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泓:李赋宁一家

 丁东小群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燕东园桥西33号楼

   燕东园桥西33号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南北走向,一层有一个朝东的大阳台,二层相同的位置是一间装有玻璃窗的阳光房。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外文系并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杨业治先生搬进33号,住在二层。数年后,另一位教授李赋宁先生,从北大中关园搬进燕东园,住进33号一层。

   在清华读书时,杨业治先生是李赋宁的老师,比他年长9岁。到北大以后,两人同在西语系,杨先生教德语,李先生教英语。师生兼同事的情谊、默契,让这栋小楼格外安宁与和谐。更有意思的是,杨业治先生的儿媳,是他从自己的女弟子里为儿子选中的。李赋宁先生的儿媳,也是他从自己的女弟子里为儿子选中的。

   李赋宁先生1935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 1939年考取外文系研究生,师从吴达元先生,研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毕业后留在外语系任教至1946年。此时美国国务院为中国学生赴美读研究生设立奖学金,李赋宁先生考入耶鲁大学研究院英语系,1948年获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继续在耶鲁攻读博士,1949年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资格考试。这时新中国成立,李赋宁先生放下手中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学位论文,放弃博士学位,毅然踏上归程。

   李赋宁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有三位志趣相投的同班同学: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李赋宁在耶鲁留学时,周珏良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王佐良、许国璋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他们通信相约,四人一起回国执教,并做了蓝图设想:我教中世纪,佐良教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国璋教18世纪,珏良教19世纪”。四人如约先后于1949年、1950年回到祖国。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任教于新创建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李赋宁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位学者以饱满的热情、卓越的学识和人格的魅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英语学习热中,鼎力支撑起教学与研究的辉煌时代, 那时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佐良先生评价李赋宁:其为人也,光风霁月;其为学也,高山大川。李赋宁先生长期担任北大西语系、英语系主任。他一贯倡导教授教本科生的基础英语课,甚至要教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课。以身作则,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数十门基础课程,其中包括大学基础英语。他旗帜鲜明地主张:第一我们必须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来学好英语第二我们坚决反对奴化教育必须建立并大力开展每门学科的中国学派保证我们每门学科的学术独立性对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推行所谓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化”,不失为一个清醒睿智的警示。

  听李赋宁先生的课,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口地道的英国英语,抑扬顿挫,一板一眼,特别好听。讲至兴奋之处,表情和手势“协同作战”,富感染力。

   2008年北大开学典礼,俞敏洪代表校友发言他说:“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他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地完整,非常地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新东方另一位创始人王强也是李赋宁的学生,他表示我将来当老师也要当李先生那样的老师!

   李赋宁先生不仅是“英语教学泰斗”,通晓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古英语,他的扛鼎之作《英语史》被誉为“英语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在西方文学研究方面,不仅擅长英国中古文学和16-17世纪文学,尤其是乔叟研究和莎士比亚研究,而且对法国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也颇有建树。象赋宁先生这样既精通西方语言学,又精通西方文学的学者,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不过在1950——60年代的燕东园里,他尚且年青,属晚一辈,他的老师杨业治先生、吴达元先生都在,前辈学者冯至先生、朱光潜先生也在。他比前辈学者幸运在学术盛年躬逢改革开放,厚积薄发,成就大业。

李赋宁夫妇1960年代在33号楼阳台台阶上合影

   在燕东园里见到的李赋宁先生,总是那么谦恭、低调儒雅。他身材修长,举手投足一派绅士风度。夫人徐述华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夫妇两人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早出晚归。邻居游国恩先生的外孙马逢皋观察得仔细:两人骑的自行车都是倒轮闸,李伯伯是国产的,青岛生产的国防牌;李伯母是进口的,德国钻石牌女车。

   李赋宁先生39岁才得一子,名叫李星,夫妇二人宠爱有加。李星是个秀气的小男孩,家里管的严,不放他出去玩。马逢皋回忆:他家在燕东园是玩具最多的,而且几乎每个星期都更新玩具。一到礼拜天,父母就带着他进城去了,晚上抱着新玩具回来。都是电动玩具,比如把澡盆里放水,就可以跑的电动船。马逢皋注意到小李星没有什么玩伴儿,于是冬天拉着他去未名湖滑冰,开始滑花样,后来学跑刀,小李星很快就能跑大圈了。

   我妹妹徐浣和闺蜜周启盈去过李赋宁先生家,也和小李星玩过。她说:我印象里,他是个学习很好的乖宝宝,父母的独宠,不是个爱说爱笑爱玩的孩子。李星的妈妈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和颜悦色,是个安静的人。李赋宁先生高高的个头,进门就埋头伏案,感觉他家就一个字:静。

   李星回忆父亲的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他小时候会走了,还不会爬年过四十的李赋宁先生爬在草地上给儿子示范李星忆及自己的童年:父亲母亲都很忙星期天是他们陪我玩的时间其他时间他们或者上班或者忙着看书我去找他们一般都是只说几句话他们又去干自己的工作父亲工作非常投入写的字非常工整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要开夜车当时还以为他会开汽车邻居说父亲书房的灯总是最后才关

   李星后来上北大附小、北大附中,文革期间当过3年钳工。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1983年自费赴美留学。后来他家搬至朗润园关于他的消息就不多了。

申丹

   直到这次写作,我才发现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申丹教授是李星的夫人。申丹继承了公公的学术衣缽,现在名气很大。是北大西语系英语77级的,李赋宁先生教过她,并为自己的独子相中她做儿媳。李星和申丹的爱情经历了考验:他们交往仅五个月就开始了两国分居的生活,1982年秋申丹赴英留学,1987年冬取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到北大工作。而1983年秋李星赴美留学,获DREXEL大学电机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夏完成在DREXEL的博士后研究,回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两人才结束了九年的牛郎织女生活。

   申丹她的公公有着非同寻常的平和心态,荣辱不惊,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不沾沾自喜,对文革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不加抱怨,日常生活中也不因任何事情动肝火。他没有脾气,没有责备,只有儒雅亲切的微笑,并常用自谦自嘲、幽默风趣给家里带来轻松愉快和欢声笑语

   李赋宁先生80高龄写下自传《英语人生 从清华到北大》,披露了李家三代与清华大学历史渊源。

李仪祉 

   他的父亲李仪祉(1882-1938)是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1919年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回国后主持治理黄河、扬子江、淮河,制定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1938年李仪祉先生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自发参加送葬的民众达三万人之多。《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李仪祉先生曾创办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执教1935、 1936年任清华名誉教授,并来校作短期讲学。

   1932年清华大学建成水力实验馆,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座水工试验所”,入口处匾额“水力实验馆”就是李仪祉先生的墨宝。

   李赋宁先生是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清华教书,出国留学回来仍然任教于清华,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大。算下来,他在清华大学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

李星

   李星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9年后回到母校工作。他没有继承祖父的水工专业,也没有继承父亲的人文学科,但参与了我国早期互联网研究与建设,1994年出任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联合全国高校的专家共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长期承担该网的技术工作。

  对于互联网我是外行,只提供一条信息来说明李星的成就。2021年1214日,国际互联网协会公布2021年“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名单,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原副院长、电子工程系李星教授入选。互联网名人堂由国际互联网协会创建于2012年,是全球互联网社群的最高荣誉。设立以来,有3位中国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第4位便是李

   岁月荏苒。李星已经65岁,头发花白,像父亲一样低调与谦和。他每天背着一个双肩包,行色匆匆,往返于清华园机房与家之间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