读经时,他就处于身心和谐、心情喜悦、心灵开放的状态。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心灵成长!心中有多少光芒,生活就有多少吉祥。幸福是因为自己的灵魂强大。而经典是孩子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读经是最好的右脑开发的方法。大声读经,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读经时左右脑同步运用。研究显示,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能使学习力提高5~10倍。很多长期读经典的孩子很容易达到“明心见性”的状态,所谓的“天眼”开,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读经让孩子获得终生的超凡的学习能力。读经的目的远不止会背一些经典著作,打好一生的文学修养,而在于获得一种只有在幼年时代才可能获得的终生的超凡的学习能力。有人说古代与现代,时过境迁,不可同日而语。其实人性没有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的教育方式。面对西方文明,首先提出西学的是儒者,林则徐、张之洞、曾国藩,随后派遣了一大批读经少年去西方留学。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短短的三个月就攻克了语言关,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进入到西方文化科技的主流。严复、詹天佑等,这些人在世界上都是一顶一的人才。更不要说竺可桢、钱学森、钱穆、鲁迅、胡适、赵元任、梁思成、林徽因等等,数不过来的风流人物,都是读经教育长大的。今天北大的教授说:这些人的成就是今人无法比及的。


读经,为孩子奠定人生基础,造就未来格局。不仅在记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孩子的基础、结构、格局正在逐渐建立与完善。周文王,孔子,孟子,诸葛亮,范仲淹,这些人都是通过读经而造就地基、结构、格局的人物。


那么,让我们一起陪孩子以“圣贤为师,经典为友”吧。



“我们老祖宗,我们对他怎么孝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方法、经验,我们能够接受、能够好好应用在生活上,这孝顺,我们感恩;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都忘掉了,不孝顺!我们今天真的是大不孝,把老祖宗东西丢掉了。老祖宗真实智慧创造了中国的文字,发明了文言文,这是老祖宗对后代最大的恩惠。千万年前他们的知识、方法、经验靠什么传?就靠这个东西,这是最好的工具。我们今天把文言文不要了,废弃掉了,这是不孝达到了极处。今天我们讲大孝,究竟圆满的大孝,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恢复,把它找回来,把它发扬光大。


  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是我们德行的根本,德的根;中国的汉字、文言文是学的根,圣贤教育的根,我们学圣贤从哪里学?就从汉字、从文言文学。西方的文学全部都使用白话文,我们中国人讲都用白话文,就是它的言语跟文字是一致的。所以西方的古籍就没有人能懂,像拉丁文写出来的东西没人懂了。只有极少数考古学家,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虽然这个东西保存到现在,都没有人学得到了,这是我们现前能看到。


  我们能希望中华民族的后代,过了一千年之后,现在人写的东西都看不懂,用白话文写的都看不懂了。可是文言文好,它不变质,你世世代代保留,这条热线是通的,没断。这个发明还得了吗?真不得了!今天这条热线是跟古人通达的热线,怎么样把它修复,怎么样把它发扬光大,这是谁的工作?圣人的工作,干这个事情的事情,这圣人。”


经者,常也,它记载的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用我们的话来说它讲的都是“道”。

什么是经?比如说在《易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它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古代的圣贤人上观天象,观察到了四时的变化,那下观人文,也就是社会的人伦关系来教化天下的百姓,让人们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

“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讲“得道之人”,那么“道”又是指什么呢?

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和道理的意思。就像太阳系的行星,每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这种自然的宇宙秩序,我们就把它称为“道”。

为了表达“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恒常不变的性质,古人又用“天道”来表示。比如在《论语》上,孔子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他的意思是说,你看老天说什么话了吗?它虽然没有像我这样用语言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从四季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从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规律。换言之,尽管天不以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讲道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万物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而这种规律能够为人所感受到。

所以,简单地讲,“道”就是宇宙的秩序和人生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道德”的“德”是什么意思呢?“德者,得也。”在《说文解字》上,“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就是得到了“道”,也就是对宇宙和人生规律的理解和认同。得道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就称为“有德”。

从以上对“道”和“德”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关于人们应当遵守怎样的道德原则、培养怎样的美德、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奠定在对宇宙规律和人伦关系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不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外在的东西,而是在明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为了获取个人真正持久的幸福而进行的主动追求。因此,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也就是“圣人”)。这就表现在,从外在的方面看,得道多助,他可以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从内在的方面看,他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

此外,在古人看来,道德并非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而是在明了自然界规律和社会人伦关系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美德,这是我们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古人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特别强调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能够使一个人成为坦荡荡的君子,甚至是贤人、圣人。而圣人的品质就如《老子》上所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即使是一般的读书人,也都懂得《太上感应篇》上“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道理,做到《论语》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对于别人的成就不仅不会嫉妒,反而还会欢喜赞叹,想方设法去成全别人的善事。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就是恒常不变的规律。经典之中,“经”者常也,讲的也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这规律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没有一天会改变的,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经典之中记载的全都是这样的规律,是大浪淘沙的结果,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科技越发展,越需要道德的指引。在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之前,中国的GDP、科技、经济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位置,到康乾盛世以后,当时的发展相对于西欧就停滞不前了。李约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他对中国历史上的科技非常讚歎,先进的程度非常佩服。他一直有个疑问,为什麽到康乾盛世之后科技就不发达了,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其实是什麽原因呢?就是中国人在科学技术背后的指导,就是哲学理念,中庸的理念,也就是《易经》上说的“一阴一阳之为道”的理念。“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意思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中国人很早就预见到了,科技发展到顶端,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就不能再发展了,再发展就会导致世界的毁灭。现在的核实验、核电站的爆炸等等,出现了很多现代高科技引出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耗费问题,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人是有远见的,不愿过早的科技发达,就是想延缓人类的毁灭。

《易经》作为六经之首,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涵义,“易”字第一个涵意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它提醒你世界万物的现象是变幻莫测,变化无穷的,所以要懂得与时俱进,不能够抱守残缺,这个告诉我们要懂得创新。什麽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呢?《易经》的第二个涵意是不易,不变的意思。只有掌握不易不变的、恒长不变规律的人,他才有资格谈创新,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掌握不变的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三个涵意是简易,中国古人讲“大道至简”,传统美德用五个字就概括清楚了,“仁、义、礼、智、信”,因为概括简单,易记易行,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奉行的价值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