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好了一切就都有了!这位大师太励志!

 青木森森 2022-11-25 发布于北京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史书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个批评可谓直戳要害,揭露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病态——官本位。在古代,书画家,如没有一官半职,且达到一定级别,要想在社会上立身扬名,那是比登天还难的。
所以,历史上知名的书法家几乎清一色朝廷命官,不是军政大臣,就是地方大员。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苏轼、王铎、赵孟頫等都是官居高位的风云人物。翻烂史书,也难找到一个平头百姓能当上大书法家的。
这种怪现象,直到200年前才被一个人打破,他就是平民书家邓石如。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还是中国篆刻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图片
邓石如的成功打破了历史上艺术对政治的依附,为后来人指明了一条安身立命的出路一一做职业书法家。
这么看来,邓石如,更像一位励志哥!下面,让精微堂吕不为来梳理一下邓老的艺术人生,看看他是怎样一步步混入上流社交圈的?他的经历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一股什么样的正能量?
邓石如生于贫寒之家,祖父能文通书,父亲写一手好字,但都是传说罢了,没有留下只字片墨、难足为据。到邓石如这代,祖上光环,与他已没有多少关系了,因为眼下的光景,穷得连学都上不起。后来他干脆辍学,打柴,卖饼,14岁便外出打工去了。可见少年邓石如已被生活打入了社会的最底层,照常理,他这辈子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由于邓石如的祖、父辈都是好文墨的人,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对书法、金石、诗文也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一直刻苦自学。(注意了,大凡成就事业的人,勤学苦练是少不了的。)
到17岁的时候,邓石如的书法已闻于乡里。20岁时,他便开始设馆教徒,刻印、卖字。可他真是命运多舛,21岁时老婆病死了,他只好辞职,到各地去写字、刻章,以此排遣亡妻之痛。
庆幸的是,在邓石如最艰难的时候,两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两位贵人分别是清代大书法家梁巘,大收藏家梅缪。
梁巘是一位不得志的老才子,精通经、史,文、书俱佳。学问、人品、时望,在当地极得赞誉,尽管少年时立志高远,却一生无缘仕途,到晚年才应山西平定州知州张佩芳之邀出任寿州循理书院山长。有缘千里来相聚,这两位大书法家原本天各一方,却巧遇了,当时梁巘已过花甲之年,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书法家,邓石如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民办教师”。
他很想拜梁巘为师,却不敢冒昧。可他非常聪明,想到了一个妙计,先是设法跟循理书院的学生交朋友,给学生免费刻印、写字;等到和书院的学生混熟了,便通过这些学生朋友们给梁山长送字,借此接触这位敬仰已久的大师。
果然如他所料,一纸小篆扇面引起了梁山长的注意,并大获赏识。梁巘不愧是大书法家,慧眼识英才,一眼看出邓石如日后必成大器,缺的是视野和深度。于是郑重介绍邓石如到南京,拜谒大收藏家梅缪,到他家去学习。
梅家自北宋即为江南大户,祖上数朝做官,家藏巨富。邓石如到了梅家,一住就是八年,梅缪亦爱才,倾囊相授,尽出所有,不但给邓石如提供免费食宿,连笔墨纸张都免费供应。秦汉以来各种刻石、珍稀各种版本更是悉数拿出让邓石如临摹,真不知是哪里修来的福,这个五星级的待遇,其他草根是想都不敢想。邓石如也不负所望,夜以继日,每种都临摹数百遍。
图片
在梅家的这段学习经历,使邓石如在学问上脱胎换骨,笔下功夫亦出现质的飞跃。
邓石如从梅家出来以后,遍游名山大川。在游历中,他结识了徽派著名金石学家方君任、溪南经学家程瑶田、翰林院编修金榜等人。尤其是状元郎金榜,这个人在邓石如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把邓石如引入了上流社会社交圈。
金榜对邓石如的诗文、书法倾服至极。邓石如成名的契机,则是金榜把邓石如推荐给了曾任皇太子教官和户部尚书,当时奉母在家休养的曹文埴。当时,曹文埴请邓石如用四种体写《千字文》长卷,邓石如用一天时间完成,这位“财政部长”大喜,赏了他四百两银子。让这位穷卖字的,一下子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乾隆五十五年( 1790),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曹文埴要进京祝寿,建议邓石如同行,邓石如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曹文埴是朝廷大员,达官贵人,前呼后拥,仆从车马一大队。
邓石如很有个性,也有自知之明。他自知一介平民,如果低声下气,跟着这位达官显贵做一个跟班,点头哈腰跟在后面,那他前面苦修几十年而积累的学问、手艺价值就彻底掉价了,不过是人家一玩物。他意识到,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能获得尊重。所以他提出:我自己走!他依旧戴着草帽,穿着草鞋,骑着毛驴,北上京城。
图片
一个部长激赏的草根书法家,放弃部长的豪华大车不坐,穿着草鞋,戴着斗笠,骑着毛驴上北京。光这一点,就可看出邓石如是一位非常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一旦机会来到眼前,他是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在掌心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把握得很到位。
当时京城,名声最大的书法家数宰相刘墉,鉴藏大师则是左副都御史陆锡熊。当他俩见到邓石如的书法时,大为惊讶,说一千几百年来,都无人写这么好的篆、隶书了!争着要来拜会。名流的拜服,让邓石如一时名动京师。
大半生的艰苦奋斗终于如愿。
次年,知己曹文埴又推荐邓石如到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幕下教授书法。当时清王朝,湖广总督、直隶总督都是国家重臣。加上毕沅也是大学者,曾主修《续资治通鉴》,非常爱惜人才。邓石如有幸到毕沅幕下,也是很有面子的事。
毕竟,邓石如是一介布衣,习惯于宁静简朴的耕读生活,对富贵之家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不出几年,邓石如便希望回归田园生活。
毕沅也相当大度。他容得了邓石如不按官场规矩行事,并把他视为自己幕府中的一剂“清凉散”,对他敬重有加。
图片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冬,邓石如51岁,由武昌回到安徽老家。他买了四十亩地,盖了一个院子。临别时,毕沅以一方铁砚相赠。为了纪念和总督的高谊,邓石如把书房命名为“铁砚山房”,自写匾额。从此闲居乡村,飘然一沙鸥,读书、刻印、卖字画,终老一生。
嘉庆十年( 1805)九月,邓石如应邀赴泾县书写《泾县孔庙礼器碑》,书毕身体不适,返家即一病不起。十月,卒于铁砚山房。
图片
他的学生包世臣对其由衷的景仰和折服,不但为老师亲笔写了传记,即后来我们熟知的《完白山人传》。还在在书学名著《艺舟双楫》中,把邓石如隶、篆书列入“神品”,推为“国朝第一”。

邓石如隶书《少学琴书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局部放大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法功课 | 学书法少走弯路

出品✎精微堂

责编✎吕不为 微信shufagongk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