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医学学习中的自信、自负与自闭

 醉讀軒 2022-11-26 发布于贵州

       孙思邈著《千金》时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他极力收集了《伤寒论》方公诸于世。在叶天士的时代,他看到徐灵胎开的方,对学生说“徐生用药太杂”。读过《外台秘要》后才发出“不想俱出于此”的感叹。自铅字印刷传入,知识开始爆炸式传播。金子久入皖治病开方,被报纸直播式报道。共开二十九方被报纸每日连载,直至患者痊愈。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每期刊出被人抢购。成本降低使人们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不再争相传抄而洛阳纸贵了。       

       网络时代使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快捷。通过很多读书软件、公众号可以读到过去在书店苦寻不到的知识。但由于标准降低,著者良莠不齐,很多文章是一种文化快餐,汁浓味厚,不止营养失衡,可能还有毒。  


       比如有一句话说:“五千年的中医……两百年的西医……”。这种高热量高脂肪低维生素的语言颇受某些读者喜爱,但细究一下就会发现错误。首先中国传统医学并没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内经》之前,医学是一门手艺。《左传》和《史记》中有一些医生的故事,虽然是文人提取民间传说进行的再创作,但从中可以看出医和、医缓、扁鹊、仓公有很多治疗方法,但是他们的治疗方法都没有文字流传。因为他们掌握的医学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只是各承家学所得的零散技能。当生产力提高,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有闲阶层。他们把民间手艺的技能进行系统梳理,以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理论总结后,才将医学与巫术分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那时对医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归纳形成文字是《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后来《外经》散佚。在基础医学理论归纳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临床医学的缺失,《内经》中只有十三首处方,远未达到临床所须。这可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临床医生的帮助启发下可以对基础医学进行系统归纳,却无法获得临床医生的家传之秘。现代认为《内经》并非一时一人所著,是长期的集体积累后汇总完成的。从语言文笔的角度来看应成书于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            



       西方医学奠基于希波克拉底,而这位“现代医学之父”出生于前460年。一直到前370年,他在古希腊进行他的医疗实践、教学、著述活动。也就是说东西方医学是在同一时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被人类以东西方各自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的。               

       再比如有人认为,医院停电了医生就不会看病了。这固然反应出现实中确有医生对仪器的依赖越来越大而忽视了对体格检查的学习和实践,但也不能如此简单地下定义一概否定。假设在停电时遇到一个下肢外伤性疼痛伴功能障碍患者就诊,医生首先询问病史,了解受伤过程的细节、程度,以初步鉴别骨或软组织损伤。再按望扪叩听的步骤进一步鉴别诊断。患处是否肿胀,软组织损伤肿胀多为局部局限性。骨损伤肿胀多为环形。患肢是否畸形,骨损伤时患肢外展、外翻、短缩畸形。查骨盆挤压、纵向叩击,确定疼痛经骨传导否。听骨摩擦音。这一系列按望扪叩听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不用任何电仪器的检查做完就基本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有骨损伤,并决定下一部治疗。               

       有人打出“文化自信”的旗号,鼓吹自己一知半解的传统医学无所不能。并以此为由排斥他一无所知的“西医”。          

        何为自信?自信是对自我的肯定而非对“他”的排斥。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使赵军在战国强大一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琴与羌笛及曲谱,使高堂大殿才有的音乐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以无比的自信敞开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一切外来文化,以此成就了汉唐的强盛。没有罗塞塔石碑,今天的尼罗河儿女读不懂古埃及文字。今天的伊拉克和印度文化与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今天的中国人仍可以读汉赋吟唐诗,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少数保持连续性的文化,而成就这种连续性的正是它的包容性。三千年前《尚书》说的“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很多国学大师比如梁实秋、季羡林、钱钟书等都是留过学的。留学并不是到国外学习中华文化,而是学习了西方文化后才能和中华文化作比较,发现中华文化的特色。从中找到它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国传统医学在它诞生之初就一直在“西化”,中国的东方是大海,中国人能接触到的文化都来自西方。中药里有很多带“胡”字“羌”字的药物都来自“化外”,胡麻仁、胡桃肉、羌活……。唐代东西方医学在阿拉伯帝国接触,这之后经过包容地消化吸收,到宋代出现了《欧西范五脏图》解剖学专著。同时欧洲也有人开始研究脉搏与疾病的相关性。这就是自信的包容!            

       世界各种文明的进步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完成包容的进步。相互竞争相互否定只能使文明倒退。            

       今天很多传统医学爱好者鼓吹的文化自信是排他式的,首先攻击一番现代医学,然后再贬低“学院派”,有时候也会对同层次的民间医药嗤之以鼻,最后肯定古人和自己。这种“自信”其实已偏离、割裂了中华文化,是一种变态的自负。由这种自负发展成的孔乙己式的“文化自闭”,最终将无药可救。            

   


      文化自闭源于明代,成祖军事政变上台,建文帝下落不明。在国内寻访毫无踪迹,就把目光投向海外。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任务就是寻访建文帝下落,无果后态度转变,开始海禁。清代康熙时还比较开放,从雍正开始闭关。乾隆时马嘎耳尼来访,乾隆尽显天朝国威。这种没文化的自负使中国错过了和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文明和平交往的机会。到光绪年间义和团毁铁路拔电杆杀洋人,慈禧打着光绪的旗号向十一国宣战,已堕落成“文化自闭”。            

       医学上文化自闭体现在对手术的否定,认为手术是简单的病灶切除,而身体的发病机制还在…… 这些话可以对华佗说。华佗在汉末“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志》)。手术治疗的三大难题:疼痛、出血、感染,对疼痛问题这里已有文字纪录,华佗解决了。其它两项问题因缺少文字,很难猜测他解决到什么程度。与他同时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收集的处方大概华佗也同样会使用,这样可以解决术后感染问题。现代手术须有明确的手术指征,病变已造成器官不可逆损伤,或器官的病变已危及生命,这时明确诊断权衡利弊则手术治疗。 看到注射器就否定疫苗!认为服用中药补气养血则邪气不能侵入。世界上最早的疫苗出自《肘后》,叫做“猘犬方”。它与今天的狂犬疫苗没有传承关系,效果也不如今天的疫苗,但机理相同。宋代中国人开始人痘接种天花疫苗,这种预防方法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英国人将它改良为牛痘接种,提高了安全性,并经澳门传回中国。曾夺去二十亿人生命的天花,在上世纪末彻底绝迹。而今天所有的疫苗都源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的人痘接种,污蔑疫苗就是以没文化的方式污蔑中国传统医学和世界医学交流。              

       中华文化从古代开始对东亚各国产生影响。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都学习了中华文化并结合自己的文化加以融汇传承。近代欧洲各国开始强盛并将其商品、文化、思想渗入东亚。二战结束后,获得独立并分裂的朝鲜半岛都取消了汉字,代以本土拼音文字,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之为“韩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在文化的各方面都西化的同时仍使用汉字,并研究汉方,日本汉方产业比韩医见成效得多。大家觉得日、韩两国谁更有文化自信呢?日本这种自信地包容外来文化的做法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其在上世纪后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直追比他大得多的美国。文化自信不是排他而是兼容,以无比的自信敞开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外来文化的有容乃大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才能成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继续保持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